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李惟明作《改作東大閘記》,結合其他史料,可知在元朝除畢輔國外,還有“東平學派”的馬之貞、張楷、張孔孫等人,爲了保持運河暢通,繼續參與了堽城堰的改建與擴建,確保了這條黃金水道的溝通南北之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關於治理堽城堰的元朝“東平學派”文士張楷、張孔孫兩人,在李惟明作《改作東大閘記》中沒有得以體現,但看其他史料,可知兩人在元朝對運河漕運及堽城堰維護均起到過重要作用。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大運河爲中國元、明、清三朝南北經濟大動脈。元朝一代,元朝地方政府和朝廷在勘察論證的基礎上在堽城堰(今寧陽縣北)攔截汶水,通過洸河,注入濟寧市南旺湖,蓄積水源接濟運河,使官民運輸船隻往來暢通,並灌溉濟寧、兗州之間的農田,是京杭大運河重要的配套設施,爲山東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在整個運河航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攔汶濟運的過程中,元朝地方政府和朝廷採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並逐步完善了一整套管理機構調水保運,先後派出高官到濟寧開府設衙,督漕督運,其中就有畢輔國、馬之貞、張楷、張孔孫等“東平學派”人士,爲堽城壩的建設和攔汶濟運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元朝水利史上寫下了輝煌一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54e68e76e75475faa3d3d274daab1a8\" img_width=\"844\" img_height=\"345\" alt=\"元朝“東平學派”治理堽城壩大事考\"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東平學派”起源於“東平府學”,從1221年至1290年前後持續了70年左右的時間,由復興到興盛,由地域到全國,形成了當時華北的一個學術中心。在衆多名士中,不僅僅出現了王構、王磐、高文秀等儒學和散文大家,還出現了一批農學和水利專家,農學如閻復、王禎,水利則爲畢輔國、馬之貞、張楷、張孔孫等人,表明“東平學派”很多文士不僅僅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酸儒腐儒,而且在治國安民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堽城堰最早的修建記錄,是在金末元初的嚴實父子時期;後來,朝廷爲了漕運需要,繼續對此壩維護擴建,元朝李惟明作《改作東大閘記》,對此事有比較清晰地記載:“昔汶不通洸。國初歲丁巳,濟倅奉符畢輔國請於嚴東平(名實),始於汶水之陰、堽城之左作一斗門,遏汶水入洸至任城,益泗漕以餉宿蘄戍邊之衆,且以溉濟、兗間田。汶由南入泗、淮之派。至元二十年,朝議以轉漕弗便,乃自任城開河,分汶水西北流,至須城之安民山以入清濟故瀆,通江淮漕至東阿,由東阿陸轉,僅二百里抵臨清,下漳、御,輸京師。二十六年,又自安民山穿渠,且至臨清,引汶絕濟,直屬漳、御。由是江、淮之漕浮汶、泗徑達臨清,而商旅懋遷、浮宦往來暨閩粵交廣邛僰川蜀航海諸番,凡貢篚之入,莫不由是而達,因賜河名曰“會通”。於是汶之利被南北矣!始,輔國直堽城西北隅,作石斗門一。後都水少監馬之貞又於其東作雙虹懸門,閘、虹相連屬,分受汶水。既又以虹石水易圯,乃改其西虹爲今閘制,通謂之東閘,謂輔國所作斗門爲西閘。後改作,址高水不能入,獨東閘受水。汶水盈縮不常,歲常以秋分役丁夫採薪積沙,於二閘左絕汶作堰,約汶水三之二入洸,至春全遏餘波以入。霖潦時至,慮其衝突,則堅閉二閘,不聽其入。水至徑壞堰,而西循故道入海,故汶之堰歲修。延祐五年,改作石堰,五月堰成,六月爲水所壞……”這一珍貴的史料,對堽城堰修建過程和幾位關鍵人物均有記載,說明直到明朝,對有功於水利的文士仍甚是懷念;同時,堽城堰攔汶濟運的功用仍十分關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篇記中,基本理清了堽城堰修建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前後經歷,讓後人一目瞭然知道事情的始末。第一位開始建設堽城堰的是“濟倅奉符畢輔國”,他的職務是濟州副官,籍貫是奉符縣即今泰安市泰山區,建設的時間是“國初歲丁巳”即公元1257年,此時是嚴實之子嚴忠濟治理東平時期,職務是東平路行軍萬戶。爲了聯通運河,爲南下攻宋服務,嚴忠濟授命畢輔國進行疏通攔汶濟運的工程,其中樞紐建築就是堽城堰。整個工程完工後,發揮了“益泗漕以餉宿蘄戍邊之衆”和“溉濟、兗間田”兩大功用,即通過泗河把糧餉送到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支持守衛的軍隊,再就是灌溉了濟寧一帶的農田。由此可知,嚴忠濟、畢輔國等東平行省官員不僅僅重視軍事需要,對民生也是十分重視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c2843256bef4019bebd97eee7f53cdd\" img_width=\"738\" img_height=\"471\" alt=\"元朝“東平學派”治理堽城壩大事考\"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至於畢輔國是“東平學派”之身份,今存的《泰安奉符縣第六鄉埠上保布金山大雲禪院通慧大德行全律師行狀》一碑可以爲互證:“東原龍興福汴述並篆額。