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譯: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瑚璉是宗廟裏祭祀時盛小米的玉器,是國之大寶。)\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db8a3b2b81247c392f9448b4b240db5\"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56\" alt=\"梁冬 | 給我們帶來所謂成功的東西,可能也拿走也我們別的東西\"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如何不撒謊,又恰當地評價一個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一篇我們聊到一個話題,孔子稱讚子賤是君子,而且子賤之所以能成爲君子是因爲當時魯國有很多君子,這種人文環境造就了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這句話還有下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子貢叫端木賜,是孔子的學生中成就非常大的一個,他曾經做過魯國和衛國的宰相,在政治、外交領域都有卓越表現,退休後經商,富可敵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的就是子貢,他成爲後世儒商的代表人物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就是這樣一位孔子覺得非常優秀、出類拔萃的弟子,聽見老師表揚子賤時沒忍住,趕緊問了一句:“賜也何如?”——老師,您覺得我怎麼樣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些時候小朋友還是很可愛的,老師表揚了一個小朋友之後,其他小朋友就很關心老師對自己的看法。子貢也是很天真,直接就問了老師對自己的看法,\u003Cspan\u003E不像有\u003C\u002Fspan\u003E的小朋友可能在心裏暗暗地想:“老師爲什麼沒有提到我,我應不應該問呢?”由此看來,子貢和老師的關係是很親密的,他已經不需要考量這些了,而是直接問老師覺得自己怎麼樣,大致的意思是希望老師表個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孔子說:“你是一個很好的器皿。”子貢問:“我是什麼器皿啊?”孔子說:“你是瑚璉。”瑚璉是宗廟裏祭祀時盛小米的玉器,是國之大寶。孔子的意思是,子貢就像是宗廟裏盛小米的玉器,是可以爲蒼生帶來財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是世界上少有的、美好的器物,可以成爲國家棟梁,加油。”這句話說得很高級,孔子沒有直接說子貢是不是君子,而說他是一個非常美的器物。聯想到“君子不器”這句話,換句話來說就是,“器者,非君子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孔子用這樣的方式完美地呈現出了一種不撒謊,又表揚,並且體現出對學生慈愛的人生狀態。\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70a43ca29aa490b876acafd35b5c0e1\"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56\" alt=\"梁冬 | 給我們帶來所謂成功的東西,可能也拿走也我們別的東西\"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你可以做不到君子,但不能不知道君子是什麼樣的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什麼孔子會覺得子貢還不是君子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梁猜想,背後隱隱地有種孔子對君子生命狀態的期許。子貢雖然經商、從政都很成功,但我們知道,\u003Cstrong\u003E作爲一個非常成功的政治家,要賺很多錢是有代價的\u003C\u002Fstrong\u003E——也許和孔子心中期待的君子有點兒違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商人,哪怕你是特別正直的商人,已經做到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時仍然會與自己的原則有衝突。做政治家,哪怕你再善巧方便,爲民着想,有時仍然需要成爲帝王的幫兇(這是指萬惡的舊社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如果你要成爲很成功的政治家,或者很成功的商人,中間一定得放棄點兒什麼。\u003C\u002Fstrong\u003E在孔子眼裏,可能你放棄了某種真誠,也放棄了某種同情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做政治家和商人,都必然涉及所謂的競爭對手,你的勝出就是對手的失敗,這是沒有辦法的事。\u003C\u002Fstrong\u003E小梁讀到這裏,也油然而生這種感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孔子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對現實有非常深刻的洞察,他知道如何在官場上趨利避害——實在不行就離開這裏,也講“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等等。但當他和最親密的朋友聊到最崇高的人生理想時,仍然隱隱地堅持自己對理想人格的追求。這樣的理想人格,就是真誠,有同情心,信念堅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讓我想起了電影《無問西東》裏面的角色,他們善良、真誠、無畏、有同情心,這些中國知識分子最高的精神品質,可能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但你不可以不立下這樣一個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孔子用這樣一種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他對終極善良、美好狀態的嚮往——\u003Cstrong\u003E你可以做不到,但不可以不知道。你需要了解在人間世有這樣一種敦厚、樸實的生命狀態。\u003C\u002Fstrong\u003E這種狀態很可能是你成爲一個成功的商人或政治家的一種障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會如何選擇呢?我隱隱地覺得這也是孔子最後成爲教育學者,而沒有成爲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政治家的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e5f42b0f87d4e969a2c726800f982fa\"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56\" alt=\"梁冬 | 給我們帶來所謂成功的東西,可能也拿走也我們別的東西\"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們要警惕,世間的成功拿走我們一些東西的可能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梁想起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彼得·德魯克,他是管理學界的祖師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開創了管理學這門學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彼得·德魯克經過嚴肅、認真、長期的思考,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要成爲頂級的、優秀的管理學者,而不是管理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爲在做管理者的時候,會用某種結果置換自己的理想。理想重要嗎?對一些人來說不那麼重要,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非常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德魯克和孔子一樣,選擇了在學術和真理上的純潔追求,而放棄了世間的某種成功。終其一生,德魯克都沒有成爲一個管理者,但這並沒有妨礙他成爲一個偉大的管理學者。傑克·韋爾奇、比爾·蓋茨都是德魯克非常好的朋友,並且非常認真地向他諮詢關於企業管理,乃至社會管理之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近小梁在看德魯克的《社會的管理》,書中論述了許多他所在的時代的種種現象,不得不驚歎德魯克對細節的觀察,再加上內在完整體系的搭建,能清晰地預見未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真正的知識有什麼用?第一,它會讓你感到快樂,會讓你產生一種與整個宇宙同頻共振的顫抖感;第二,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和合乎道統的道理,可以沿着時間的維度幫助我們看清未來。\u003C\u002Fstrong\u003E在未來到來之前,你已經站在了等待的路口,所以面對接下來的人生就會變得很從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不是追着時代的列車跑,而是以一種更融洽的方式與時代共存。其實,我們和時代的關係有點兒像我們和一個巨大的石頭碾子的關係——如果你站在時代的後面,就看不見未來;如果你站在時代之巔,可能會掉下來;如果你過早站在時代之前,就會被時代的巨輪碾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個好的知識分子,可以看見時代的走向,站在時代的旁邊。\u003C\u002Fstrong\u003E也許孔子和德魯克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站在時代巨輪的旁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你突然覺得這也是自己的心之嚮往,也許你和孔子,以及德魯克,就擁有了某種神奇的連接與共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到孔子門下最賺錢的學生——子貢還沒有成爲君子;想到孔子對他的另一個學生顏回的稱讚——“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深深地覺得,孔子真的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因爲他看見了一個保持自己內在快樂和真心的很重要的法門——\u003Cstrong\u003E你必須恰當地覺察自己幸福的源泉,然後警惕那些會給自己帶來所謂世俗幸福的東西,有暗暗地拿走你另外一些東西的可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的哪些東西可能會因爲成功而被拿走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是不可以成功,而是我們要警惕,世間的成功拿走我們一些東西的可能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而那些可能被拿走的東西,纔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最滋養自己、最能夠讓自己與整個宇宙同頻的東西——身心、無畏、同情心與正直。\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9691820825318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