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文\u002F新法制报记者付睿 图\u002F新法制报记者徐国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2岁抗战老兵赵守信,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他1943年参军,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仍非常清晰地记得当年抗战的细节。”7月13日,摄影师李志彪坐在电脑前面,打开了《我镜头里的老兵》文件夹,顿时有说不完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全国优秀企业家宣讲团赞助的80本《老兵风采公益相册》陆续制作完成,李志彪说,得知这一消息,他比老兵们还高兴。“但我还想把相册增加到120本,我个人将垫资6万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年前,李志彪受红色文化感染,决定重走长征路,他也因此走进了老兵们的世界。他决定开展“抢救性”拍摄,如今已经拍摄了200余名老兵,留下了5万多张照片。\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YYVD1CnxFzt\" img_width=\"380\" img_height=\"507\" alt=\"和时间赛跑 记录老兵历史(图)\"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老兵手捧老照片\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uYYVZDD1vgFy\" img_width=\"380\" img_height=\"507\" alt=\"和时间赛跑 记录老兵历史(图)\"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李志彪为老兵拍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用镜头聚焦抗战老兵\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3日8时30分,一列南昌至上饶的火车徐徐到站,李志彪顾不上颠簸,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在南昌守望公益服务中心江西关爱抗战老兵团队志愿者的带领下,他来到居住在上饶市信州区信江步行桥旁的抗战老兵赵守信的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出生于1928年的赵守信老人1943年参军入伍,被分到46军138师野战补充营。“这位老兵参加过衡阳保卫战。”江西关爱抗战老兵团队一名志愿者向李志彪介绍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主要是拍摄不同场景下的老兵肖像特写,还有一些生活细节。”李志彪告诉记者,这半个小时里他为赵守信老人拍摄了坐姿、敬礼两组照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结束了赵守信老人的拍摄后,李志彪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另一位抗战老兵黄金生家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要专注做这件事,影楼已经停摆了。”路上,今年49岁的李志彪和记者聊起他的“主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开始,宜春市万载县人李志彪在南昌开了一个小小的照相馆,是一名摄影师。更早之前,他曾是江西画报社的一名摄影记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放下主业,只因他希望能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老兵的历史和他们的口述故事保存下来。“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情,老兵身上承载的那段历史,就会慢慢地从我们面前消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天两夜,李志彪先后走访了上饶信州区、广丰区、玉山县,用镜头记录下16名抗战老兵在不同生活场景里的影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两次重走长征路萌生想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拍摄抗战老兵是从2015年开始的。近5年来,他走过江西省内数不清的乡镇和村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志彪自2013年从江西画报社离职后,便受到南昌市演讲协会会长李宝清的影响,开始感受红色文化并重走长征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先后两次重走长征路。第一次是2013年8月1日的江西长征探源之旅,全程32天,主要是在省内,骑行7000余公里。第二次是在2014年,用了将近100天的时间,从南昌市方志敏广场出发,一直到延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两次重走长征路的途中,接触到大量史料,了解到无数江西革命烈士的事迹。”李志彪说,许多的江西籍烈士牺牲的时候连一个名字都没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给更多的老兵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忆,2015年11月,忙碌的李志彪开启了为新四军老兵拍照的计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了解,同年,新四军研究会领导给了他很大支持,克服许多困难,给李志彪预支了4万余元用于“老兵忆当年”口述史料的采访工作,李志彪从中支付稿酬2万元,仅仅依靠微薄的一点工作经费和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南昌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访了全省157名健在的新四军老兵,目前图书已经出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留下一份珍贵红色记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学生李婵,参与过李志彪的走访新四军老兵之旅。她告诉记者,每一次拍摄都很辛苦,要扛上沉重的摄影器材,坐上几小时的车,甚至步行跋涉。