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在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中,“世界船王”包玉剛是鄧小平接見過最多次的香港同胞,在他們之間曾留下許多感人的往事。\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40bb9c2fb534ee89b1144b18a1a7f42\" img_width=\"550\" img_height=\"381\" alt=\"“我們早就應該見面了!”鄧小平與“世界船王”包玉剛之間的往事\"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鄧小平與包玉剛親切交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初次相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包玉剛於1918年農曆10月13日出生在浙江寧波鎮海莊市鄉鍾包村橫河堰包家東七房,他小時候曾跟父親在漢口學過製鞋技術,年輕時在湖南、上海多家銀行工作過。1949年2月,包玉剛主動辭去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一職後,於3月初前往香港,與父親一道做貿易。1955年,他在朋友的協助下,籌集了70多萬美元,專程到英國買回了一艘舊貨船,經修理後取名“金安號”,從此開始了海上航運事業。經過幾十年的拼搏,擔任了香港航運集團主席,最終成爲“世界船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中國成立後,包玉剛曾經數次悄悄回到內地,那都是跟有關廠家談生意。他第一次與官方接觸是在1978年間,包玉剛應國家副主席廖承志的邀請,曾以私人名義到內地訪問,會見過廖承志、孔原、盧緒章等同志。這次包玉剛來京是和六機部談合作造船的,這是包玉剛第一次正式訪問祖國內地,他在北京受到了高規格的禮遇,包括華國鋒、葉劍英在內的國家領導親切接見了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實,包玉剛最想見到的人是被稱爲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因爲是鄧小平1977年以來關於中國船舶要打進國際市場的英明決策,把包玉剛召喚回來的。船王需要造船,如果國內的船廠能夠造,那不是兩全其美的事嗎?事實上,鄧小平是安排了要見包玉剛的,只是臨時因事而失之交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年後,他們的第一次會面終於來臨。那是1981年7月6日上午,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鄧小平快步迎向包兆龍、包玉剛父子,笑容滿面地握着他們的手說:“我們早就應該見面了!”“早就應該見面了”,說明此前“該見而未見”;而一個“早”字,道出了他們“相見恨晚”的迫切心情。雖是初次見面,但他們立刻像老朋友似地敘談起來。他們互相問候,還報了年齡。包兆龍86歲居長,鄧小平那年77歲,盧緒章正好70歲,包玉剛63歲。小平拍了拍包玉剛的肩膀笑道:“你的身體還非常健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次會見不知不覺地進行了38分鐘,該握手告別了,鄧小平意猶未盡地說:“過去我們沒有見過,這次見到了。”“是的,謝謝,感謝鄧副主席的接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此,鄧小平與包玉剛就多次見面了,有時甚至一年數次,成了鄧小平接見最多的賓客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香港迴歸\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20世紀80年代,香港迴歸祖國的工作排上了中央重要議事日程。鄧小平在接見包玉剛時,香港問題一直是談論得最多的話題。鄧小平多次向包玉剛闡述了中國政府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設想和方針政策。包玉剛後來回憶說:“鄧小平先生對處理香港問題的辦法是早有考慮的……數年前,香港問題的談判還在醞釀期間,鄧小平主任便已告訴我將來香港製度不變,實行港人治港,北京不會派人來港治理。”因此,包玉剛積極擁護鄧小平“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偉大構想,並積極參與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包玉剛不僅與鄧小平關係密切,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私交也不錯。爲了香港的順利迴歸,他經常奔走於北京、倫敦和香港之間,與各方頻頻接觸聯絡。特別是在中英談判陷於僵局時,正是包玉剛先生出面斡旋,邀請撒切爾夫人以非官方形式訪問上海,並且參觀停泊在上海的船舶“世誼號”,這次事件使談判出現了轉機。他多次飛往倫敦,到撒切爾夫人家中作客,彼此進行友好溝通。所以每當中英兩國在談判中出現一波三折時,包玉剛便發揮了緩衝及中介角色,一句話起的作用往往超過十個人的意見,成了非常出色的“民間外交官”。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包玉剛應邀參加,成爲這一重大歷史的見證者。\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建設寧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1984年8月1日,對著名的海港城市寧波和海內外寧波人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北戴河與時任國務委員的谷牧談話時說:“寧波人海外僑胞人數不多,但質量較高。要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從而翻開了寧波對外開放的新篇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鄧小平的這一講話立即得到“世界船王”的響應,1984年10月,闊別40多年的包玉剛回到老家寧波探訪。此時,他已成爲世界十大船王之首,海上王國達到了巔峯,實力無比雄厚,而內地也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他着手實現回報家鄉投資教育和實業的這一夙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4年底,包玉剛與寧波市政府簽定協議,由他捐資2000萬美元(當時折人民幣約5000萬元)興辦寧波大學。包玉剛捐資創辦寧波大學的義舉得到鄧小平的高度讚賞。鄧小平不僅欣然答應題寫校名,還指示有關單位要大力支持。在鄧小平的關懷下,寧波大學籌建工作順利展開:從1985年10月29日奠基到1986年9月10日開學,用時不到1年!包玉剛驚歎:“廣東有個深圳速度,寧波有個寧波大學速度。”學校建成後,包玉剛幾乎年年都來寧波大學,並又先後捐資500萬港元和630萬元人民幣修建寧波大學體育中心和圖書館。同時,他還在許多場合呼籲其他“寧波幫”人士也來幫寧波大學。在包玉剛的號召下,20多年間,共有60多位“寧波幫”人士給寧波大學捐資近4億元人民幣。包玉書、包陪慶、包素菊、包麗泰等包氏家族成員捐資助建的6幢教學樓均爲寧波大學標誌性建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包玉剛捐資2000萬美元創辦了寧波大學後,接着又和家人捐建了中興學校、黃鑑湘門診樓、龍賽醫院、包兆龍路、包玉剛圖書館等許多項目,在寧波,他與家鄉人一起商量建設家鄉的計劃,爲寧波港口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由於包玉剛認爲“教育和人才是發展的關鍵”,所以,他還撥出專款200萬美元創建“包兆龍包玉剛中國留學生獎學金”,專用於資助浙江省高校教師出國留學或訪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鄧小平與包玉剛第一次會面10年後的1991年9月23日,73歲的包玉剛因病逝世。年事已高的鄧小平聞訊後,立即發出唁電錶示深切悼念。\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3926281049871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