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d9bffa213464892bf13579ee49a1b6a\" img_width=\"3000\" img_height=\"2000\" alt=\"美股長牛啓示,答案會出乎你的意料\"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海蒂·格林把大屁股擠入堆滿股票、債券的馬車後座時,已經忐忑了320公里的心總算是安定了下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不夠體面,也不圓滿,她還是最大程度地捍衛了自己的利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約半個月前,海蒂·格林察覺自己存放資產憑證的銀行面臨破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趕在被凍結之前把自己的所有資產轉移,她從320公里外的家裏直奔紐約,一下火車就包了輛馬車趕往銀行,但還是晚了一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銀行已宣佈破產,她的資產被託管給了專門的債務處理機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她向債務託管人索要自己的財產時,後者要求海蒂·格林必須爲丈夫補足42萬美元的貸款抵押物,否則不會把財產還給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讓她異常憤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哭二鬧三上吊,一連兩個星期,債務託管人的臨街辦公室門口,固執的海蒂·格林成爲了華爾街最吸引遊客的風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蒂·格林並不缺這點錢:1885年,她在這家銀行的資產高達2500多萬美元。如果當時有富豪榜,她的財富能排進美國前20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她是華爾街最著名的守財奴,竭盡所能省下自己的每一個子兒。哪怕一張兩美分的郵票,都能讓她發瘋似地折騰大半個晚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有一件事情能讓她捨得花錢,那就是更多的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哭鬧無效後,海蒂·格林妥協了,簽完42萬美元的支票,她帶着成堆的股票和債券,坐上馬車,存到了另一家大銀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家後,她便與丈夫鬧翻,分居兩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此之後,這個窮得只剩錢的富婆搬到了紐約的廉價公寓裏,天天跑銀行,借暖氣片加熱着燕麥粥,小心翼翼地照看着自己的財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比摳門而言,真正讓海蒂·格林出名的,是她在股市上的戰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華爾街最出名的超級散戶,她仔細挑選着每\u003Cspan\u003E一支股票\u003C\u002Fspan\u003E,像死守每一分錢一樣死守她的交易紀律:低買高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那個沒有退市制度的股市裏,她把這最簡單的策略做到了極致:絕不虧本賣出,即便被深套,也死守到高價時再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苛刻的眼光、極致的紀律,加上十九世紀後半葉美國的快速崛起,讓海蒂·格林單槍匹馬在資本市場完成了財富增值的奇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她這樣的散戶,只是個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她的財富傳奇之外,華爾街留給無數散戶的,更多是財富的被收割,與發財夢的破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世紀初,人類打開了電氣時代的大門,銅概念股票風靡一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07年,一個叫海因茲的銅老闆興沖沖地來到華爾街,進行銅礦股票的投機。他先控制幾家銀行併成立一家上市公司——聯合銅業,然後穩步推高其股價,開始了坐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10月,市場開始下行,銅礦板塊領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於是,大量空頭聞風而動——從經紀人那裏借來聯合銅業股票賣出,等到價格跌了再買回,還掉,從而賺取差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做空的風險很高,因爲當時的出借行爲是私下進行的,持股人有權根據情況要求“召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正中海因茲下懷,他準備壟斷大部分市面上的聯合銅業股票,並且讓經紀人“召回”私下出借的股票,使得空頭們彈盡糧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市場上沒有任何可供出售的股票時,這些空頭要麼必須從海因茲兄弟手中高價買入,要麼得直接找他們告饒。這種手法,有時也被稱爲‘軋空’(bear squeez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月14日,通過股票抵押貸款,海因茲大量收購市面上剩下的聯合銅業股票,引發市場上的散戶跟風,股價從37美元一路拉昇最高到了60美元,同時更多看跌銅礦的空頭也被引誘進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月15日,海因茲抓住時機要求經紀人“召回”所有出借股票,以此逼迫空頭們不得不買入平倉,企圖進一步推高股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當海因茲發佈完交易指令,意外發生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些經紀人遲遲沒有動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後來的傳言,當時的經紀人都在聽從洛克菲勒大廈的指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來,海因茲的一路操作全被華爾街的大佬們看在眼裏。