每一次拍摄完毕,李志彪都会详细地记录下老兵们的通信地址,将拍摄的照片冲洗出来,通过邮寄或者亲自送给他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这些老兵年事已高,所以这场“抢救性”拍摄老兵的战斗故事,为这些健在的老兵留下一份珍贵的红色记忆,便成了李志彪的一个心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走访新四军的同时,李志彪发现很多老兵有大量的故事和珍贵的史料,于是引发了他把这些老兵的故事整理出来的念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李志彪与南昌守望公益服务中心江西关爱抗战老兵团队取得联系,希望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南昌守望公益服务中心江西关爱抗战老兵团队的司马花第一次见到李志彪就感受到他是一个很有情怀的摄影师。“他在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关爱老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希望可以用相机将老人们的故事和他们所经历的历史记录下来,让后辈铭记。”李志彪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6岁的袁立华,祖籍安徽省来安县,出生富商家庭的她,却在战争中孤身一人。曾是革命队伍中宣传骨干的她,很赞成李志彪给老兵拍照这一件事,“影像和文字资料是记录那个年代的宝贵财富,每个人都不能忘却历史。”袁立华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和时间赛跑的记录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寻访、拍摄过程中,不少老兵对他们说,一辈子都没认真拍过一张照片时,听到这些,李志彪的内心是酸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山抗战老兵颜文兴今年97岁高龄。1952年,老人和爱人从新疆徒步回玉山,一生没有一张和老伴的合影,在李志彪拍摄结束的一刹那,眼泪夺眶而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吉先生是新四军老兵,在抗美援朝中受伤,护士战友精心照料,让他迅速康复,两人也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吉先生为此还受到警告。在拍摄、采访时,他爱人一直相伴左右,眼神中满是爱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告别军旅,解甲归田,这些老兵退伍返乡后大多以务农为生。每次去看望老兵,老兵们都会穿戴整齐早早地在巷口、村口等候,仿佛企盼了很久。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捧着曾经的徽章、证书、老照片,用那双已经满是皱纹的手颤抖地翻开那段泛黄的记忆。眼里,噙着泪,悲喜交加的泪。离开时,很多老人都会行军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一次离开,下一次见面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有的人,见了一次,可能就是最后一面,有的人甚至还来不及见面。”李志彪感慨地说,每每听到有老兵离开的消息,内心百感交集,“我们能做的太少太少了,这些老兵都在老去,他们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婵说,很多时候是在和时间赛跑,经常是“抢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司马花介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兵减少的情况会加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觉得自己尽力了,但有时候,还是没能‘跑过’时间。”说话时,李志彪的脸上写满了遗憾。这些遗憾,更加坚定了李志彪为老兵拍照的决心——寻找老兵的记忆,用光影定格永恒,让后人铭记这些老人的峥嵘岁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带着这份情怀执着前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志彪发现,很多老兵保存有大量的革命战争年代珍贵的史料和老照片,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于是,他开始修复、翻拍、收集,2018年,李志彪决定并发起了老兵风采公益相册项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经费问题,项目多次搁置。在找到全国优秀企业家宣讲团团长陈俊后,李志彪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全国优秀企业家宣讲团的企业家们,为老兵风采相册公益项目共捐赠了80本相册,每一位企业家捐赠500元,共获得捐款4万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日,全国优秀企业家宣讲团捐赠的80本《老兵风采公益相册》陆续制作完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还想把相册增加到120本,我个人将垫资6万元。”李志彪说,“由于大量的老兵是住在村镇,没有办法快递或邮寄,每做一本相册,我要去老兵家里,来回要走4次,拍摄一个老兵的工作经费基本上都在1200~1500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志彪坦言,由于一直坚持做有关老兵的公益活动,非常愧对家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谈起现状,李志彪告诉记者,在江西画报社工作积蓄的10多万元全部花在了拍摄老兵上,目前他的经济状况是负债10万多元。他一直希望有一笔费用、能够将这些年收集拍摄的影集,很好地进行一个展示和宣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关爱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的老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了解,如今,他共计拍摄了200余名老兵,留下了5万多张照片。这些照片,都被他保存在电脑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燃一支烛前行,时间的刻度不应该停留在2019。”这是李志彪的期待。\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30783597143706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