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仲夏時節,清晨的朝陽照亮了臨夏大地的河谷山川,青草上的露珠還未散去,這裏的人們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沿鄉間公路前行,城市的喧囂漸漸被甩在身後。轉過一道彎,便來到羣山環抱的積石山縣關家川鄉關集村。村口以石頭爲主要元素的裝飾分外別緻,文化牆上一首“十謝共產黨”的詩歌成了村裏最亮麗的風景線。“這首讚歌道出了羣衆的心聲。村民們覺得,眼下的好日子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幫助,現在的好生活是各級黨員和廣大羣衆共同奮鬥的結果。”關集村黨支部書記馬文志自豪地介紹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什麼羣衆會寫下如此動情的讚歌?答案是,多年以來,臨夏州始終以黨建引領爲主線,把黨建與各項工作深度融合的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脫貧攻堅的決勝時期,全州各級黨組織和黨員更應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羣衆工作優勢,爲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臨夏州委組織部部長黃寶樹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提升工作能力 培養能征善戰的帶頭人隊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月3日,是關集村黨支部小組例會的日子。上午8時30分,馬文志準時到達村委會,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黨課備課筆記和授課“教材”,開始認真溫習上面的內容。這次例會,他要講的是《甘肅省農村黨支部建設標準化手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午9時,村委會班子其他成員和農民黨員如約來到村委會會議室,整齊地坐在會議桌前。“28名,一個不落!”馬文志環視一週後響亮地說道,“今天,我們繼續上一次的學習,請大家把書翻到第93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龔小青是28名黨員中的一員,也是村裏最年輕的黨員。自去年1月被批准成爲預備黨員以來,像這樣每月一次的例會,她已經參加了18次。在龔小青看來,參會人員雖然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鄉里鄉親,但現場的氣氛卻嚴肅而認真。“我入黨時間不長,關於黨建方面的知識還很欠缺,所以這樣的例會我更要積極參加。”龔小青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每次例會的日期和內容,她都做了詳盡的記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裏的黨員大多文化程度比較低,因此,在開展工作時有一定的難度。”馬文志說,黨支部小組例會的目的,就是不僅要帶領大家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及時通報國家和地方出臺的各類政策文件,講解與羣衆息息相關的扶貧政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也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毛細血管”,基層黨員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武裝自己,才能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提升基層黨組織工作能力?臨夏州下了一番“繡花功夫”。今年以來,全州各級黨組織採取集中培訓、以會代訓、“三會一課”專題學習等方式,組織廣大黨員學習各類黨建知識,並結合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特點和實際,堅持分領域學習和推進學習。爲了順利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分期對全州扶貧一線幹部集中開展基層黨建工作培訓。截至目前,州級舉辦培訓班14期,培訓幹部1992人;8縣市共舉辦培訓班170期,培訓幹部6.16萬人次。 “不斷加強學習後,村黨支部的各項工作都更加標準和規範了,班子成員處理黨建各項事務也更加得心應手了。”馬文志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創新“黨建+”模式 發揮基層黨員的“頭雁”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打贏脫貧攻堅戰,農村基層黨組織責無旁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臨夏州不斷深化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羣衆富在產業鏈的“三鏈”建設,廣泛推行“黨建+合作社、黨建+扶貧車間、黨建+電商”等多種模式,把組織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助推產業發展、助力羣衆增收,保證困難羣衆實現穩定脫貧、持久脫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關集村地處大山深處,長期以來,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羣衆收入來源單一等,制約着當地的發展。爲了加快脫貧攻堅的步伐,拓寬羣衆的增收渠道,2017年,村“兩委”班子成員在廣泛徵求羣衆意見建議後,決定創辦關集村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們就共同推選趙城德和趙遷棟兩人擔任負責人,不僅因爲他們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更因爲他們是黨員,能起到先鋒帶頭作用。”馬文志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趙城德和趙遷棟上任後的想法就是:用自己多年搞養殖的技術辦好合作社,並吸納貧困戶入股,帶領他們增收致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民蒲如先一家是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6口人的生活僅靠兒子一人外出打工勉強維持。2017年年中,蒲如先領到縣裏發放的5000元“以獎代補產業扶貧資金”後的第一想法是:家裏用錢的地方這麼多,這些錢還是用來貼補家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羣衆的想法能理解,但是,我們要告訴他們,用‘產業扶貧資金’這有限的資金解決困難很快就會花完,但是把錢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到合作社並參與分紅,卻是永久的收益。”在趙遷棟幾次三番的上門動員下,蒲如先決定以5000元入股合作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年底,趙城德和趙遷棟將合作社裏80頭犛牛銷售一空,併爲入股村民每人發放500元年底分紅。拿到錢的蒲如先高興地說:“這只是第一年,以後每年的分紅會越來越多,日子也會越來越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臨夏州,越來越多的黨員致富帶頭人幫助貧困戶轉變思想觀念,找準致富門路,掌握致富技能,帶動他們共同致富。2017年以來,全州從致富帶頭人、種植養殖大戶中發展農民黨員2328人,建立農民合作社4355個,帶動農戶16.5萬戶,消除“空殼村”560個,收入3萬元以上的村達到203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充實基層力量 爲如期脫貧提供人才保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臨夏州明確,廣河縣、和政縣、康樂縣、永靖縣、積石山縣5縣摘帽,335個以上貧困村退出,11.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任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爲了如期完成既定目標,臨夏州針對村一級工作任務繁重、工作力量薄弱等實際,全面推行鄉鎮幹部駐村包社工作辦法,整合鄉鎮包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駐村工作隊員5000多人,組建駐村包社工作組,下沉村級開展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晨時分,山裏濃霧氤氳,關集村駐村幹部馬尚英走訪入戶。自2016年起,馬尚英的身份發生了轉變——由一名機關幹部轉爲駐村扶貧幹部。“進村之前,我對基層工作的瞭解僅停留在紙面上;駐村工作後,我看到的是羣衆的困難,聽到的是羣衆的訴求,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扶貧工作的意義。”他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尚英駐村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逐戶分析致貧原因,深挖致貧根源。經過仔細梳理後,他和其他駐村工作隊員們就各家不同情況“對症下藥”,制定“一戶一策”幫扶計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馬尚英的幫助下,貧困戶馬麼乃搞起了養殖業。不會就學、不懂就問,短短3年下來,馬麼乃從當初的“門外漢”變成了“養殖專家”。“我養的牛由起初的2頭到現在的6頭,一年下來,賣牛至少有5000元收入,去年我們全家已經順利脫貧。”馬麼乃指着牛圈裏撒歡的牛兒高興地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錯落有致的小康屋、乾淨整潔的村道、富有文化氣息的村級文化廣場……說起現在的好生活,72歲的關福祥老人深有感觸,“爲什麼我們這麼感恩共產黨?那是因爲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生活。”他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臨夏州,很多脫貧家庭的背後,都凝聚着駐村幹部的苦幹與實幹。“現在,各鄉鎮80%以上的幹部都下沉到村,他們喫住在村、工作在村,幫助指導村‘兩委’理清發展思路、銜接扶貧項目、化解矛盾糾紛、抓好基層黨建等工作。”黃寶樹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每個黨員都是一面旗幟,每個支部都是一個戰鬥堡壘。正是由於他們的“衝鋒陷陣”,才讓一個個貧窮的村莊改換了容顏,讓曾經貧窮的人們張開雙臂,迎接美好生活的到來。\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06876622186139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