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我們沿着紅軍的足跡,重溫長征精神,感受先輩們愛黨愛人民的赤誠之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重慶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說,當地儘可能保留這條路的原貌,是爲了讓今天的人們能夠更加真切體會到紅軍走過長征的艱辛。

"\u003Cp\u003E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Video Player is loadin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urrent Time 0:0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2F\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Duration 0:0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Loaded: 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Stream Type LIV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Remaining Time -0:0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x\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Chapters\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captions and subtitles off, selected\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This is a modal window.\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No compatible source was found for this media.\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End of dialog window.\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那場偉大遠征已過去了80多年,不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輝煌一頁,也爲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留下了無價的精神遺產。\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p1dSlJ4tSIDJ\"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11\" alt=\"紅軍洞 紅軍路 紅巖村\"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位於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的紅軍橋(7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我們沿着紅軍的足跡,重溫長征精神,感受先輩們愛黨愛人民的赤誠之心。從紅軍洞到紅軍路,從紅巖村再到當下的發展,長征永遠在路上,長征精神永不止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艱難困苦中蹚出走向勝利的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重慶綦江區石壕鎮,至今還保留着一段“原生態”的紅軍路。那是一條土石相間的陡峭山路,旁邊是濃密樹林遮掩下的山谷。這條山路許多地方還很狹窄,每一次落腳,每一個轉身,都可能踩落石塊摔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路終點的路牌上是這麼介紹的:1935年1月,遵義會議結束後,按照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紅一軍團8000餘人從貴州松坎出發,經箭頭埡到達重慶石壕場,在此駐紮後,部隊於1月22日開拔,前往貴州開始一渡赤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重慶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說,當地儘可能保留這條路的原貌,是爲了讓今天的人們能夠更加真切體會到紅軍走過長征的艱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紅軍長征所克服的艱難困苦遠遠不止於道路難行。他們穿着草鞋或打着赤腳,揹負着裝備行李,牽着馬匹,還要以擔架、攙扶等各種形式帶着傷員,很多時候天上有敵機轟炸,背後有敵軍追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在沿路上,平均幾乎每天有一次小的戰鬥,平均每天走七十一華里。“如此大軍以此平均速度走過許多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帶,這真是一種驚人的行走。”斯諾感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漫漫征途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餘次戰役戰鬥,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餘座高山險峯,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餘座,穿越了被稱爲“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鬥之慘烈,是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的。“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正是懷着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黨和紅軍在艱難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出了勝利的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軍民相依播撒革命火種\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重慶綦江區石壕鎮、秀山縣雅江鎮等地,至今還保留着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紅軍洞”,成爲當地老百姓懷念紅軍、傳承紅色記憶的重要載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雅江鎮江西村村民李之文指着山腳下一個半人多高、深十多米的石洞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李木富曾在此救護了一名受傷紅軍。那名紅軍的腳後跟被子彈打傷,爲了不被敵人發現,李木富將他藏在家後的巖洞裏,鋪上厚厚的草讓他休息,併爲他上藥、送飯,熬茶水給他洗傷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之文回憶,父親曾說,當年紅軍不拿羣衆一針一線,而且經常爲老百姓排憂解難,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那名紅軍走後,父親一直念着他,盼着他能平安回到隊伍裏去。這名紅軍就是日後的開國將軍段蘇權,49年後他千里迢迢重返秀山,尋找救命恩人。這段故事就這樣被載入當地黨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在長征路途中,紅軍所到之處都努力贏得百姓的信任,也播撒下革命的火種。那些紅色的記憶,那些軍民相依的深情,刻在歷史的年輪裏,代代相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紅軍到石壕的故事,57歲的陳文全如數家珍。他的父親和祖父都見過紅軍,打小就給他講述紅軍的故事。從17歲開始,陳文全就義務維護當地的紅軍橋。20世紀90年代,他又出資購買了3000多塊磚瓦,和村民一道翻新了紅軍橋。“父輩說,他們對紅軍橋有感情,既然住在這裏,就要愛它,關心它。”陳文全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重慶酉陽縣南腰界鎮是重慶境內唯一建立省級蘇維埃政權的地方。走在今天的南腰界,“紅軍”無疑是最鮮明的要素。這裏的道路叫作“紅軍中街”“紅軍新街”,這裏的醫院叫作“紅軍醫院”,這裏的小學院牆上鐫刻着五角星。這裏許多百姓都記得長輩講述的紅軍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團結羣衆、依靠羣衆,黨和紅軍贏得了人民羣衆的真心擁護和支持,實現了長征的偉大勝利。人民羣衆是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長征精神永不止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青山蒼翠,盛夏時節的重慶紅巖村掩映其中,人流如織。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匯聚到這裏,感悟紅巖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巖村曾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的指揮中心。全面抗戰爆發後,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鄧穎超等參加過兩萬五千里長徵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紅軍老戰士,來到這裏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也把長征精神和革命真理,撒播在山城人民心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要從風雨如磐的鬥爭歲月中汲取信仰的力量,領悟黨的初心和使命。”正在紅巖村參觀的一名遊客在留言簿上寫下這樣的感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長征的終點不斷出發,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黨領導人民一路前行,長征精神也在新時代不斷拓展延伸內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長征路上,每一箇中國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責任。未來也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征永遠在路上。無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無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9398408163169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