師諱行全,清河大姓房氏子也。生有宿慧,既長,恥爲世俗之所埋沒,遂決意出家。年甫二十,事本州廣教院總持大德榮公律師。落髮受具戒於承安二年。自此歷遊講肆,通曉律義……壬辰癸巳間,往來於奉高山中,結茅宴坐於天勝寨上,默究玄理,山中人一時歸向。大雲之復興也,蓋緣於兗州節副鎮國張公衆天勝諸官之命……功德主故鎮國上將軍兗州節度副使左副元帥張進□□□□丙辰年申午月乙未日,竹林逸民畢甫周書丹。”這塊碑的立碑時間是丙辰即1256年,和畢輔國於1257年建設堽城堰的時間比,早一年;再就是他們都是奉符縣人,說明他們出自一脈同宗;“竹林逸民”的自稱無疑就是以文士自居的別名。據我縣文化學者顏建國考證,《泰安奉符縣第六鄉埠上保布金山大雲禪院通慧大德行全律師行狀》碑的篆額高僧福汴是金末元初學界泰斗元好問的好友,而在嚴實、嚴忠濟統轄東平之時,元好問正是以“東平學派”旗手的身份授業於東平,這樣看來,作爲嚴忠濟下屬的畢輔國、福汴好友的畢甫周,均爲“東平學派”傳承弟子的身份無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李惟明作《改作東大閘記》,結合其他史料,可知在元朝除畢輔國外,還有“東平學派”的馬之貞、張楷、張孔孫等人,爲了保持運河暢通,繼續參與了堽城堰的改建與擴建,確保了這條黃金水道的溝通南北之作用。畢輔國所做的出水口爲“石斗門”,馬之貞來作都水監丞改爲“雙虹懸門”,馬之貞祖居河北滄州,後徙山東汶上。此時汶上正是東平行臺轄地,他的好友商瑭也是治水能手,且是“東平學派”大儒之一、曾任參知政事名臣商挺的兒子,商瑭向丞相伯顏多次舉薦馬之貞,伯顏在接見馬之貞後,很快加以重用。至元四年(1267年)秋天,馬之貞在堽城堰建石砌大閘,用鐵砂磨吻合,以利控制水勢,構築堅固。又於其東作雙虹懸門閘,史稱汶水東閘,而畢輔國所作閘門稱爲西閘。由於西閘的壩基太高,約三分之二的汶河水經東閘導入洸河。至元十二年(1275年),郭守敬奉命巡視江淮至大都河道,馬之貞即建議開鑿汶泗新河,以溝通江淮漕運,引起郭守敬的重視。至元十七年(1280年),開濟州河,馬之貞被任命爲汶泗轉運使參與施工。後又督治濟州運河諸閘、徐邳沿河纖道與橋樑。再充漕運副使,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會太史院令邊緣、壽張縣尹韓仲暉等籌開會通河。由此可見,在運河治理中,馬之貞是一位得力幹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關於治理堽城堰的元朝“東平學派”文士張楷、張孔孫兩人,在李惟明作《改作東大閘記》中沒有得以體現,但看其他史料,可知兩人在元朝對運河漕運及堽城堰維護均起到過重要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楷祖籍今山西臨猗縣,父親張普在金末遷居東平,官至太常太祝。生於1243年的張楷,開始在東平府學讀書,到1258年以詞賦中選,此時元朝還沒有恢復科考,應該是府學教授向朝廷進行舉薦,張楷開始走上仕途。1264年,張楷進入翰林、國史院,此時的翰林、國史院多有“東平學派”執掌,由此可知張楷進京當爲王鶚、商挺、王磐等人力薦的結果。此後,張楷跟隨郭守敬治理運河,開通“會通河”的過程中,起到參與與助手的作用。後來,他的身份爲行都水監丞(正六品),他是運河輔助工程堽城堰的直接維護者與管理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元朝另外一位治理堽城壩“東平學派”文士張孔孫的事蹟則更是不容置疑。看元朝楊文鬱《開會通河功成之碑》記載和顏建國先生有關文章,可知張孔孫不僅僅是治理堽城壩和運河的主要官員,還是“東平學派”培養的一位大儒。楊文鬱撰文的《開會通河功成之碑》記載:皇帝在位之十七年,江南平薄,海內外罔不臣順。汶合泗分流以達東阿,乃置汶泗都漕運使司,控引江、淮、嶺、海以供京師。自東阿至臨清三百里,舍舟而陸,車輸至御河……於是丞相桑哥和同僚敷奏,且以圖進。上諭允,賜中統楮幣一百五十萬緡、米四萬石、鹽五萬斤,以給傭直備器用。徵傍近郡丁夫三萬,驛遣斷事官忙速兒、禮部尚書張孔孫、兵部郎中李處巽洎之貞、源同主其役。二十六年正月己亥首事,起須城安山之西南,壽張西北行,過東昌又西北至臨清達御河,共長二百五十餘里。以六月辛亥決沒流以趣之。仍起堰閘以節蓄泄,完堤防以備蕩激。濱渠之民喜見泛舟之役,於是須城、聊城兩縣耆壽各詣所治致辭:宜紀成績。治渠使者以爲請序。時大駕臨幸上都,驛置以聞,上詔翰林院爲運河命曰:且文其碑。臣等乞賜名“會通”。由此可知,在“會通河”的疏通過程中,張孔孫是以禮部尚書的身份和中書斷事官忙速兒、兵部郎中李處巽等人主持開鑿會通河之役,自安山開河至臨清,長250餘里,保證了運河的暢通,確保了京城的物資需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此可見,元代爲保證運河暢通、修築堽城壩阻止汶水入洸河的工程有多次,“東平學派”文士參與了設計與修建,是此項工程的主要領導者與管理者,在元朝運河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e512938ced748e99d1c0ed45cac23bf\"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60\" alt=\"元朝“東平學派”治理堽城壩大事考\"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作者:王貝寧,東平高級中學2017級5班優秀學生,指導教師:顏建國,陳國樑。原載《今日東平》2019年7月19日第四版,本文由作者獨家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29794905319066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