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7M2rtuJ9udyFI\" img_width=\"600\" img_height=\"100\" alt=\"風物 | 划船巷、櫟木巷、荷花路、賣席橋 回望街巷深處的悠悠歲月\"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Gumm4v4p3Zwfy\" img_width=\"111\" img_height=\"19\" alt=\"風物 | 划船巷、櫟木巷、荷花路、賣席橋 回望街巷深處的悠悠歲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如果說,高樓大廈是一座城市的面子,那麼,隱藏在城市深處的街巷,就是這座城市的裏子。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可以體現在具有標誌性的古建築、文化遺產上,也可以從街巷深處去細細品讀。百丈街道划船社區,地處中心地段,距離靈橋僅千餘米,然而,走遍這裏,卻不見一灣水、一條船,讓人好奇“划船”一名的由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次與幾位老人攀談,聽老人緩緩道出划船社區裏關於賣席橋、划船巷、櫟木巷、荷花路等街巷故事,回憶起悠悠歲月裏的划船生活,方知“划船”這一名字的由來,也彷彿感受到了昔日街巷生活的愜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Gumm5BHdCk4eP\" img_width=\"117\" img_height=\"31\" alt=\"風物 | 划船巷、櫟木巷、荷花路、賣席橋 回望街巷深處的悠悠歲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街巷載故事 歲月且記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的寧波人很難想象,以前的寧波城很小,如今的彩虹路,曾是城鄉交界處,划船巷、櫟木巷緊挨着鄉村。現在的甬港南路、甬港北路,以前農田河網密佈。而如今,划船社區的北面是百丈路,東面是舟孟南路,西面是彩虹南路,皆爲城區主幹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起道路的故事,划船社區居民劉敏仙笑了:“論資歷,舟孟南路和彩虹南路比不上划船巷和櫟木巷。”\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D6pBdJIkIsQK\"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風物 | 划船巷、櫟木巷、荷花路、賣席橋 回望街巷深處的悠悠歲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划船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划船社區北門進入,右拐就是划船巷,這條小巷僅300米左右,短短的划船巷,真有那麼多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民國《鄞縣通志》記載:“划船巷,舊名划船衕。”現在的划船巷爲東西走向,寬約5米,而原先並不完全一樣。“當時從百丈路往東走到底,向南拐進,再右拐向西就是划船巷,向東則是櫟木巷。”劉敏仙回憶,早年的划船巷,路面鋪的是青石板,是一條只能並排通行兩個人的小弄堂,如果雨天撐着傘遇上,還要互相避讓,以免相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舊時,划船巷一帶住的多爲農民、漁民,不少是窮苦人家。與當時百丈路繁華的商貿不同,划船巷裏都是些做小生意的,有賣雞毛、鴨毛、鵝毛的,修涼傘、賣魚米蝦蟹的,也有柴火店、豆腐店。讓劉敏仙印象最深的是兩家膏藥鋪,一家叫“杏春堂”,另一家叫“張榮春藥坊”,“這兩家店鋪賣一些治療眼病、膿瘡的膏藥,在當時的寧波小有名氣。”\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D6pCHFmbr85u\"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風物 | 划船巷、櫟木巷、荷花路、賣席橋 回望街巷深處的悠悠歲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櫟木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樣歷史悠久的櫟木巷,西起荷花路,東至舟孟南路,當時比劃船巷稍微寬一些。櫟木巷因櫟木廟而得名,據康熙《寧波府志》記載:“櫟木廟,縣東四里。相傳祀宋鄞令張峋。立社柳,地植以櫟。後遷廟永江之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關於櫟木廟,有不少傳說,其中一個說法是,櫟木廟與東漢名醫張仲景有歷史淵源。張仲景,是東漢末年一名著名的醫學家,一次,張仲景來到南方,在櫟社一帶隱居,隱居期間,他一邊懸壺濟世,一邊研究理論,據傳其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就是在那時候完成的。一得知有病人,他總是划着快船,趕去爲病人治病。後來人們爲紀念張仲景,建造了櫟木廟,內有一副對聯:仁膏廣被,惠澤長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實上,關於櫟木廟的民間傳說,其確切說法很難考證。