當年,他利用自己探礦的本事狠狠敲了洛克菲勒集團、JP摩根等華爾街巨頭控股的銅礦一筆,現在,又是他殺到了對方的主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佬們不會再縱容這個暴發戶了,他們纔是這條街上最大的莊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15號上午開始,報紙紛紛質疑聯合銅業的財務狀況、銀行開始催促海因茲還款,此外,成千上萬的聯合銅業股票開始在市場上拋售,大街上一片混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聯合銅業股價徹底崩了,從60美元直落到10美元,囤積股票的海因茲和高位接盤的散戶們血本無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軋空計劃徹底失敗,貸款也無力還清,海因茲破產了。隨後,他所控制的紐約第三大銀行,也被聞風而來的存款人直接提破了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悲觀情緒在蔓延,華爾街上擠滿了提款的人潮。即使聲譽最好的銀行門外,焦急的存款人也排起了長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場“1907年大恐慌”中,股市、銀行統統崩潰,引爆整個金融行業的危機,也把火燒到了大佬們的身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關鍵時刻,大人物出場了,他就是一直身居幕後的JP 摩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利用自己的威望與關係,摩根讓財政部注資瀕臨破產的銀行,讓大銀行家們坐在一起調劑資金滿足客戶的提現要求。他還放出話來,警告躍躍欲試的空頭們不要趁火打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佬的挺身而出,穩住了市場,一切又回到從前,市場更加熱情高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券商機構在全國各地不斷建立分支,一輪狂熱情緒在渴望大發橫財的大衆之間興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形勢一片大好的造富迷夢中,一批批散戶投資者蜂擁入場,並創造出散戶持股佔到市場總值95%的新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這新高卻把美國經濟推向了大蕭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9年10月的一天,華爾街路邊的擦鞋攤上,一位銀行家正絞盡腦汁在報紙的字裏行間搜尋市場最新動向。付錢時,爲他擦鞋的夥計突然得意洋洋地聊起了自己的股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銀行家聽罷收起報紙,轉身進入紐交所,賣空了一百萬美元股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這銀行家所料,幾乎人人炒股、人人賺錢的瘋狂是不可持續的,而且災難比他預期的還來得更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月19日,市場開始出現拋售股票的浪潮,衆多股票的價格開始大幅度下墜。之後幾天,恐慌繼續蔓延,市場大漲時跑步入場的投資者,開始慌不擇路地出逃,並在10月24日這天掀起驚濤駭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股歷史上的著名“黑色星期四”慘案發生了:從擦鞋攤夥計到參議員,每一個人都在拼命賣出,無數財富瞬間灰飛煙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尖叫與哭泣聲中,紐交所主席理查德·惠特尼神態自若地走向被恐懼與絕望籠罩的交易大廳,開始了像當年摩根救市那樣的表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從一個交易臺走到另一個交易臺,下着一個接一個高於現價的買單,拉昇那些左右大盤走向的藍籌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表演一度奏效,惠特尼的鎮定,讓渴望一夜暴富、甚至抵押房產入市的小散們漸漸從恐懼中平復,市場隨之止跌回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這看似恢復的穩定情緒只持續了兩天,華爾街巨頭做空股市的傳言四起,股指再度崩潰,銀行紛紛破產,整個美國陷入恐慌和冰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終,惠特尼因爲挪用資金而鋃鐺入獄,約1550萬個家庭失去了他們的容身之所,美國整個中產階級,幾乎被打劫一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場大災讓美國開始重新審視股市,並研究如何防患於未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3年,羅斯福總統頒佈《聯邦證券法》,成立證券交易委員會(證交會),明確了註冊制與退市制度,嚴厲打擊投機與坐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衆多投資者,尤其是大量散戶投資者,並不喜歡這些保護投資人利益立場的新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被牴觸的就是退市制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爲這意味着“只要不賣,只要手裏有票,總有股價回升解套時”將成爲歷史,而這,正是很多散戶投資者,包括海蒂·格林的最後避風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因此,這一新政並未被嚴格實施。直到1955年,紐交所認爲有兩家公司不符合當年提高之後的持續上市標準,向證交會提交文件申請將兩家公司退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場大博弈由此展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兩家公司和股東們都反對紐交所的退市決定,理由是認爲持續上市標準太高,而且交易所有義務保護以散戶爲多數的投資者的利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證交會堅持認爲,退市制度是爲了維持市場健康,符合絕大多數公衆利益。退市公司的股票持有者必須認識到:上市流通並不是永恆的權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法院的支持下,證交會笑到最後,退市制度被執行得越來越徹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後,隨着納斯達克的成立,上市標準越來越多樣化,退市開始變成習以爲常的事情。