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工作中,村民还给谭真理起了一个外号,叫“口袋书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af1e70cdbb943dab68d6fb92de50e0d\"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大山里的第一书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谭真理,男,1962年8月生,1980年12月参加教育工作,四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毕业,南江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近期,先后有几位干部都牺牲在了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很多干部,尤其是驻村的第一书记,他们常年奔波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平凡普通,默默无闻;他们不辞劳苦,为了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甚至不惜流血牺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乡土作家贺享雍采访、整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脱贫攻坚,我们的行动:23位第一书记访谈录》,就讲述了四川省巴中市23位奋战在脱贫第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的感人故事。本报获得独家授权,现摘录4位第一书记的故事,感受他们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担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苦乐如歌伴我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昌平,男,1980年10月生,四川省平昌县人。毕业于西昌学院电气工程系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现任白衣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蒿坪村第一书记。2017年4月,被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优秀第一书记”。\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22b7c8c08d44bad890b931b629f2fea\"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18\" alt=\"大山里的第一书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脱贫攻坚,我们的行动:23位第一书记访谈录》作者贺享雍(左)和何昌平。(摄影陈旭)\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走马上任的第一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年以后,何昌平仍记得自己到平昌县白衣镇的蒿坪村走马上任那天的情景:2015年10月18日,天下着小雨,早上9点钟我们从县城出发,先到了白衣镇,然后从镇政府往蒿坪走,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我们走一会儿又推一会儿车,走一会儿又推一会儿车。因为下雨,路上全部是泥,越往上走越打滑,四驱的车轮都爬不上来。我边走边问给我们带路的白衣镇副镇长还有好远。我一问,他回答说快了,二问,他还是回答说快了。我后来才知道,这两次问的时候,离蒿坪村还远着呢!现在从我们蒿坪村到白衣镇坐车也就15分钟,可那个时候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路很烂以外,蒿坪村还有更多的难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村里后,通过调查摸底,何昌平有“两个没有想到”:第一个没想到平昌还有这么贫困的村,它虽然离县城这么近,条件还这么差!第二个没有想到蒿坪村自然条件会这么恶劣,基础设施建设会这么落后。天晴就是一把刀,火辣辣的;下雨也是一把刀,孩子上学走的路,石板上青苔都很厚,那些留守老人送孩子去上学,稍不注意就滑倒了。后来,何昌平还总结了蒿坪村有“四多”:一个是病残人员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326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就有35户、93人。二是荒地荒坡多。三是外出户多。全村358户、1430人,整家外出务工和定居的就高达120多户,有的村民组几乎没几户人居住。四是光棍多,以村主任为首的光棍就有33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昔日贫困村袁如今成了一个标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接下来的精准脱贫中,何昌平他们决定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做起。首先,打通蒿坪村与外界以及村内各社的联网公路。第二,是把老百姓的土地流转出来,给予他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努力,蒿坪村终于引来了两个投资者,主要是种植花椒和中药材,并组建了一个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将土地与产业扶持周转资金作为股金注入合作社当股东,实行每半年一分红,解决了他们持续增收的问题。这样一来,贫困户有想头,有盼头,投资者也就有干事创业的热情了。普通村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产业办起来过后,村民可以常年在产业园打零工,能增加一定的收入来补贴家用。同时,何昌平又通过国家的扶贫政策,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的蒿坪村已是幸福美丽新村的缩影,成为过往游客高度赞誉的特色村和社会纷纷聚焦的明星村。通过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一年多的时间以后,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荒山村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新型农村社区”,并成为引领全县脱贫奔康的先行村。“说真心话,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实现物质上的脱贫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促使他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实现精神上的脱贫那还真是不容易的。”于是,何昌平在村里开展了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三比”竞赛活动。一比勤劳守法,二比知足感恩,三比环境卫生。何昌平他们在9个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相对集中的地方,由群众推选一个院户长,由这个院户长来管理周围几个贫困户的环境卫生、感恩教育、政策宣讲等。村上由何昌平带队组织考评,每10天考评一次。搞得好的前5名,给每个贫困户奖励100块钱,而且发放流动红旗一面;搞得差的后5名,就通过村上的广播反复通报。