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f235c19ea32454284a642f5840cdfe7\" img_width=\"787\" img_height=\"383\" alt=\"朝鮮四日,感受“中國元素”\"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從平壤開往丹東的列車上,《環球時報》記者同一名中國女導遊聊天,她說,一年多來,中朝關係越來越好,受此驅動,到朝鮮旅遊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朝鮮女講解員帶我們參觀了好幾個中國禮物展室,其中既有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贈送的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掛毯、花瓶、刺繡等工藝品,也有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寫的告別信、金日成主席抗日戰爭時期的親密戰友張蔚華烈士的子女送的禮品。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原創: 謝戎彬\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7月中旬,《環球時報》記者隨外交部新聞司代表團訪問朝鮮,這也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20日至21日對朝鮮進行國事訪問後,到訪朝鮮的第一個中國官方代表團。4天時間,採訪、座談、參觀,行程匆匆,但一路感受到的濃郁的“中國元素”,令人印象深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兩次向志願軍烈士敬獻鮮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到朝鮮後的第二天,我們就來到開城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開城是朝鮮一側距離“三八線”最近的一座城市。朝鮮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浴血奮戰,用生命保衛了這座城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車行至開城松嶽山腳下,開城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就映入眼簾。這座建於1955年3月的烈士陵園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2014年9月,中朝雙方共同對陵園進行大規模修繕。在陵園入口處的烈士紀念亭,立有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豎立的紀念碑,上書“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烈士 永垂不朽”。陵園有上下4層,共24個合葬墓,安葬着15236名志願軍烈士。在陵園黑色的大理石英名牆上,《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一位位烈士的名字和他們所在墓穴的編號。我們向志願軍烈士墓敬獻鮮花,並三鞠躬致敬,隨後灑下中國的白酒。《環球時報》記者當時在心裏默唸:“志願軍烈士們,我們代表祖國親人來看望你們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469b8b342ea4c7c87f3c715acd34cb5\" img_width=\"591\" img_height=\"787\" alt=\"朝鮮四日,感受“中國元素”\"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志願軍烈士陵園朝方管理員金英文向我們介紹說,朝方對境內的志願軍烈士陵園都進行了集中管理和修繕。這個陵園由開城市的人民委員會負責,併成立了一個工作組,開城市的大學生和中小學生也會定期到這裏,做一些類似於志願者的工作。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志願軍入朝參戰紀念日,開城市政府的官員和社會各界人士會來這裏敬獻花環、花籃。總之,整個開城都對烈士陵園的管理維護工作做出了一定貢獻,朝鮮人民不會忘記中國人民志願軍爲朝鮮人民做出的傑出貢獻。他還說,這幾年來祭奠英烈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其中有中國的黨政人士,有參加過朝鮮戰爭的老兵、烈士的遺屬或子孫後代,也有普通中國遊客。\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代表團在朝鮮的最後一個行程是瞻仰中朝友誼塔,這也是幾乎每個來朝中國人都要去的地方。早上7時許,我們就來到坐落在平壤牡丹峯山麓的中朝友誼塔。這裏是平壤市區,周圍有辦公樓、居民區等。友誼塔由塔頂、塔身和兩層基座構成,塔頂是一顆月桂枝環繞着的金色五角星,在晨曦中顯得非常醒目,據稱象徵勝利和光榮。整個塔呈錐形,正面上方嵌着“友誼塔”三個朝文鎏金大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友誼塔兩側,《環球時報》記者分別看到描繪志願軍赴朝作戰和體現中朝兩國人民友誼場景的大型浮雕。友誼塔四周花草繁盛,據說總共有矮松、檜樹、木蘭等1.9萬餘棵花草樹木。朝方陪同人員介紹說,友誼塔總佔地面積爲12萬平方米,塔身高30米,全部由花崗岩和大理石砌成,其裸露面共計1025塊,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赴朝參戰。友誼塔於1959年10月25日開始建造。\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代表團成員在友誼塔前排好隊,集體敬獻鮮花、默哀致敬。隨後我們從塔座後門進入塔內的紀念廳石室。石室三面牆上繪有三幅大型彩色壁畫,視覺衝擊力十足,分別展現了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戰鬥及戰後重建家園的場景。石室中央放有兩冊“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名冊”,一冊爲“團級以上幹部烈士名單”,另一冊爲“英雄、模範、特等功臣烈士名單”。名單列出烈士的姓名、職位、黨(團)員、出生地、表彰功臣、犧牲年月等。