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10396bdf67946d982a49f1d297d9039\" img_width=\"400\" img_height=\"568\" alt=\"在吉林,冬天也會“千樹萬樹梨花開”\"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霧凇(課本內頁) 資料圖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課本里的中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生在吉林,長在吉林,工作在吉林。在我眼裏、心裏、記憶裏,家鄉吉林美得多彩多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冬季的吉林漫天飛雪,一片銀白,而冬景裏一定少不了霧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每逢霧凇降臨,唐代詩人岑參的詩句,就會在吉林市松花江畔化作美得動人心魄的冰雪畫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裏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這樣,松花江流經市區的時候,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瀰漫着陣陣霧氣……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後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凇雪柳了。”(《霧凇》,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華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除了樹掛,古往今來,屬於霧凇的命名多達幾十種,傲霜花、銀花、雪柳、瓊花……其間飽含着人們對霧凇的關注和喜愛。霧凇爲冰封大地、草木凋零的吉林帶來了另一番生機。因爲霧凇具有空氣“清潔器”和負氧離子“發生器”的作用,所以每逢霧凇出現,天空都會格外湛藍,空氣也會格外清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說冬季的吉林是冰清玉潔的童話世界,那麼春夏的吉林就是鬱鬱蔥蔥的森林王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看見街邊重重疊疊挺拔蒼勁的油松——那是在長春。”(《城市的標識》,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課文中的油松就是長春市民口中的黑松,\u003Cspan\u003E全名\u003C\u002Fspan\u003E“黑皮油松”,是長春廣泛種植的樹種之一。除了挺拔蒼勁的油松,長春的街路上還楊柳扶風,桃樹杏樹的枝頭掛着簇簇花球,矮樹牆中丁香的香氣藏也藏不住……新中國成立70年來,長春的綠化面積已達180平方公里,樹種增至約250種,公園、街角花園如大大小小的翡翠般點綴於城市之中。2017年,長春首個對外開放的屋頂花園正式落成。在4200平方米的空間裏,有50餘種綠色植物、20餘種地被花卉、15個藝術建築,綠化率超過80%。樓閣一側正對着長春南湖公園,遠遠看去,湖水碧綠,遊人泛舟湖上。倚欄遠眺,半城風貌盡收眼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頭頂有藍天白雲,腳下是一片黑土。夏有22℃的清涼,冬有玉樹瓊枝,春有綠草茵茵,秋有麥田金黃……如今吉林全省的森林覆蓋率爲44.6%,排在全國第11位,2018年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0.3%,一幅秀美的吉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夏日裏的通化市美則美在帶着歷史氣韻的山水間。渾江水流蜿蜒,靖宇山滿目蔥蘢。坐落在渾江東岸靖宇山上的“楊靖宇烈士陵園”松柏參天、紅窗碧瓦,將人帶入氣壯山河的歷史回憶之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炮轟瀋陽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幾天後,日軍佔領吉林。次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遼闊富庶的東北轉瞬間變成人間地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無數仁人志士奮勇而起,浴血奮戰,其中就有在吉林犧牲的抗日名將楊靖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翻開西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就可以讀到《抗日英雄楊靖宇》的感人故事:“1940年2月的一天晚上,楊靖宇帶着十幾名戰士向濛江東邊的大森林進發。但此次行動不幸被叛徒告密,他們在離濛江不遠的地方被數千名日寇包圍了。”在危急關頭,楊靖宇毅然把生的可能讓給了同志,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隻身一人與敵人周旋了五天五夜,最後陷入重重圍困。英勇就義前,“他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然後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楊靖宇犧牲後,敵人無法理解一個抗聯戰士爲何如此英勇頑強,他們把楊靖宇的遺體進行解剖。打開腸胃,鬼子軍官驚呆了:在這個隻身與數千名日本兵戰鬥了五天五夜的抗聯司令的肚子裏,竟找不到一粒糧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樹皮和棉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河破碎,激發起無數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現代詩人戴望舒就曾在詩中寫到楊靖宇犧牲的長白山地區,“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這長白山的雪峯冷到徹骨……”(《我用殘損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段歷史,悲壯激昂,銘刻於心;一種精神,激勵世人,輝映未來。正如課文《抗日英雄楊靖宇》中所說,“楊靖宇雖然倒下了,但他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勵着千百萬優秀的中華兒女,走上抗日前線。”1952年,經國家批准決定,在楊靖宇的安葬地——吉林省通化市修建“楊靖宇烈士陵園”。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楊靖宇烈士陵園年均接待量約40萬人次,成爲吉林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英雄的故事走進越來越多吉林人的心裏,化作吉林發展的不竭源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寒江雪柳的松花江畔到滿目蔥蘢的長白山,從海蘭江畔的多彩延邊到波光粼粼的查干湖,在吉林省18萬平方公里的壯美大地上,吉林各族人民正用腳踏實地的行動繪就全面振興的美好圖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本報記者 任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9279388369884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