“你别说,我们这样一搞,果然非常见效。有个姓刘的贫困户,在一次评比中,他家环境卫生考评排在倒数第四位,我就在广播里反复通报。他听到广播后,急匆匆地跑到村办公室来,拉着我的手说:‘何书记,我求求你们了,不要再广播了,我那些亲戚还要上门,儿子、孙子以后还要成家,让我这脸往哪儿放嘛?我以后一定改正就是了。’后来他家里的环境卫生,确实每次就都排在了前几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全县都以蒿坪村为榜样在开展“三比”竞赛活动。现在随时到哪家贫困户去,床铺、房间、灶台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的,家具摆放得井井有条。除了比环境卫生,蒿坪村还比着装整不整洁,比如衣服穿戴整齐没有?胡子刮没刮?牙齿刷没刷?手脸洗没洗?……同时,何昌平对家庭风气好、邻里关系和谐的贫困户还以发放洗衣粉、牙膏、牙刷、杯子、垃圾桶、鞋柜、鞋架等作为奖品去鼓励。渐渐地,社看社、户看户,家家都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也形成了一个好风气。就这样,蒿坪村在全县就成了一个标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扶贫路上绝不落下一人一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陈勇,男,1973年5月生,四川省达州市蒲家镇人。1993年11月参军,1997年5月转业在巴州区市政工程处工作,2013年3月转至恩阳区市政工程处,2015年4月在恩阳区柳林镇桅杆垭村任第一书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的4月份,陈勇被派到桅杆垭村做第一书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陈勇第一次来到村里的时候,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给我的感觉是这个村子好像是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有一种被抛弃了的感觉。真的很贫困,道路不畅通,要什么都没有。水、路、电基础设施这一块都很差,很落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桅杆垭村全村有504户,总人口是1556人,贫困户是56户、192人。贫困发生率12.7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工作中,除了人生地不熟,陈勇还遇到了很多实际的困难。比如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以前村民的地大多荒着,杂草丛生,进村看不见村,只看见到处都是树和刺刺草草。但一到发展产业时,要整理土地,村民便说这个不能砍那个不能砍,我要留着做老木的,要不就是我这个树要卖好多钱,你要砍,先拿几千块钱来!这些问题频频发生,导致工作很难开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桅杆垭村3社有一户姓陈的人家,在村委会边上,又挨着村道的。他家有几棵柏树,因为就在路口上,为修路,必须要砍。可是一棵树,这位村民要价1000元。原来,这位村民是想把树留起来做棺材。后来陈勇只得多次做思想工作,最后,一棵树补偿300元才算完事。“农村老人,就是这观念,也怪不得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易地搬迁的工作中,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开始很多贫困户都在搬与不搬之间徘徊,我们便先去动员村里的一位贫困党员,让他带头,这个贫困党员前面搬,后面我们就把他旧房子给拆了。这个贫困党员在新居里住了一段时间后,逢人就说:‘这个房子住起舒服,撵也把我撵不走!这里条件多好,到处干干净净,天晴下雨都不得走泥巴路!’一些贫困户见此情形,也陆续从山上搬了出来。”后来,这些搬迁的贫困户只要一见到陈勇,便拉着他的手说:“陈书记,你们这事才办得好哟!原来我们不理解你们,现在就想在这里住一辈子了!你们辛苦了哟!”听到这些话,陈勇也感到一丝欣慰,这是老百姓对他们工作的肯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驻村的几年时间里,陈勇表示:“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也多了一些阅历。其实老百姓十分纯朴,说白了,他们的一些要求,都是一些小事,有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鸡毛蒜皮,但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了农村的和谐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帮他们解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af1e70cdbb943dab68d6fb92de50e0d\"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大山里的第一书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谭真理,男,1962年8月生,1980年12月参加教育工作,四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毕业,南江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2015年8月,到南江县杨坝镇田垭村任第一书记。2017年4月被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优秀第一书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广播电视台派驻到南江县杨坝镇田垭村的第一书记,谭真理在2015年8月19日报到后,感到压力非常大。“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工作我非常熟悉。在这几年的驻村工作中,我所做的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地方,只是沉下心来在为老百姓办事,让他们感受到在脱贫攻坚中,还有这样的书记在他们身边。”谭真理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田垭村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600米,落差非常大。1社就在南江到杨坝的大路边上,两边都是平房,看起房子修好了,但是家里都很穷。2、3、4社地处深山老林,整个村6.7平方公里,108户、408人。贫困户是33户、99人,2014年脱贫4户、13人,2016年脱贫10户、40人……这33户贫困户分别住在什么地方,家里有几口人,每个人的情况,谭真理都了如指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鉴于田垭村的具体情况,谭真理跟县上、乡镇和村两委商量,觉得第一步就解决修路的难题。首先是修通2社的5公里路,但资金很紧张。因此,除了当地村民捐款以外,谭真理觉得更多的是动员田垭村那些在外的3个小老板捐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百姓尽管没有钱,但一听说修路,都非常踊跃,300元、500元甚至1000元、2000元地掏,积少成多。而3个小老板也很积极,一共捐了4万元。最终,田垭村一共收到了将近8万元的捐款。但对于修路来说,8万元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后来谭真理又和村两委商量,决定先把路挖平,把路底子弄起来再说。路底子弄起来后,镇上又帮忙引资,让一家企业先垫资修路。就这样,2社基本上算是把公路弄通了。修这条路很是艰难。