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石鼓東坡詩屏》。

編者按:圖書館不止有“書”,還有“圖”。超過7000幅館藏古舊字畫,讓湖南圖書館成爲全國館藏字畫數量最多的圖書館。今年,湖南圖書館聯合紅網發起“湖南圖書館十大館藏字畫”網絡投票活動,將10幅通過大衆網絡投票選出來的館藏字畫“請”出庫房,並於9月30日至10月7日展出。在此期間,紅網推出湖南圖書館館藏字畫系列報道,揭開這些“館”中字畫的神祕面紗。

紅網時刻通訊員 徐志 記者 袁思蕾 長沙報道

何紹基對蘇東坡詩向來鍾愛有加,他嘗試用不同的字體書寫蘇東坡的詩文,早在1841年就寫下行書體《蘇東坡詩四屏》。

現藏於湖南圖書館的這幅《何紹基石鼓東坡詩屏》,是何紹基在咸豐五年(1855年)的秋天創作的。

此時何紹基的仕途基本結束,這一年春他外出進行科舉巡查,經過眉州的時候再次拜謁了三蘇祠。五月下旬回到成都,得知由於自己四月份多次條陳時務,被人誣陷,咸豐帝以肆意妄言罪免除了他的學政職務,六月初向時任四川總督黃壽臣交出了官印。這幅作品是在他去官掛印之後所作。

蘇東坡一生也是多次被貶謫,何紹基在此情此境之下,難免會有惺惺相惜之感。而無官一身輕,縱情山水,專事書畫,對何紹基而言,也算是“有失有得”了。

何紹基的書法之所以享譽南北,說白了就是博採衆家之長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獨到的書風與其特別的持筆方法有很重要的關係。他創造了一種執筆方法叫“懸臂迴腕法”,這種執筆運腕方法不大符合人體生理,因此十分喫力。其優點是能使氣力集於腕臂之間,精神高度集中,起到心到、眼到、手到的專注效果。

從目前傳世的何紹基書法作品看,可以認爲,何紹基平時作書習畫應有兩種執筆法。一種是通常進行各體書法創作、臨碑習字時使用的“懸臂迴腕法”,這類書法給人一種負重錘煉的感覺,《何紹基石鼓東坡詩屏》就屬於這種。另一種則是用於信札、日記、繪畫及小體楷書、行草書的傳統執筆法。

何紹基簡介

何紹基(1799—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蝯叟,湖南道州(今永州道縣)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進士,授編修,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提調,福建、廣東鄉試主考官。咸豐二年(1852年)任四川學政,三年後被革職。此後即遊歷各地,先後任教於濟南濼源書院、長沙城南書院。晚年應曾國藩之邀,赴揚州書局主持校刊《十三經注疏》。

作者:袁思蕾 編輯陳雪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