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kAry17myF6j\" img_width=\"489\" img_height=\"337\" alt=\"油脂廠老工友相聚,還原老油人“科技報國”情懷\"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51年3月,32歲的尤常由蘇北合作聯社分配到南通油脂廠任工程師一職。\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kArL2dY8Esz\" img_width=\"638\" img_height=\"335\" alt=\"油脂廠老工友相聚,還原老油人“科技報國”情懷\"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拿”下了德國人都沒有攻克的技術難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次聚會,作爲女兒,我心裏又慚愧又感動。

"\u003Cp\u003E在我們印象當中,英雄、勞模總該是被萬人敬仰的,受人尊敬的,但就是有這樣的一些人,前半生功勳累累、爲家國衝鋒陷陣,爲科技貢獻力量。他們卻選擇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在生活中收起自己一身的榮耀,隱姓埋名地度過餘生,直至離世之後,曾經的輝煌才被家人知曉……前幾日,一場闊別30年的老友聚會,向我們立體還原了已故多年的南通科技先驅、原南通油脂化工廠副廠長尤常的“科技報國”情懷。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kArL2dY8Esz\" img_width=\"638\" img_height=\"335\" alt=\"油脂廠老工友相聚,還原老油人“科技報國”情懷\"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拿”下了德國人都沒有攻克的技術難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次聚會,作爲女兒,我心裏又慚愧又感動。”今年,正值尤常100歲壽辰。前幾日,闊別多年的原南通油脂廠的工友們再次聚到一起,屋內雪鬢霜鬟,待提及尤常,大家思緒湧上心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尤常,1919年出生,1989年病逝。70年的生命長河,尤常將38年的青春熱血奉獻給了原南通油脂化工廠。南通油脂廠的前身是廣生油脂廠,是張謇先生推行實業救國的產物之一。1949年2月,南通解放,廣生油脂廠迎來了新生。1951年,更名爲南通油脂廠,成長爲南通市重點企業。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kAry17myF6j\" img_width=\"489\" img_height=\"337\" alt=\"油脂廠老工友相聚,還原老油人“科技報國”情懷\"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51年3月,32歲的尤常由蘇北合作聯社分配到南通油脂廠任工程師一職。他不斷創新,在棉籽綜合利用方面大做文章,取得了顯著成績,既提高了出油率,又利用棉籽下腳料等“廢物”,生產出了糠醛、甘油、肥皂等十多種支農、支軍產品,由原來每百噸棉籽創造產值一萬九千元,增加到了三至四萬元。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拿下了當年德國人都沒攻克的技術難題。”原江蘇省化工廳化肥處處長繆順治告訴記者,早在1920年前後,廣生油脂廠曾經聘請了一位德國人來研究煉製清油的方法,但是德方技術人員足足花了兩年時間,也沒成功。以至於此該廠一直用石灰精煉的土法,人工大、產量小、質量差,且勞動強度大。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通是棉產區,怎麼把這一豐富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這是擺在工廠面前的重要課題。尤常到了廠裏後,結合南通本土實際,利用設備進行改造加工,使用燒鹼精煉新工藝,僅僅經過20多天夜以繼日的小型試驗,就初步研究出了煉製清油的方法,產量一下提高了7倍。在搞研發的這些天裏,尤常爲了及時掌握生產過程中的變化,一連幾天不上牀睡覺,實在困了就用大衣鋪在煉油鍋旁的地板上躺一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產品最終獲得成功,質量也相應提高,甚至超過了當時國家的出口標準,被華東商檢局列爲出口商品“免檢”產品。1951年,在蘇北行署區舉辦的蘇北首屆勞模大會上,尤常被評爲蘇北首屆勞動模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進京參加全國首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科普積極分子大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6年,是我國經濟文化建設達到空前高潮的一年。由全國科普協會和全國總工會聯合舉辦的“全國第一次職工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科普高潮的象徵。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一年,尤常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一千多名積極分子參加會議,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參會之後,尤常回到南通油脂廠,繼續投入到火熱的生產生活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燒鹼煉油試驗成功,該項技術在當時還難倒了德國工程師;大搞棉籽綜合利用,受到當時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昔日工友紛紛感嘆:“南通油脂廠的發展和尤工的名字是永遠分不開的。”這次聚會的發起人之一、今年80多歲的《工人日報》原主任記者陸嘉玉曾在廠裏與尤常共事過。他說,上世紀七十年代,南通油脂化工廠大搞棉籽綜合利用的經驗,在全國農展館展出。一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團紛至沓來。當時,尤常還受邀對油脂化工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聽課者獲益匪淺,大多成爲油脂化工領域專業人才,後來不少學員都進入化工領域擔任要職。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憶中,尤常幾乎每天都在工作,當時外界評價油脂廠‘棉籽雖小,渾身是寶’,貢獻最大的就是尤常。”陸嘉玉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整理遺物方纔得知父親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累累戰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8年,在南通市科學大會上,尤常被評爲“南通市先進科技工作者”。此外,他還曾被推選爲南通市第一屆至第三屆政協委員、南通市第二屆至第八屆人大代表、南通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四屆委員會常委……而這諸多的榮譽,在隨後的很多年裏,尤常卻隻字不提,而是選擇包在布里,壓在箱底,繼續奉獻。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時候,只記得父親很忙。”尤常的小女兒尤乃麗說,父親經常“以廠爲家”,但在子女心中,是一名慈父。有一次,一隻大公雞飛到肩上,她被嚇得不輕。父親下班回家得知此事後,立即畫了一隻可愛的大公雞送給女兒,深入淺出地講道理,驅散恐懼。在兒女們眼中,父親多才多藝,擅長油畫、書法、篆刻,甚至還編寫過話劇腳本、出演過獨幕劇……卻獨獨沒有料到,父親在棉籽利用上發揮這麼大作用,得過這麼多榮譽,藏了這麼多祕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9年,尤常因病去世。兒女們在整理父親遺物時,才發現一摞摞厚厚的證書、科技發明獎狀等。逝者如斯,但尤常甘心奉獻卻不張揚的精神,在時代的幕牆上悄悄留下了印記。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XXX;來源:南通日報;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爲傳播更多信息爲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爲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4296835854505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