當《環球時報》記者在名冊裏看到毛岸英、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等熟悉的名字時,頓時被這些犧牲在異國他鄉的英雄深深感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7944ea6ceaf4c02ae036c20442e07d4\" img_width=\"787\" img_height=\"383\" alt=\"朝鮮四日,感受“中國元素”\"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國際友誼展覽館重視“中國禮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從平壤往北,三個小時後就來到著名的妙香山。但我們此行不是遊山看景,而是參觀國際友誼展覽館。展覽館的建築是典型朝鮮特色的青瓦頂,一扇大門據說重達幾噸,有士兵持槍守衛。據瞭解,該館從1974年開始建造,1978年正式開放,展覽館共6層,總建築面積爲5萬多平方米,有190個展覽房間,室內照明和溫度均可自動控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展覽館安檢嚴格,觀衆入館要寄存揹包、手機,嚴禁拍照。館內按大洲和國家陳列着188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及社會各界人士向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總書記贈送的各種珍貴禮品,總共有10多萬件。我們看到了蘇聯贈送的伊爾-14飛機,斯大林贈送的重型防彈車,俄羅斯總統普京贈送的酒器,古巴前領導人卡斯特羅贈送的大理石辦公用品,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贈送的香菸盒,印尼前總統蘇加諾送的沙發等。當然,這裏也有很多中國各界贈送的禮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朝鮮女講解員帶我們參觀了好幾個中國禮物展室,其中既有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贈送的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掛毯、花瓶、刺繡等工藝品,也有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寫的告別信、金日成主席抗日戰爭時期的親密戰友張蔚華烈士的子女送的禮品。朝鮮女講解員在介紹這些中國禮物時,感情真摯,還能講出不少禮物背後的故事,讓我們不由得感嘆中朝兩國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最後我們參觀了金日成主席、金正日總書記、金正日的母親抗日女英雄金正淑的蠟像室,這也是中國贈送的藝術珍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從展室出來,講解員把我們帶上觀景平臺。這時,小雨淅淅瀝瀝地下着,秀美的妙香山籠罩在淺淺的雨霧中。1979年10月15日,金日成主席就是在這個平臺上賦詩《妙香山之秋》,其中一句“錦繡江山三千里”正是眼前景象的絕妙寫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熱門景點隨處可見中國遊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朝鮮期間,《環球時報》記者在一些旅遊熱門地見到大量中國遊客。他們來自中國各地,在朝鮮導遊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四處參觀。在高速公路的服務區,記者滿耳都是各式方言腔調的中文。服務區也賣水果、餅乾和紀念品,朝鮮服務員都能說一些中文。而在一些涉外商場,沒見朝鮮導遊費力推銷,中國遊客買起當地特產來毫不手軟,人蔘、白酒、工藝品、民族服裝、郵票等都是搶手貨。結賬時,人民幣和美元、歐元甚至可以混合使用。在平壤“五一”體育場大型團體操演出現場,記者也看到不少中國遊客,他們對這種具有鮮明朝鮮特色的表演很感興趣。\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夏天是旅遊旺季,從北京到平壤每週有七個航班,分別由國航和高麗航空運營。《環球時報》記者乘坐的國航航班幾乎全滿。乘客中大部分是中國人,有時遊客太多,國航航班還需要換成大飛機。據瞭解,去年赴朝中國遊客有20多萬,佔外國遊客的九成多。據說,由於中國遊客太多,平壤的涉外賓館這段時間都不夠用了。出於接待能力的原因,每到旅遊旺季,朝鮮不得不對中國遊客採取限額的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有兩個小細節讓《環球時報》記者感受到普通朝鮮人對中國遊客的友好。一天晚上10時多,我們到平壤高麗飯店的旋轉餐廳喝咖啡。由於時間較晚,整個餐廳只有我們四位中國客人,餐廳本已停止旋轉,但我們坐下後,服務員悄悄地讓餐廳旋轉起來,讓我們得以一窺平壤夜景。另一個是代表團搭乘從平壤開往丹東的列車回國,在國際候車室等候期間,一個由7名朝鮮列車員組成的演出小分隊,給大家演唱了幾首朝鮮歌曲,在座的中國乘客紛紛鼓掌叫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f235c19ea32454284a642f5840cdfe7\" img_width=\"787\" img_height=\"383\" alt=\"朝鮮四日,感受“中國元素”\"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從平壤開往丹東的列車上,《環球時報》記者同一名中國女導遊聊天,她說,一年多來,中朝關係越來越好,受此驅動,到朝鮮旅遊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在丹東,每天都有數百上千名中國遊客跨過鴨綠江大橋,乘火車或大巴進入朝鮮。過去一個月她已接了四個中國團去朝鮮,簡直忙得不可開交。中國遊客通常花費3000元人民幣左右就可隨團在朝鮮旅遊四天,行程通常是乘坐火車從丹東抵達平壤,遊覽金日成廣場、凱旋門、千里馬雕塑等平壤各大景點,然後南下探訪板門店或北上游覽妙香山,最後乘火車回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一位剛剛結束朝鮮四日遊、來自甘肅天水的老人說,對於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朝鮮很有吸引力,他們很想去朝鮮各地看看。而一位來自遼寧的退休女性則表示,感覺朝鮮人對中國還是比較友好的,中朝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應該還會有更多中國人到朝鮮旅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29755705773313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