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414c77db-bdd7-40f4-927d-6a38e4f84194\"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800\" alt=\"英國與生俱來的孤立主義或許將伴隨始終——從孤立主義視角解析英國脫歐\"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孤立主義在英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都鐸王朝是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英國的漸進式發展道路和制度安排有別於其他歐陸國家的運作模式,以至於其從本源上缺少對歐洲大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不可能像法國、德國那樣對歐洲聯合保持持久的信念與責任感。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英國自2016年6月公投決定脫歐後,三年來其進程一直波折不斷,舉步維艱。近期,歐盟各國首腦再度召開緊急峯會,同意將英國脫歐時間由先前約定的3月29日延至10月31日。此舉重新激起了英國國內對“二次公投”和取消脫歐的強烈呼聲,也讓英國脫歐局勢變得愈加撲朔迷離。自都鐸王朝以來,孤立主義一直是英國外交政策的一條主線,時隱時現地發生着作用。在這樣一個原則下,英國對歐政策更多是爲迎合國家利益的一種無奈之舉。從歷史來看,英國從不認爲自己屬於歐洲,這也決定了它不會真正從屬於歐盟。\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414c77db-bdd7-40f4-927d-6a38e4f84194\"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800\" alt=\"英國與生俱來的孤立主義或許將伴隨始終——從孤立主義視角解析英國脫歐\"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孤立主義在英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都鐸王朝是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在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三代君主的統治下,英國的民族國家鑄造成熟。孤立主義外交思想在民族國家的框架內獲得發展,成爲英國外交的傳統思想。其主要表現包括:在歐洲事務上,只要不涉及英國的根本利益,就儘量脫身世外,不捲入歐洲紛爭,主要通過和平外交的方式保持歐洲均勢;倘若歐洲出現了一個強國並威脅到英國安全,則聯合其他國家打擊這個最強者;保護海外殖民地,在全球謀取最大經貿利益。19世紀後期,“光榮(輝)孤立”的概念被提出併發揚光大。迪斯雷利、格拉斯頓和索爾茲伯裏三位首相都是這一政策的有力推行者。在此期間,英帝國的擴張到達巔峯,英國與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或合作,基本圍繞帝國擴張和帝國安全展開。在對歐關係上力求合作但避免同盟,既想從歐洲大陸獲得利益,又不願承擔同盟責任,已成爲英國處理歐洲大陸事務的基本立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世紀英國的強大具有與生俱來的脆弱性,它必須依靠外部的資源來支撐自己的強大。因此,英國所奉行的孤立主義決不意味着不結盟與不合作,比如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聯合法國、土耳其對抗俄國;建立四國聯盟處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憲政危機;在1902年組建英日同盟等。正是這種結合不干涉主義、殖民主義與霸權主義的“孤立主義”,讓英國站上了世界權力的頂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的綏靖政策實質上也是孤立主義外交政策的延續,通過和平與妥協的方式,使自己免於陷入歐洲及其他地區的戰火。二戰後的歐洲列強都已淪爲二等國家,世界需要一個更加團結的歐洲。英國雖有實力擔當歐洲聯合的領導者,可它卻選擇了置身事外,轉而加入美國的“北約”以保護英聯邦貿易。正如丘吉爾所言,“我們是和歐洲在一起 (with),而不是屬於它(of)。我們與它利害與共,但並不被它所吸納”。所以當法國、德國設計歐共體來振興本國經濟的時候,英國採取了牴觸和阻撓的態度。隨着英國實力的進一步衰弱,其與英聯邦及美國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脆弱,英國意識到必須打破“三環外交”的幻想,重新將注意力放回歐洲。1973年,英國不得不加入歐共體,但這並不意味着孤立主義的結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英國對歐洲大陸缺少認同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英國一直與歐洲保持着若即若離的狀態。英國一邊從未放棄保持歐洲均勢的努力,試圖重新獲取歐洲事務的領導權與支配權;另一邊,英國政界和民衆仍懷有強烈的疑歐情緒,對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前景憂慮重重。