見過櫟木廟的劉敏仙介紹,雖然櫟木廟的建築規模沒有七塔寺那麼大,但氣勢上一點也不弱:櫟木廟分3個大殿,最好的一個殿正門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青天有眼善惡兩樣分明,下聯爲:紅日無私品夫一樣看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敏仙還聽老一輩人講述過,昔日,每逢農曆二月十二爲神誕期,有二月賽會,櫟木廟張燈結綵,還有說書演戲,好不熱鬧。其時正值春耕生產前後,賽會結束後,人們便忙於春耕農事,所以曾有“櫟木廟菩薩催種田”之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深巷隱奇事 市井藏文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說划船巷、櫟木巷的故事記錄了歲月,那麼,荷花路和賣席橋則是居民記憶裏不可磨滅的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D6pCe8F7vRLo\"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風物 | 划船巷、櫟木巷、荷花路、賣席橋 回望街巷深處的悠悠歲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荷花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荷花路是一條通向荷花莊的社區主幹道,同划船巷、櫟木巷形成一個“T”字形,如今道路的兩旁均爲居民樓,聽居民朱桐英介紹,早些年,荷花路一帶都是農田,其中有一個荷塘。這裏水網密佈,每到夏秋季節,荷葉田美不勝收,常有農家女在此採蓮。後來的人們喜歡用“\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2\"\u003E青蛙\u003C\u002Fi\u003E癟癟跳、癩絲呱呱叫、蟈螞嘟嘟飛”,來形容當年夏日裏這周圍的場景,只因當時此地位於寧波城郊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荷花路還是個人文薈萃之地,不少歷史人物留有歷史印記,不容小覷。明末清初,武林大師、名醫王徵南曾在這裏居住過很長時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徵南在清兵進入浙江以後,曾跟從張蒼水、錢肅樂抗清,擔任南明王朝的\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2\"\u003E都督\u003C\u002Fi\u003E僉事副總兵,抗清失敗後,王徵南隱居荷花路一帶的村莊習武施藥。他練功的步樁擺放成荷花的模樣,所以取名爲“荷花樁”。長此以往,王徵南的隱居地被稱之爲“荷花莊”,荷花路一名正由此而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D6pCz6XLUqMX\"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風物 | 划船巷、櫟木巷、荷花路、賣席橋 回望街巷深處的悠悠歲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荷花莊公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徵南精通傷科,用鍼灸的方法治好了很多傷者。陸氏傷科世家的先祖陸士逵,就是王徵南的徒弟。王徵南隱居期間,還與大哲學家、思想家黃宗羲有密切關係,兩人志同道合,成爲朋友。王徵南去世後,黃宗羲寫了《王徵南先生傳》,以示紀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王徵南練“荷花樁”而得名的荷花莊,於1930年塞填荷花池,開始建造民居。\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198\u003C\u002Fi\u003E6年舊城改造時,興建了荷花新村居民區,之後便形成了荷花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划船社區還擁有一個有典故的地方,就是“賣席橋”,位於現在的百丈路和彩虹南路交界處。賣席橋是當時河上一條僅由3塊石條鋪就的小橋,橋上並行擠不下4人。朱桐英介紹,賣席橋位於當時繁華的百丈路東邊盡頭,百丈路的商貿氣息在這裏得以延續,橋邊河岸米店、鞋店、煤球店、雜貨店、理髮店等,應有盡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賣席橋一名來源於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傳說。相傳呂洞賓雲遊四海,一日來到一座石橋附近,看到沿路有很多燒火用的草,細長圓滑,便用手一點,讓細草自動聚集起來,編織成了一條席子,坐着十分涼爽。他帶着席子走過石橋,看到一家藥店裏有個白衣少女,名叫白牡丹,便同她開玩笑,撮了一些藥,拿起一塊黃土,點土成金,付給了白牡丹。白牡丹一看是假的,也不甘示弱,用手一點,將黃金變成了癩蛤蟆,向呂洞賓丟去,笑着說:“儂拿勿出銅鈿,就把這張席子留下吧。”從此,人們就將這座橋稱爲“賣席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傳說,交代了賣席橋的出典,還寫出了寧波草蓆的最早來歷,頗具民俗意義。