山上的村道路坡弯陡急,那些施工车谭真理都不敢坐,就凭两条腿上上下下地走路,肩上还要挎一个口袋。“因为我有高血压,第一是要背药,第二是一瓶热水。因为我胃不好,没法喝冷水。”谭真理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工作中,村民还给谭真理起了一个外号,叫“口袋书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来,每次谭真理到2、3、4社时都要爬山,特别是3、4社要爬五六个小时。山上的气候又多变,有时候谭真理要背衣服、水鞋、雨伞等。还有脱贫攻坚的许多政策。“说实话,我都50多岁了,光靠脑袋记,怎么记得完?比如说医疗方面的它就有很多种,教育方面的,小学、高中、大学,哪类学校补助好多钱,又各有不同。如果我给群众解释错了,就会给群众带来许多麻烦,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于是,谭真理就在县扶贫局、农业局要了许多政策条文的宣传单,也装在了口袋里。当村民问到什么政策了,谭真理就从口袋里把宣传单找出来。因为谭真理经常背着一个口袋走村串户,久而久之,村民们就给他取了“口袋书记”这个外号。至今,谭真理已经背破了4个口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的成长道路和第一书记经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94b70886d6946a1ab1569c243ae59b7\"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大山里的第一书记\"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文琼,女,1985年2月生,四川巴中市通江县烟溪乡人,2008年6月毕业于西昌学院农学系国土资源管理专业。2015年9月考入通江县环境卫生管理所。2015年7月任通江县烟溪乡罗张窝村第一书记。2017年4月被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优秀第一书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中央出台了扶贫政策,每一个部门必须要联系一个贫困村。当时在通江县环境卫生管理所就职的文琼看到名单上有“烟溪乡”三个字,顿时就觉得特别地亲切,于是就主动要求下去,最后被安排到了烟溪乡的罗张窝村。“当时领导还觉得奇怪,全单位100多人,怎么是一个女孩子要求下去?我就给领导说,我是烟溪乡人,烟溪乡是我的家乡,我又在烟溪乡做过大学生村干部,那里的人文、地理我都熟悉。”文琼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我非常清楚农村需要什么,农民心里盼望的是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位于河边的罗张窝村,基础设施很差,而且,村里年轻有能力的,要么打工出去了,要么通过读书考学留到城里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文琼觉得首先得把全村的情况摸好,穷,到底穷在哪里?先把第一手资料掌握好,然后提供给挂联领导和帮扶部门,使领导和帮扶部门也能做到有的放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整个罗张窝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是52户,175人,而全村不过200多户人,864人。当时只有8户人修了砖房,而且是那种平房,其余都是那种破破烂烂的土坯房,有的东倒西歪,还有的用木棒撑着的,有的用篾条捆绑起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面对这个现状,文琼决定先修路。“把路解决了,才能联系到老板或业主来村里投资。只靠小农经济,也仅仅是维持吃饭,致富肯定不行。我把走访掌握的情况给领导汇报后,上级很支持,把我们村纳入了2017年综合连片开发,现在我们把产业环线路打通了,也把前期产业搞起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路的两个故事,至今让文琼记忆深刻。“这两个故事是我在走访农户的时候老百姓给我讲的。我在问到怎么发展我们村的经济、改善房屋时,老百姓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对我说:‘你什么都不要给我们弄,吃饭、穿衣都不要你考虑,你只把路给我们弄好就行了!’他们的要求就这么简单。然后他们给我讲了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说村里有个姓邱的小伙子,母亲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得了急性脑膜炎,抬到河边的时候因为涨水过不了河,眼睁睁地看着他母亲死在担架上。后来这个小伙子很立志,当兵转业后在上海发展得还比较可以。另外,5社上面有个女人生小孩,已经去了县医院等待分娩,但在县医院住了一两天后没有发作,她就想回来拿点东西。结果回家当天晚上老天下起了大雨,第二天过不了河,在家里生小孩就生死了。当时村民给我讲这两个故事,就是想我给他们把路修通,把过河的问题解决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驻村的第一书记,文琼的工作是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对于自己的家庭,文琼有太多的亏欠。“我有一个女儿,6岁了。平常就是和她爷爷住在通江县城,周末或假日我才回去,就我们3个人在家里。我婆婆思想比较保守,叫她到城里来和公公住到一起,有什么事两个老人相互之间也有一个照顾,另外帮我把小孩子看一下,但她在城里住不惯,就一个人住在碧溪老家。我公公过去是乡镇党委副书记退休的,身体也不好,患有肺心病,每一年要住三四次医院,一发病就像是气出不出来的样子,很难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文琼工作的地方离自己的娘家很近,但却很少去看自己的父母。偶尔有一天空了,又要回去照顾孩子,照顾公公,甚至这两年,文琼连父母的生日都忘了。“现在我女儿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就叫‘罗张窝’。别人一问她:‘你妈叫什么名字呀?’她就说:‘罗张窝!’”文琼一谈及孩子,便满怀愧疚。(来源|《脱贫攻坚,我们的行动——23位第一书记访谈录》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贺享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走过万水千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依然眷念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邮发代号:61—9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订阅方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淘宝店铺:https:\u002F\u002Fshop269196912.taobao.com\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读者报》微店地址:https:\u002F\u002Fweidian.com\u002F?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5.《看熊猫》杂志微店地址:https:\u002F\u002Fweidian.com\u002Fitem.html?itemID=2244146540\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2699672661857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