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作爲全球最大的軍事集團,北約因冷戰而生,卻未因冷戰結束而亡。如今,已經七十歲的北約何去何從,衆說紛紜。有的說,“大西洋正在變寬”、“歐洲在安全上依靠北美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有的說,北約已是一個過時的組織,應予以解散;更有聲音認爲,“國際安全形勢的惡化應加強跨大西洋的夥伴關係”。然而,筆者認爲,隨着國際格局和安全局勢的變化,出於深層戰略和未來安全的考量,北約不會走向解體,美國也不會退出北約。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北約將採取各種政治軍事措施,繼續實施集體防禦,應對複雜多變的安全形勢,維繫大西洋聯盟和成員國的安全和穩定。但是,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政策,將進一步拉大大西洋兩岸的距離,北約不再是原來的北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大西洋“變寬”或成未來趨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大西洋兩岸在理念上產生了嚴重分歧,美國奉行單邊主義,其他盟國則繼續維持多邊主義。美國注重實利,要立竿見影,其他盟國則關注長遠戰略。大西洋聯盟出現了結構性和永久性的裂縫,大西洋“變寬”很可能是未來趨勢。\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1a8046f0-1bd8-4453-a03f-39793e68ced9\"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801\" alt=\"七十歲的北約,何去何從\"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北約定位方面,“趕走俄國人,請來美國人,壓制德國人”,這是北約首任祕書長黑斯廷斯·伊斯梅上將的名言,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北約最初的作用。然而,七十年後的今天,國際安全形勢和戰略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西洋兩岸對北約作用的認知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將北約視爲其繼續維持世界霸權和控制歐洲的工具,試圖繼續壟斷歐洲的安全事務,欲把北約改造成“美國化”的北約,爲其全球戰略服務。“因有了北約,美國比任何一個大國擁有更多的朋友和盟友”;以德法爲代表的“老歐洲”盟國,企圖依託北約,維護歐洲及周邊地區的安全和穩定,謀求歐洲安全自主權,最終建立起歐洲獨立的防務;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中東歐新加入北約的“新歐洲”盟國,則把北約和美國作爲其安全的主要支柱和靠山,以應對強大的俄羅斯。控制與反控制、協調與抗爭的博弈日趨激烈。\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安全關切問題上,歐洲的主要安全關切是歐洲大周邊的安全。歐洲認爲中東北非的動亂以及俄羅斯軍事力量在歐洲東部和東地中海的強勢出現,嚴重威脅着歐洲的安全與穩定。中東北非動亂造成的幾百萬難民潮,不僅給歐洲帶來了諸多的政治社會問題,而且還嚴重影響歐洲的團結和安全。因此,北約歐洲盟國與美國在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美駐以使館遷往耶路撒冷問題及對俄政策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2018年10月,美國不顧歐洲安危,宣佈退出《中導條約》。今年3月,特朗普又宣稱,“美國是時候完全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主權了”,引起了歐洲盟國的強烈反對。\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防務開支問題上,因安全關切和安全威脅認知的不同,導致北約盟國在軍費投入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特朗普上臺後,大力渲染俄羅斯對歐洲的威脅,批評盟國特別是德國對北約的貢獻太少,美國則承擔了北約70%的開支,保護着歐洲的安全和穩定。特朗普曾對媒體表示,如果盟友不承擔他們應該分攤的費用,他可能會放棄對盟友的自動保護權。今年4月,特朗普會見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時,重提軍費分攤問題,再次批評德國。北約歐洲盟國特別是“老歐洲”盟國認爲,俄羅斯問題更多的是政治問題,而不是軍事安全問題。所以歐洲盟國不願在防務上做出大的投入。2018年,北約29個成員國中,只有美國、希臘、英國、愛沙尼亞、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等7個國家的防務開支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內部關係方面,除了“新歐洲”和“老歐洲”在安全關切上存在固有的分歧外,特朗普入主白宮以來,北約內部矛盾上升,關係更趨複雜。特朗普不時直言不諱地指責北約成員國尤其是德國。他不僅批評德國的國防開支過低,而且還指責德國與北約的敵人俄羅斯進行過於緊密的能源合作。特朗普不斷指責德國,以至於德國媒體認爲:目前在所有北約歐洲盟國中,特朗普將德國視爲其“敵人”。同時,美國與土耳其的關係也十分緊張,雙方在敘利亞、伊朗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土耳其購買俄羅斯的“S-400型”防空導彈系統,美國曾多次要求土耳其取消訂單,設定期限,威脅施行制裁、暫停向土耳其交付F-35戰鬥機零部件並暫停F-35項目合作,土耳其則堅持履行與俄羅斯簽訂的合同,引發了彼此之間的摩擦。\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北約依然是維繫大西洋兩岸的紐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大西洋兩岸矛盾日趨尖銳複雜,大西洋逐漸“變寬”,但大西洋聯盟不會分道揚鑣,北約不會走向解體,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熱衷“退羣”“廢約”的美國不會退出北約。2019年1月22日,美國國會衆議院以357票對22票通過了一項立法,其中一條規定是拒絕總統特朗普潛在嘗試退出北約的任何努力,表達了國會對北約的堅定支持。除了大西洋兩岸同屬西方世界,有着共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外,深層戰略和未來安全也是重要考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北約仍是大西洋兩岸集體防禦的基礎。