李世傑委員: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爲的處罰力度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於今天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全國政協副祕書長,民建中央副主席李世傑委員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進入關鍵時期。去年,民建中央專門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課題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中發現,企業作爲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主體,目前主要存在三大問題,嚴重製約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進程:一是路徑依賴“不願轉”。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體量大、包袱重、補貼多,轉型動力不足。二是害怕創新“不敢轉”。新技術研發投入大、回報慢、風險高,且國內外形勢複雜,市場預期不確定。三是實力不夠“不能轉”。部分企業自身力量有限又缺乏外部支撐,不具備創新升級能力。

李世傑委員表示,爲加快推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需要從國家政策加持、創新平臺賦能、科技人才保障、知識產權護航四個方面集中發力,激發企業主體創新升級活力。具體如何發力?

首先,強化政策協同,讓企業喫“定心丸”。我國產業發展由於涉及多個主管部門,往往出現協同性不夠、出臺政策不統一的情況,導致企業無所適從,對政策難把握。建議有關部門在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注意政策統籌,明確分工,綜合施策。可以探索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創新政策協調機制,加強科技政策與財稅、金融、貿易、投資、產業、知識產權等政策的統籌協調,形成目標一致、協作配合的政策合力。同時,加強政策精準對接,注重傾聽創新主體心聲,切實把創新主體需求轉化爲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政策舉措。

其次,搭建創新平臺,爲企業“插翅膀”。能力不足、資源缺乏是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敢創新的重要因素。針對這一問題,各地出現了一些非常好的解決案例,希望相關部門及時對類似案例加以總結、借鑑和推廣。如在龍頭企業帶動、發揮產業集羣效應方面,有的行業龍頭骨幹企業,充分發揮資金、技術、人才、產業鏈等資源優勢,大力推動“內部裂變式創業,外部開放式創新”,積極構建“雙創”產業生態圈,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在助力企業智能化改造方面,有的企業提供設備級、產線級、工廠級差異化解決方案,降低了中小企業創新成本。

再次,加大人才激勵,給企業“安馬達”。人才是企業創新的源泉,也是影響企業創新動力的一大痛點。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重點推動的十大領域人才缺口近3000萬,結構性人才缺口將成爲制約中國製造由大轉強的關鍵瓶頸之一。建議率先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實施新動能領軍人才和卓越工程師行動,國家層面建立新舊動能轉換中貢獻突出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人才庫,建立健全獎勵表彰體系和制度。同時,引導和鼓勵各地依託行業領軍企業、相關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同建設一批產業協同育人平臺、新興產業培養和發展基地,配套建設人力資源產業園等。

此外,落實知識產權保護,爲企業“護航程”。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還不到位,企業維權取證難、週期長、成本高、賠償低、效果差,嚴重影響企業創新積極性。

對此,李世傑委員給出如下建議:

其一,繼續推進知識產權司法體制改革。總結北京、上海、廣州的經驗,積極推進知識產權法院建設。同時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爲的處罰力度,對嚴重和屢次侵權者要將其納入企業和個人信用“黑名單”,限制或禁止其參與市場經營活動。

其二,加強創業創新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原始創新、二次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

其三,促進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有機銜接。制定統一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標準,實現行政執法與司法裁判標準的有機銜接,有效提高企業維權效率。通過築牢知識產權的防線,爲企業創新升級保駕護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