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史稱“百日維新”的“戊戌變法”運動只維持了103天,便失敗了。由於袁世凱的出賣,這場可能改變中國命運的變革被扼殺在搖籃中。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被囚禁於瀛臺,變法七君子被打入大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4日下午,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義,史稱“戊戌六君子”。前面我們說過被抓進大牢的有七個人,爲什麼爲壯烈犧牲的只有六個人呢?難道那個人在變法中的作用不重要,慈禧不想殺他嗎?\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19010b39f924d228845117cdaa753ab\" img_width=\"640\" img_height=\"710\" alt=\"戊戌衆君子,有一位,慈禧想殺沒殺成,另一位能跑,卻甘願求死\"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其實倖存下來這個人是慈禧最想殺的人,這個人叫徐致靖。\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他是江蘇宜興人,思想開明,擁護革新,曾給光緒皇帝上過有名的《人才保薦折》,乃變法骨幹,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張元濟等維新人士就是他保舉的。如果變法成功被打入冷宮的就不是光緒而是慈禧了,慈禧能不想殺他嗎?所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大肆逮捕維新派官員時,徐致靖也進了監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並且,慈禧親筆批文立即斬決的頭一個人就是徐致靖。徐致靖被變法牽連抓進大牢,徐致靖的一家人亂了手腳,趕徐致靖被變法牽連抓進大牢,徐致靖的一家人亂了手腳,趕緊東奔西走營救。他們首先想到了當朝的紅人李鴻章。\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a1f34fa2daf4f7295a99749233790c0\" img_width=\"234\" img_height=\"293\" alt=\"戊戌衆君子,有一位,慈禧想殺沒殺成,另一位能跑,卻甘願求死\"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李鴻章與徐致靖的父親是同科進士(可見徐致靖也是官二代、士人家族出身),又是密友,自然不會見死不救。他知道自己出面救徐致靖不妥,只好求慈禧的身邊紅人榮祿出面向慈禧求情。榮祿是慈禧的心腹,也是扼殺變法的功臣,他向慈禧輕描淡寫,說徐致靖只是個書呆子,並未深涉其中,慈禧沒法不給榮祿這個面子。所以,徐致靖就被從輕發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其實,被處死的六個變法英雄中還有一個人有機會獲救,那就是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從容就義的譚嗣同。\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是朝廷命官,當時是湖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跟當時炙手可熱的政治人物張之洞關係密切。如果譚繼洵出手救自己的兒子應該有希望的。但譚繼洵自己始終沒有向慈禧求情,也沒有通過別人向慈禧求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試問天下父親沒有不愛自己兒子的,在兒子生死關頭,譚繼洵爲什麼如此冷血,眼看兒子走上法場無動於衷呢?難道譚嗣同不是他的親生兒子?或者他們父子沒有感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譚嗣同不但是譚繼洵親兒子,而且父子情深。譚嗣同小時候得過一場重病,昏死三天又奇蹟般醒來,撿回了一條命。因此父親給他取名復生,從此對兒子百般呵護,寵愛有加,哪怕政務再忙都要多陪陪兒子,父親對譚嗣同的在乎可見一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譚嗣同小時候勤奮好學,知書達禮,才華過人,父親一直引以爲榮,父親官場得意,經常高朋滿座,少年譚嗣同經常被父親介紹給同僚。譚嗣同也給父親長臉,經常在客人面前背誦名著,吟詩作賦,贏得大家滿堂喝彩。譚繼洵不苟言笑的臉常常會在客人對兒子的誇讚聲中,綻開笑容。但隨着譚嗣同長大,父子之間出現了裂痕,這種裂痕來自父子對時政的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43f2de381fc40c3aeffadbeafd0346b\" img_width=\"211\" img_height=\"300\" alt=\"戊戌衆君子,有一位,慈禧想殺沒殺成,另一位能跑,卻甘願求死\"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譚繼洵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而且政績斐然,名聲很好的官員。他比任何人更關心民族命運,國家前途,一直進行着苦苦思索。但譚繼洵認爲國家的舊秩序由來已久,就是變革也不能傷筋動骨,改革是必要的,但是也需循序漸進,要以教育爲先導,經濟爲後盾,慢慢進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兒子覺得父親因循守舊,思想僵化。認爲父親是抱殘守缺,貪戀榮華富貴,不能把個人榮辱放到一邊。父親則覺得兒子背叛祖宗,崇洋媚外,認爲日本和歐洲那一套是歪門邪道,不合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這樣,每次父子倆在一起都是脣槍舌劍,互不相讓,誰也說服不了誰。譚嗣同19歲那年,有一天父子倆又爲國事爭執,譚繼洵眼看兒子“誤入歧途”,荒廢學業,先是聲淚俱下,後來大發雷霆。譚嗣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譚繼洵也氣得大病一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來譚嗣同雖然也回過家,也對父親問寒問暖,試圖修補關係,但父子倆心裏的裂痕卻無法彌合,譚繼洵甚至都不願意在親朋和客人面前提起兒子。可是,分歧歸分歧,再大的分歧也不會讓父親對兒子陷入絕境,袖手旁觀。譚繼洵不救兒子的原因恰恰是他愛兒子,太瞭解兒子的性格了,他知道兒子認準的事情是不會回頭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一個心繫國家前途的國家棟梁,譚繼洵更有使命感,比誰都關心國家命運。變法雖然失敗,但變法時候國內各界的強烈反應和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對風口浪尖的譚繼洵心靈的衝擊可想而知。他可以不理解變法,但不能不被兒子爲國爲民,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赤子之心所感動。\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d37e8982a6d4216b30c029086662d81\"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35\" alt=\"戊戌衆君子,有一位,慈禧想殺沒殺成,另一位能跑,卻甘願求死\"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作爲一個深明大義,又有家國情懷的朝廷命官,他如何不想救自己的兒子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轟轟烈烈的變法進行中,作爲一個父親,一定是夜夜輾轉反側,天天食不甘味,爲兒子的安危擔憂。當變法失敗,兒子成爲階下囚,被判處斬,父子馬上就要陰陽相隔,生離死別,譚繼洵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知子莫若父,他知道兒子的倔脾氣,知道兒子認定了要爲變法流血,哪怕慈禧答應大赦譚嗣同,也不會讓他若無其事走出去,起碼要有個手續,要寫個悔過書,有個交代。但兒子會答應嗎?如果兒子不答應悔過,反而會讓慈禧發怒,自己的烏紗帽和性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會株連親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譚繼洵思前想後,苦痛掙扎還是放棄了求情的想法。事實表明,譚繼洵沒有看錯自己的兒子,譚嗣同在變法失敗事實表明,譚繼洵沒有看錯自己的兒子,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不是沒有逃生的機會,但爲了警醒世人,他決心拋頭顱、灑熱血,主動放棄了生還的機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譚嗣同在生死關頭留下了那段擲地有聲的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此可見,即使譚繼洵疏通成功,譚嗣同也不會妥協偷生,所以譚繼洵內心儘管難捨,也只能無奈地任由兒子被慈禧殺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譚嗣同死後,譚繼洵強抑悲痛,給兒子寫下了這樣一幅輓聯:\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380639961002855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