從1950年至今,美國退市公司將近1萬家,幾乎每上市一家公司就有一家退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期持有,死等解套,不再屬於美國市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5年,一位名叫蔡志勇的華人離開富達投資集團,創辦了自己的共同基金——曼哈頓基金(Manhattan Fund),並且一出手就締造了奇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原本期望的募資額只有2500萬美元,但是蜂擁而入的公衆,往他手裏塞了足足2.7億美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蔡志勇奇蹟的背後,是美國股市投資者結構的劇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散戶正在大規模地遠離市場,並把錢交給蔡志勇這樣的專業投資人打理,進而推動機構投資者的快速崛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彼時,註冊制、退市制、佣金議價機制的推行,正讓投資變成越來越考驗專業的事。因爲不專業而被一輪輪收割的散戶們也越來越發現,與其自己盲炒,不如把錢交給更專業的機構投資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實踐下來,他們也大多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回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機構投資者,不但更專業,也對上市公司更具掌控力,不但能更好避開因退市而血本無歸的慘坑,也能比散戶更能判斷並把握優質公司的投資機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讓機構投資者越來越成爲市場的主導,也讓散戶加速出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1年,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量還佔紐約證券交易所總交易額的51.4%,到了1969年,這一比例已下降到33.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後,把錢交給機構投資者的良性循環,讓更多美國散戶投向機構投資者的懷抱,一輪輪股市的危機讓一批批散戶要麼在血淚中退出市場,要麼在一次次教訓之後,主動把資金交給機構們以換穩定收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也進一步促進了機構投資者崛起並強者恆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0年股災過後,僅納斯達克就有37%的公司退市,美股市場散戶持股比例從泡沫中的51%腰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8年金融危機至今,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已經高達93.2%,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不到6%,三大證券交易所個體散戶日均成交量僅佔總體成交量的1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美國三大股指在2008年後持續創造歷史新高的關鍵原因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對散戶,機構投資者普遍更理性、更有紀律,更少追漲殺跌、快進快出,這讓機構投資者主導的美股更趨穩健。不斷優化和強化的交易監管和制度,也引導或逼迫投資者趨向專業的價值投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因素的綜合,讓曾經跑偏的美國股市一步步脫胎換骨,迴歸金融的初心——爲產業融資,通過創造價值,讓投資者們手中的財富增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機構的崛起,市場結構的優化,讓美國股市成爲各國優秀企業嚮往的最佳融資平臺,也支撐着美國跨國公司在全球攻城略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散戶越消亡,機構越崛起,市場越健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股市的發展壯大史,就是一部散戶的退場與消亡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退市機制的堅決執行,到醜聞後的嚴厲監管,每一次金融危機後美股市場的新生,都是建立在散戶們的血淚之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美國人沒有讓這些血淚白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股市場的新生,機構投資者的崛起,讓美國老百姓無需像中國股民一樣爲股市操碎了心又傷碎心,但卻能在股指的持續新高中躺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美聯儲今年6月6日發佈的2019年一季度美國金融賬戶報告(Financial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顯示,美國家庭和非營利性團體的淨資產增加了4.69萬億美元,至歷史新高108.6萬億美元,環比增幅爲4.5%,閉關創下自2004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新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在這增加的4.69萬億美元中,高達3.23萬億美元直接和間接來自美國家庭和非營利性團體持有的股票價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光是美國,世界上主流證券市場,都是在機構投資者的崛起中走向成熟的。相對而言,年輕的A股市場仍舊處於散戶佔主導的階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這個意義上講,開板在即的科創板,設立50萬的投資門檻,直接篩掉85%的散戶,對市場或許還有特別的價值:領銜A股向更加理性的市場結構轉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賺了就把自己當股神、虧了就要ma證監會的散戶不去,真正的價值投資和持續的黃金牛市,或許就不會來。\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3834715744506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