七十年來,雖然國際戰略格局和歐洲安全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蘇聯已經解體,華約也已不復存在,但北約依然是美國爭奪並維繫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基石,也是“西方自由世界秩序”維持至今的主要依託。2018年7月北約布魯塞爾峯會的公報重申,“北約依然是集體防防禦的牢固基礎,是成員國就安全進行磋商和泛大西洋做出決定的主要論壇”,“北約將繼續爲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和平、安全和穩定而努力”。(1)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宣稱,美國將對北約盟國一如既往地承擔約定的義務,共同實施集體防禦。然而,特朗普將更多地強化北約爲美國的全球戰略服務,同盟關係是美國全球霸權的重要支柱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北約是大西洋聯盟共同應對俄羅斯的工具。近年來,俄羅斯強勢崛起,用武力改變了戰後邊界,歐洲國家特別是中東歐國家真切地感到“北極熊”又來了。北約認爲,“俄羅斯非法併吞克里米亞,在北約邊境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部署和軍事行動,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甚至爲達到其政治目的威脅使用或使用武力……已使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安全環境更加不確定,更加不可預測,已嚴重影響歐洲—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安全。”(2)2018年7月北約布魯塞爾峯會公報重申了北約“集體防禦、危機處理和安全合作”的三大戰略任務,強調共同應對俄羅斯,增加北約在前沿的軍事部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北約不僅是美國維繫美歐戰略關係的紐帶和控制歐洲的工具,同時也美國全球軍事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美國在歐洲有着重要的軍事戰略利益。同時,美國在歐洲擁有龐大的軍事基地網。德國的斯圖加特軍事基地是美軍駐歐洲司令部和美國非洲司令部所在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軍基地是美國第六艦隊司令部所在地。歐洲爲美國向世界任何地方投送力量提供了最好的平臺。另外,美國以“志願者”的方式,爲北約提供反導系統,分別在西班牙、羅馬尼亞、波蘭部署或將部署“宙斯盾”反導系統,最近又決定要把“薩德”反導系統部署到羅馬尼亞,直接將反導系統推進到俄羅斯的家門口。美國在歐洲龐大的軍事存在,是北約共同應對俄羅斯的重要軍事力量,同時也是美國控制歐洲和歐洲留住美國的重要手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北約將繼續加強軍備建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北約認爲,“當前我們處於危險、多變和難於預測的安全環境,各個戰略方向充滿着挑戰和威脅……俄羅斯的侵略行徑,是對大西洋聯盟的挑戰,嚴重影響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安全。”(3)爲此,北約將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軍備建設,確保北約的集體防禦。\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一)承諾增加防務開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爲防止北約成員國防務開支持續下降的趨勢,2014年北約威爾士首腦會議商定,到2024年各成員的國防開支達到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然而,2018年只有7個成員國的國防預算達到上述要求。在歐洲亂象叢生和經濟復甦緩慢的形勢下,迫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重壓,各成員國承諾將增加國防務開支。計劃到2020年北約歐洲成員國和加拿大將增加1000億美元的軍費,預計到2024年,三分之二成員國的防務開支將達到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24個成員國的裝備預算將達到佔其國防預算的20%。(4)\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二)建立指揮控制機構和網絡戰中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爲與俄羅斯對峙,便於向前沿快速集結部隊,確保北約最高司令部在任何時候都能指揮控制北約部隊的軍事行動,尤其是指揮控制集體防禦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根據2018年7月布魯塞爾峯會的決定,2018年北約成立了一個聯合軍種部隊司令部和一個聯合軍種支援司令部。聯合軍種部隊司令部設在美國的諾福克,負責保護大西洋交通線的安全;聯合軍種支援司令部設在德國,負責保障作戰部隊後方的行動自由和對作戰部隊的增援以及將武器裝備快速運送到歐洲東部前沿。另外,隨着網絡戰的愈演愈烈,北約決定組建一個網絡戰中心,中心設在比利時,負責北約網絡空間的情報偵察和網絡戰的協調。\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三)強化應急部隊常態部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爲應對日益複雜的安全形勢,提高北約部隊的戰備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吸收成員國高質量的軍備力量,北約2018年布魯塞爾峯會發出了一項名爲“四個30”的倡議,承諾到2020年,北約將擁有一支在30天或更短時間內,部署30箇中重型機械化營、30個空軍殲擊機中隊和30艘作戰艦艇的應急部隊。(5)同時,北約將加強前沿部署,除了提高北約東北多國師以及駐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波蘭的多國輪換派駐營的實戰能力外,還將加強北約在黑海地區的前沿部署,充實駐羅馬尼亞的多國旅,並增派海空軍部隊,以“更好地應對越發不可預測的安全環境”。(6)在慶祝北約成立七十週年的外長會議上,北約又決定採取一攬子措施,改善北約在黑海的態勢,加強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支持,包括對兩國海軍和海岸警衛隊的訓練、北約艦艇在兩國港口停靠,舉行聯合演習,交換情報等。另外,北約將重型裝備陸續部署到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波蘭等前沿國家。今年3月初,北約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郊區的阿達日軍事基地建立多國部隊北方司令部。