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〡高凡

来源〡文教学社(wemjiaoxueshe)

现下很流行网络知识付费,生活中也发现有些朋友很爱学习和分享,看书、听课、参加培训,每天要花不少时间,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学的时候感觉很充实,一段时间后回头看看,却没学到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进步和提升。有些人甚至还学错了,走入了误区。这就是因为不会学习

那么,在这个时代,怎么才能高效地学习呢?

0 1

网上有个段子说:

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区块链……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这段话非常有道理。谈学习,首先要认清一个现实,现在是知识“伪普及”的时代,不是真正的知识时代。

真正的学习,靠热闹只能是自我感觉良好。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什么都懂,都要按自己的一套来。这是很荒谬也很让人头疼的事。

特别是对于教育来说,教育没有回头路,搞错了就很麻烦。很多家长,看过几篇教育文章,就和人讨论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这种人最难跟他讲清楚。

一个人,无论他有哪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他都会理解,任何的专业知识都不是几篇文章,更不是几个名词能够说明白的。知识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实际能力了。

0 2

对于学习来说,碎片化的只是谈资,系统性的才是知识,融会贯通是见地,实际体证是素养,能用出来才是能力更高的层次我们不谈了。

学东西,要想起作用,起码得到“见地”的层次,整个融会贯通了,知道从哪到哪。看几篇普及性的文章,能到哪个层次呢?

有些朋友认识不到这一点,懂几个概念和名词,以为自己就是专家了。这样那样地去用,拿孩子当小白鼠,试验别人的教育思想。

我们可以看看,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父母都想做好父母,真正做到位的又有几个?好的教育从来都是奢侈品,所谓“人人可以做好父母”的说法,不是空谈理论就是纯属胡扯。

我是很爱学习的,各方面的东西都想学。但我在2017年之前,只关注了“传统文化”“教育”和“法律”方面的几个公众号,其他的微信文章很少看。

2017年之后,我关注了十个最流行、最火爆的公众号。因为我想做公众号,要学习他们的方法技巧。我知道,要学技巧就要找流行的东西。凡是流行的,都是因为讲究技巧,传播手段高明,绝不是因为有多深的内涵。任何专业的东西,有内涵的肯定流行不了。

0 3

世界上最多的是什么人?普通人。能广泛传播的文章,都是迎合普通人的,不可能按专业水平写。也就是说,必须会兑水,会包装,会推广。

至于某种专业的知识,我有看这些杂七杂八的文章的时间,都能看好几本专业书了,我浪费这个精力干吗?

有些外行人看了某篇文章,说“这篇文章深刻,和我想的一样”。讲一句不客气的话:正因为和你想的一样,所以不深刻。

如果大家在某方面真正专业,应该能理解这一点。所有真正专业的东西,都很难为外人道。能普及的,都是些表面的。不是说表面的就没有意义,而是说,把这些东西当成真正的专业就错了。

流行性的文章现在是生财之道,所以,“伪普及”的风潮铺天盖地,不可抗拒。有些东西,看看作为消遣和谈资就够了。千万不要把放言高论当成真知灼见,把一知半解当成全知全能。

学任何东西,都要先学会“门道”,再去看“热闹”。这样,在热闹里也能看出门道来。要不然,我们就被他的“戏法”唬住了。他变戏法是要收钱的,我们把戏法当真事,能得到什么?

0 4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我们面对的可是自己的子女,别被那些口号式的理念、鸡汤式的文章搞昏了头,教育没那么简单。

希望让大家能系统性地了解一下少儿教育,至少达到“知识”或者“见地”的层次。然后,再去看种种说法,就不至于被风吹着走了。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是《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学习不能内化为素质,都是假的。

所以,很多所谓的学习,只是自以为在学习,其实是浪费时间,很可惜。

关于作者

本文内容选自高凡老师文教新书《父母必修课—少儿教育絮谈》第一讲,原标题:教育首先要“立本”,首发于作者个人公众号“文教学社”(wenjiaoxueshe)。转载已获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