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來講一位抗日名將的故事,這位抗日名將就是陳暄,對於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卻是國民革命軍中一位有名的抗日將領。他與中共領導人宋時輪、陶鑄、趙尚志、許光達等在黃埔軍校時是同學。

陳暄將軍

陳樹,陳暄之孫,2014年5月收到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寄來的一封信,封裏有一張陳暄的戎裝照片和1942年他在重慶浮屠關中央訓練團期間撰寫的自傳影印件。這是一封遲到的家書。

這封家書最後這樣寫道“日寇雖發動太平洋之暴行,實強化了民主國家陣線合作之力量,同時我中華民族蘊蓄力之偉大,在將賓六年的抗戰艱苦中,畢竟確保最後之勝利,使和平之神,行將照耀着全人類的光明。行見倭奴殲滅,餘願派赴東夷三島,參加安撫流亡,宣示我中華民族之偉大,爲我赫赫神州伸張正義,爲餘唯一之願也!”

左圖是陳暄將軍,右圖是他的夫人

這段話可看出陳暄的抗日之決心,以及在抗戰勝利後能爲中國軍隊的代表赴日本宣示勝利,維護和平的願望。

陳暄,字元明,譜名陳詩亮,桂陽縣泗州寨小洑頭村竹坊人,系魯、浙巡撫陳士傑後裔。生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陰曆6月初9日,少年時就讀龍潭書院,後入長沙讀書。1926年陳暄和桂陽的尹職夫、唐俊明、歐陽鍾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後因病延後。1926年3月,黃埔軍校第四期中未能升學的入伍生編爲第五期第一團工兵科學習。

軍校畢業後陳暄參加北伐,其後編入國民革命軍第68軍119師,先後參加了武漢會戰、棗宜會戰、豫中會戰等多場惡戰,屢屢挫敵,爲抗戰做出了貢獻。陳暄累功擢至少將第一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

一、率部在武漢會戰中防守九江

九江地扼鄂贛門戶,戰略地位極爲重要。守住九江,即可限制日軍沿江西進確保武漢安全,如九江失守,則日軍西可徑取武漢,在該戰役中,陳暄率第119師負責防守宿松、黃梅,而面對的敵人是日軍岡村寧次的第11軍第6師團。1938年7月25日14時,日軍在九江西北的小池口登陸,守軍預備第9師及第119師雖竭力抗擊,終以火力、兵力處於劣勢,難以支持。8月2日,119師693團撤出宿松,8月4日,駐守黃梅的119師主力撤至廣濟。而日軍也由於傷亡過大,且爲水所阻,在該方向上暫停了攻擊。

二、在桐柏戰鬥中擊潰日軍

桐柏戰鬥是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在隨棗會戰中,中國第一戰區第68軍所部在河南省桐柏地區對日軍第3師團所部進行的防禦戰鬥。

8日,日軍第3師團第34聯隊向桐柏一帶中國軍隊第68軍第119師陣地正面攻擊。9日,日軍在飛機掩護下向第119師第335旅小林店發動攻擊,守軍以一部頑強抵抗,主力向日軍側背及後方襲擾。12日,中國軍隊在五里鋪、月河店附近伏擊突進之日軍,予以重大殺傷。戰至16日拂曉,將日軍擊潰,克復桐柏。17日,日軍出動大批飛機掩護地面部隊撤退。

在棗宜會戰中,做爲副師長的陳暄率大刀隊與敵人激戰,在戰鬥中繳獲了一把日本軍刀,回來後要夫人掛在門後壓驚,夫人見刀上斑斑鮮血,要把血擦洗掉,陳暄急忙阻止她:“不要擦,這把刀上的血是我同胞和將士的鮮血,請留下,以激勵我殺日本鬼子!”

革命先烈陳暄入祀儀式

2014年4月,陳家一行7人赴臺忠烈祠祭拜祖先。在靈前宣讀了總統令“所報陸軍司令部殉職烈士故陳暄少將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一案,業奉總統核可,請查照。”至此完成了超過一甲子的心願。

祭祀革命先烈陳暄後遺屬合影

陳書林代表家族賦詩一首:“海峽盈盈一水間,交流往返乃煩艱;蒙君故紙殷勤覓,接讀憑窗淚亦潸。錚錚報國鬼神驚,喋血無求籍籍名;六十七年塵土沒,英雄獨嘯有和鳴。”詩中表達了對祖輩的懷念以及對中國統一的美好願望。

今天的歷史故事就講完了,如果您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喜歡就點贊轉發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