4月1日,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宣佈,北約成員國將撥款2.6億美元爲美軍在波蘭建設軍事基礎設施。\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四)頻繁舉行軍事演習 提高部隊作戰能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近年來年,北約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不斷舉行軍事演習,向俄羅斯頻頻施加強大軍事壓力。這些演習,參演國多、規模大、科目多,實戰性和指向性明顯。例如,2018年6月,北約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波蘭等敏感地區舉行名爲“軍刀出擊”聯合軍事演習,共有19個國家的1.8萬兵力參演,其中包括北約新組建的4個多國營。值得一提的是,演習將美國駐德國的兩個裝甲團投放到離俄羅斯邊境很近的演習地域。(7)2018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北約在北歐舉行“三叉戟接點-2018”聯合軍事演習,北約29個成員國與瑞典和芬蘭2個夥伴國參演。參演兵力有40000多名官兵、150餘架戰機和65艘艦艇和10000多輛車輛,其規模爲冷戰結束以來之最。其目的在於強化北約與夥伴國“在任何時候應對來自任何方向的任何威脅”的防禦能力,以及“有針對性的威懾能力”。(8)這次演習是近年來在俄羅斯邊境附近舉行的規模最大的演習。\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五)繼續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自冷戰結束以來,北約已進行四輪東擴,成員國已從原來的16國擴大到現在的29國,“疆域”已擴至俄羅斯邊界,在千餘公里陸地邊境上與俄羅斯“零距離”接觸,對俄羅斯構成直接的現實威脅。爲進一步圍堵俄羅斯,壓縮其戰略空間,北約2018年布魯塞爾峯會又正式邀請北馬其頓政府與北約進行入約談判。北馬其頓有望今秋成爲北約第30個成員國。同時,北約還將繼續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向所有符合條件的申請國敞開大門。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稱,格魯吉亞已在走入約流程。另外,北約還將加強夥伴關係國的合作,全方位圍堵俄羅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展望未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安全形勢和俄羅斯的強勢崛起,北約不僅繼續存在,而且還會擴員壯大,發揮集體防禦的作用,保護成員國的安全和穩定。但是,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政策,將進一步加重成員國的離心傾向,拉大大西洋兩岸的距離,北約將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北約。美國一方面更多地將北約爲其全球戰略服務,另一方面將在北約內進行有選擇的合作,加強與波蘭、羅馬尼亞等“新歐洲”國家的合作,淡化與德國、法國等“老歐洲”國家的關係。“新歐洲”國家將更多地倚重北約和美國,並視北約和美國爲其外交防務基石,“老歐洲”國家將更多地致力於歐洲獨立防務的建設,法國總統馬克龍已明確表示,要“建立一支真正的歐洲軍隊”來保護歐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u003Cstrong\u003E(作者爲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前駐外武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 參考資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1)https:\u002F\u002Fwww.nato.int\u002Fcps\u002Ffr\u002Fnatohq\u002Fofficial_texts_156624.htm?selectedLocale=fr\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2)https:\u002F\u002Fwww.nato.int\u002Fcps\u002Ffr\u002Fnatohq\u002Fofficial_texts_156624.htm?selectedLocale=fr\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3)https:\u002F\u002Fwww.nato.int\u002Fcps\u002Ffr\u002Fnatohq\u002Fofficial_texts_156624.htm?selectedLocale=fr\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4)https:\u002F\u002Fwww.nato.int\u002Fcps\u002Ffr\u002Fnatohq\u002Fofficial_texts_156624.htm?selectedLocale=fr\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5)https:\u002F\u002Fwww.nato.int\u002Fcps\u002Ffr\u002Fnatohq\u002Fofficial_texts_156624.htm?selectedLocale=fr\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6)https:\u002F\u002Fwww.nato.int\u002Fdocu\u002Freview\u002F2018\u002FAlso-in-2018\u002Fthe-black-sea-region-a-critical-intersection-nato-security\u002FFR\u002Findex.htm\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7)https:\u002F\u002Fwww.nato.int\u002Fcps\u002Ffr\u002Fnatohq\u002Fnews_156063.htm?selectedLocale=fr\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 (8)https:\u002F\u002Fwww.nato.int\u002Fcps\u002Ffr\u002Fnatohq\u002Fnews_155866.htm?selectedLocale=fr\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作者:張林初\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36152325976934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