僅在加入歐共體2年後,哈羅德·威爾遜領導的工黨政府就留歐問題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全民公投。投票率爲64%,其中67.2%的民衆選擇留下。此時英國與歐共體的利益糾葛尚未完全暴露,反歐派卻已將英國的經濟衰退歸咎於歐洲的聯合。提醒英國不要爲了歐洲的理想而犧牲自己的民族國家利益,這對於英國未來的發展將是災難性的。所以即便成爲了歐共體的一員,英國也未全力投入歐洲事務,反而強調民族國家的獨立自主,拒絕加入《申根協定》和歐元區,反對歐洲防務一體化,並在涉及內政、司法、人權、社會事務等方面享有例外權。在處理國際事務上,英國還一再標榜“英美特殊關係”,包括支持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可見,英國似乎總在表明自己雖然身在歐盟,但又不願與其爲伍。這可以說是孤立主義外交傳統的另一種表現形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英國獨特的國家特性決定了它的行動。法國經歷的是充滿暴力流血革命的跳躍式發展。德國則崇尚舊制度的安排,抗拒着周邊的傳統。英國的漸進式發展道路和制度安排有別於其他歐陸國家的運作模式,以至於其從本源上缺少對歐洲大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不可能像法國、德國那樣對歐洲聯合保持持久的信念與責任感。從不列顛羣島的東半部到世界頭號殖民帝國,英國有過任何一個歐陸國家都無法企及的輝煌成就。由此而生的優越感已經深嵌在英國人的腦海裏,也使他們時刻保持着處理歐洲事務的傳統風格。所以在面對歐共體這個新生事物時,英國顯得謹慎且保守。英國的所作所爲,包括強調政府間合作而非國家間聯合、儘可能避免承擔新義務、最大限度地保持英國的自由選擇權等,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同時,也增加了歐盟內部的矛盾與隔閡。時隔41年,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再次舉行脫歐公投。面對身陷難民、歐債、恐襲等多重危機的歐盟,英國選擇了離開。脫歐行動的背後仍是英國孤立主義外交傳統的湧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放棄孤立與迴歸自我難抉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英國曾是輝煌百年的“日不落帝國”,它從不認爲自己屬於歐洲,也不希望出現一個能與之相抗衡的強大的歐洲;但歐洲大陸又是它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與戰友。在這樣尷尬的處境中,英國一次次變換着孤立主義的面孔。當歐洲一體化進程符合其國家利益時,英國是一個積極的推動者;反之其又會變成一個旁觀者甚至阻撓者。英國脫歐到底是喜是憂,定論爲時尚早。一方面,脫歐的不確定性已經給英國帶來了可見的負面效應。政府威信受損、民意的撕裂、經濟增長放緩以及跨國企業的“出逃”等,脫歐從最初的政治事件正演變爲一場社會危機。倫敦作爲全球金融中心也受到衝擊。英國必須重新定位它的國際角色。另一方面,脫歐可能帶給英國更多的發展空間。擺脫了歐盟繁複的規章制度,不斷湧入的難民、移民,歐洲的單一市場和對歐洲經濟的援助義務,英國可以決定想要什麼和不想要什麼,可以更加自由開放地接近新興市場,比如與“盎格魯文化圈”和英聯邦國家簽訂更多的貿易協議,重塑自己的金融角色。歐盟則喪失了一位頗具實力的重要貢獻者,其國際影響力可能被削弱,歐盟的生存危機將會加重。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也許有助於法國、德國推動歐盟更深層次的一體化改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英國再次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究竟怎麼往前走,取決於英國如何離開,以及與世界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未來合作。英國與生俱來的孤立主義或許將伴隨始終。英國在歷史上所取得的挑戰傳統的創新成就,《大憲章》、光榮革命、工業革命等,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脫歐是一次失敗的選擇,它也許會引入另一個勝利的開端:比如促使英國收斂雄心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幫助英國民衆找回在歐洲一體化及全球化進程中失去的安全感。無論如何,英國可以離開歐盟,但它離不開歐洲,更離不開世界。未來英國將如何抉擇,我們拭目以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南京大學歷史學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標題:從孤立主義視角解析英國脫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白爽 劉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3050734769935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