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h1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党口跟党闹革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漳平市南洋乡党口村革命简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党口村地处漳平九龙江支流的九鹏溪畔,九鹏溪横穿党口村,流向漳平直至汇入九龙江,也是宁洋县城(今双洋镇所在地)通往漳平县城陆路和水路的必经之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民国时期,党口村所辖今利田、党坑及村所在地的党口,人口较少,房屋较分散,但植被良好,森林连片,几个村落分布在森林密布中的洼地之中,天然的屏障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党口村是通往乡域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成了兵家必争之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9年8月7日,红四军军长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三纵队和军部从宁洋县城出发,直逼漳平县城。红四军先头部队途经北寮、梧溪、南洋、党口等村,因天降大雨,在原地休整,住宿一晚。红四军先头部队开展三项革命活动:一是先行研究攻打漳平县城的作战部署,迎接大部队的到来;二是依靠群众,在群众的帮助下积极筹备军需物资,补充给养,做好攻打漳平县城的前期工作;三是深入贫苦百姓之中,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刷写标语,号召群众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打土豪、分田地。红军补充给养时,买卖公平,党口村群众至今还保留着红军向百姓购物使用的苏区币。红军的宣传在党口村及周边乡村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使党口村群众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提高了革命觉悟,真正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贫苦大众,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能为穷人谋幸福。从此,党口村的贫苦群众不断地探寻革命的道理,踏上革命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0年农历9月底,党坑自然村的陈淑番、陈巴钟(绰号)组织一支十一人的赤卫队队伍,并与龙岩福村区区委主要负责人邓毅刚取得联系,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受编为龙岩福村区赤卫队漳平上九鹏农民协会第七分队,陈淑番任赤卫队第七分队队长,陈巴钟任副队长生,队员有:陈红桂、陈荣村、陈水勇、陈庆泉、陈金炉、陈锦兴、陈淑岸、陈淑渊、邓仁春、陈桂生。赤卫队第七分队从福村区委领来红袖章十二个、红旗一面,公章一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队伍整编后的第一个行动是到横坑(今华兴)打击士豪何吾万,目的是为了打击土豪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的器张气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敢于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斗志,进而扩大革命影响,筹集活动经费。但由于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工作准备不够充分,加上组织不够严密而走漏风声,土豪何吾万事先得到消息逃走,结果行动落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鼓舞士气,赤卫队第七分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首次组织斗争失败的原因,统一全体队员的思想,坚定全体队员的意志。同时严明纪律,并按当地风俗举行鸡血盟誓,俗称“杀鸡斩头”,其誓词为:同生死、共患难、不叛变、不泄密。经过这次结盟仪式,大家的思想统一了,斗志更坚定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扩大影响,唤起更多的贫苦大众投身到革命队伍,盟誓的全体队员佩带红袖章,背着单响枪,打着绑腿到南洋圩场游行示威。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的示威游行,使一些父老乡亲为赤卫队员的安危捏了一把汗,可队员们想到的是如何打倒土豪劣绅,使人民能当家作主,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次宣传革命道理的行动鼓舞了当地一方群众,扩大了革命影响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后的革命斗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年12月底,为了加强保密工作,赤卫队第七分队在全村举行“杀猪会众”仪式,号召民众参加革命行动,盟誓做好革命活动保密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党口村的革命行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但也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和畏惧。1930年,驻龙岩、漳平一线国民党第十师第四团派朱永吾部进驻南洋(朱永吾任营长),派密探暗中追査跟踪赤卫队的情况。敌众我寡,形势对新生的革命组织非常不利。根据上级指示和当时的形势,为保存赤卫队实力,赤卫队决定化整为零转入地下活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1931-1934年,转入地下活动时期的赤卫队员经常冒着流血牺牲、倾家荡产的危险,一面暗中与反动势力斗争,一面坚持每月碰头开会学习一次,宣讲革命道理。同时,赤卫队不定期召开干部会,布置斗争任务,并与上级保持密切联系,接受上级的指示和任务,继续扩大发展组织。赤卫队当时暗中秘密作了不少的红袖章,发展了陈司候、陈水寿、陈长发、陈永章等新队员。为扩大武装,赤卫队员筹集不少资金,购买枪支弹药,有的队员还将自养的生猪扛到龙岩捷步,换回枪支四杆,准备与国民党军和地方民团作长期斗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敌人加紧了对革命力量的“清剿”,南洋各村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4月,朱永吾部再次进驻南洋“清剿”。赤卫队得到消息后,马上采取行动,藏匿枪支弹药,人员暂时转移到外地。由于斗争经验不足,行动缓慢,仍有部分队员被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敌人的疯狂反扑和镇压,使赤卫队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群众财产受到严重损失,被抓捕队员有陈红桂、陈庆泉,群众有邓仁成陈宝金陈炳贤等共八人;被烧毁大土楼一座(50多间)和防土匪用的炮楼一座;被搜去单响步枪两支。朱永吾部将抓获的赤卫队员和群众押到党泰茶樟坂(今进庄村,属西园乡),逼供审讯,囚禁两个多月。八位同志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没有一人向反动派低头。朱永吾部无可奈何,扬言要银洋赎人。全村百姓筹集现款1500元大洋,送交朱永吾,将八位赤卫队员和群众营救出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过这场浩劫,党口村赤卫队暂时中断了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革命队伍一时失去航向,使党口的革命力量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发展和正常开展斗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9月,龙岩赤尾山(今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游击队林宗民率部在白沙与国民党军交战,林宗民腿部受伤,在护兵张辉的护送下,到党口村马坑枫源窠暂避疗伤。后由朱佳老等人又秘密送往党坑陈宝金家,并请南洋老中医李文钦前往治疗伤口,时间长达半年。此时,赤卫队又在林宗民领导下继续与国民党军和当地反动势力周旋,并在营仑村、北寮村等地发展组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口村民坚决支持抗战,刷写了不少宣传标语在今党口陈永奇老厝还保留有一条当时赤卫队刷写的标语,内容是:“要实行抗日,必须肃清内战———赤卫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党口村群众基础较好,国共合作后,形势有所缓和,林宗民和妻子及其护兵张辉在党口村居住,并在南洋各村领导革命活动长达五年之久。1940年春,国共合作出现裂痕,国民党驻漳平第四团派一个中队兵力进剿党口村。林宗民率领的游击队在党口村的桥头厝与敌相遇激战,击毙敌中队长。国民党驻漳平第四团疯狂报复,派重兵进剿长达一个多月,并实行每家每户连保,不得与游击队接头,否则格杀勿论。针对敌众我寡和当时的斗争形势,为了确保贫苦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正常的生产生活,林宗民只好留下当地富有革命斗争经验的队员,率大部暂时撤离党口村。此后,党口村的赤卫队组织被迫再次转入地下活动,暗中与林宗民保持联系,直到临解放时,又重振旗鼓,参加解放漳平的战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党口村革命武装组织在革命进程中从秘密到公开,又从公开到地下活动,坚持斗争达十多年之久,为漳平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摘自《红色文化周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111478698311732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