如今的賣席橋早已不復存在,但關於橋的傳說和歷史被印刻在了划船社區的牆繪上,以及每個居民的心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站在新起點 共築新家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一提的是,划船巷還承載着老寧波關於龍舟賽的記憶。上世紀80年代,這裏的社區住戶由漁民、農民混居組成,附近村民多以種田、捕魚爲生,過着貧窮的日子。大部分人住着低矮、破舊的平房。颱風來襲,村民驚醒,發現牀前的拖鞋被水沖走。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裏,一年一度的龍舟賽是村民們的一大樂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六,櫟木廟都會組織龍舟賽,櫟木廟下屬的18保都會參加比賽。櫟木廟邊上有一排房子,專門用來存放參賽的小船,這排房子被稱爲划船間。龍舟賽開始前,大家把船從划船間擡出來,在前往比賽點的途中,有一個必經的小巷子,被稱爲划船巷。\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D6pDPBkkl9bh\"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風物 | 划船巷、櫟木巷、荷花路、賣席橋 回望街巷深處的悠悠歲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圖爲划船社區衆人划船壁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關於划船巷名字,還有一種說法,也與龍舟賽相關。寧波的龍舟多有花飾彩畫,因此也稱“畫船”或者“花船”。“華”“花”相通,這裏就被老一輩人稱爲“華船巷”。後來因這裏河網交織、水渠縱橫,當地漁民要劃一條小船進出,所以多數人逐漸把“華船巷”稱爲“划船巷”。如今,因爲城市的發展,那些小河道被填平,龍舟賽成爲永久的記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一帶在菜地、稻田上建造起了一幢幢房子,逐漸有了荷花一村、二村,但因住戶多爲漁民、農民,小區裏隨處可見不願丟棄的舊漁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199\u003C\u002Fi\u003E0年,5幢新樓竣工,名爲荷花新村,是寧波市第一家建起片區共建自治組織的小區,轄區內石油公司的黨辦主任帶頭組織轄區內單位共創溫馨家園,募資近萬元建值班室、打圍牆、裝信箱,率先開展創文明牆門活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年除夕,劉敏仙所在牆門的居民決定,將牆門命名爲“同心樓”。這天晚上,樓道打扮一新,各家各戶拿出拿手好菜,聚在一起喫了一頓團圓飯。之後,小區裏出現了“連心樓”“知心樓”“愛心樓”“溫馨樓”等幾十個特色牆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敏仙介紹,當時的划船社區還開創了全市多個第一:第一個小區文化\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2\"\u003E廣場\u003C\u002Fi\u003E、第一家校外文明中隊、第一個小區服務站、第一個“陽光工程”等等。\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5\"\u003E199\u003C\u002Fi\u003E9年,划船社區被評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是當時全省唯一獲得這一榮譽的社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着時代的發展,當時的“新村”變成了現在的老舊小區,但這裏依舊充滿活力和生機。過往數年,划船社區蟬聯三屆全國文明單位,先後獲得全國文明社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2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進划船社區,沿着主幹道荷花路漫步,兩旁立體花卉牆奪人眼球,形成了一道綠色風景線。沿途圍牆上、公園裏,石刻、景觀小品等展示着划船社區的歷史典故、人文淵源,美不勝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面對新時代的發展,從社區環境看社區治理,“多元共治”意識將老小區管理逐步推向自理,化被動爲主動;根據老人、孩童、殘疾人等不同類型人羣的社會需求,編織精細化的服務網;“365工作法”激活城市社區治理新活力……划船社區——寧波品質老小區,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典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 | 鄞響客戶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 | 阿杰\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353353407142350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