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長征精神永存 雄偉豐碑勵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背後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近日,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來自萍鄉市一家單位的全體黨員正在重溫入黨誓詞。自從今年6月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來,全國各地前來於都開展黨日活動的黨員絡繹不絕,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用革命精神啓迪未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矗立在於都縣長征第一渡河畔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氣勢恢宏、雄偉壯觀,帆形的碑身寓意揚帆起航,令人肅然起敬。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是怎麼設計出來的?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設計者——于都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壽福,探訪他當時設計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責任使然的設計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當年我設計的《長征渡口紀念碑方案圖》。”朱壽福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設計圖紙。記者看到,歷經20多年,圖紙已發黃、破損,不過內容依然清晰,包括正立畫圖、側立畫圖、平面圖、效果圖和設計說明,落款是1996年7月23日。一張普通的舊圖紙道出了當年一波三折設計紀念碑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週年,于都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於都東門渡口興建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並向全社會徵集紀念碑設計圖標。當時朱壽福任職于都縣城建局,從事規劃設計工作。不過,那時候他正在參加于都縣城東方紅大街的拆遷,無暇顧及,只是在閒暇之餘聽說,有的方案是參照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有的設計是鼓的形狀。“我學的是園林規劃專業,也曾經研究過紀念碑的設計,再加上生於斯、長於斯,對長征故事如數家珍,總覺得那些設計還沒有真正反映長征精神。”朱壽福回憶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起來,朱壽福與長征很有淵源。他告訴記者,他的小爺爺是在長征途中犧牲的,他從小聽着長征故事長大。在他的家鄉梓山鎮有一個山峯壩,就是當年長征出發的八個分渡口之一,小時候經常坐船渡江。因此,他覺得有責任參與這次紀念碑的設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差點埋沒的設計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建設紀念碑的意義重大,朱壽福深知自己的所學還不夠,於是抽空查閱了許多有關長征出發的史料,尋找創作靈感。東方紅大街是于都縣的第一個拆遷工程,難度大、任務重,他只能利用晚上和週末的時間來構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冥思苦想了快一個星期,一天晚上,他突然想到,既然是渡口就應該有船,船上就有風帆,如果用船的造型略顯笨重,用風帆的造型比較合適,寓意揚帆起航。不過,問題又來了,是用單帆還是雙帆還是三帆?如果是單帆,感覺太單一了,如果是三帆,每個帆以120度呈現,感覺沒有方向感,想來想去,只有雙帆是最合適的,象徵工農紅軍從於都河北岸向南揚帆出發。熬了個通宵,他終於把風帆的造型定下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後幾天,他細細地琢磨碑身和碑座。他設計碑身高10.18米,碑座長寬各3.4米,寓意1934年10月18日長征從於都河出發;紀念碑周圍設計了6個臺階,寓意紀念碑設計時是紅軍長征勝利60週年;紀念碑中間鐫刻“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九個紅色大字;碑座鐫刻陸定一的《長征歌第一首》、葉劍英的詩,再現當年夜渡于都河的真實寫照。“碑身和碑座的長度正好符合黃金比例,又設計了6個臺階,視覺上就顯得很有氣勢。”朱壽福解釋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等他費盡心思設計好圖紙後,興沖沖地找到紀念碑建設指揮部,卻得知縣裏已經召開會議,確定了紀念碑的設計圖紙。他不甘心,局裏的領導帶他找到副指揮長,副指揮長打開他的圖紙看了一眼,馬上興奮地說了句“這好像就是我們要找的紀念碑”。於是,副指揮長找到指揮長彙報了此事。經過商議,縣裏決定重新召開一次會議,並邀請了省文化廳的專家參加討論。在會上,朱壽福的設計圖造型新穎、主題突出,在衆多圖紙中脫穎而出,被確定爲紀念碑的設計方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6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順利竣工,爲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60週年獻禮。在紀念碑的碑座上還鐫刻着,設計人于都縣城建局朱壽福、承建單位於都縣建築安裝工程總公司。“當時經費緊張,縣裏決定不發設計費,就在紀念碑上刻上設計者的名字。這對我來說,確實是很高的精神獎勵。”回想此事,朱壽福臉上充滿自豪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重新改建的紀念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4年,經過中央黨史專家的反覆考證和歷史文獻的確認,1934年10月18日傍晚,中革軍委、中央機關、紅軍總部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就是在於都東門渡口邁開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于都正式確定爲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紀念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在城市改造的同時,縣委縣政府決定對紀念碑進行改建,對紀念碑的規格和碑名進行修改,碑形保持不變。“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改成“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紀念碑高19.34米,底座邊長10.18米,象徵紅軍長征於1934年10月18日從於都河出發。碑座上新增了三幅巨型浮雕,分別以“集結”“出發”“奉獻”爲主題,周圍的圍欄上雕刻着紅軍渡河出發的八個分渡口,表明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碑座左右兩側鐫刻了陸定一和葉劍英的詩,再現了當年中央紅軍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壯烈場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改建後的紀念碑意義更重大,內容更豐富。特別是三幅浮雕,增加了紀念碑的厚重感。其實我之前的設計圖紙上也有浮雕,不過因爲當時時間緊,沒有足夠的時間製作。這次改建加上了浮雕,也了卻了我當年的遺憾。”參與紀念碑改建的朱壽福告訴記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9年6月,雄偉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矗立在於都河畔,向中央紅軍長征出發75週年獻禮。此後,來這裏致敬長征出發、傳承長征精神的參觀者絡繹不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緬懷先烈,飲水思源,新長征再出發。每當站在紀念碑前,朱壽福都心潮澎拜,“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長征精神照亮了我們前進的路。我很榮幸參與了紀念碑的設計,希望豐碑勉勵更多的人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記者 廖福玲)\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39980088492083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