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筆者來到德江天德公司高山鎮龍洞灣天麻種植基地,地上白茫茫一片,雞蛋大小的冬蓀如小雞孵化出雛,又肥又壯,十分惹人喜愛。

據公司負責人曾憲強介紹,天麻後收後的窩、廢菌材種植冬蓀,輪作2年後,又用來種植天麻,循環利用產生“疊加效應”。

正在基地採收冬蓀的基地負責人冉啓華哼着歌兒,享受着豐收的喜悅,2017年種植的1000畝冬蓀全面進採收期,“5個鮮冬蓀1斤,市場價格 50至80元每斤鮮冬蓀。”冉啓華心裏沉沉的。

冬蓀稀有少見,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經濟效益比較好。在省農科院的技術指導下,德江天德公司“變廢爲寶”,用天麻收後窩,以及廢菌材發展冬蓀、靈芝、平菇、羊肚菌,以及中藥材種植,獲得成功。

“林下栽培竹蓀的品質更優,採用無硫加工的工藝,更保證了竹蓀的高品質。”曾憲強信心十足。

近年來,該縣一直致力於德江縣天麻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探索新的技術和新的栽培模式。順利完成德江縣2017年天麻兩菌一種供種任務外,已成功試種冬蓀、平菇、靈芝等食藥用菌品種。

林下天麻冬蓀仿野生輪作栽培的創新模式,利用天麻種植後的空窩栽培冬蓀。與傳統大棚栽培、層架式栽培相比,無需大棚、遮陽網的投入,也不需要木材,直接用菌棒脫袋覆土並林下栽培;利用天麻栽培後的空窩減少了人工的投入;用天麻廢菌材粉碎後添加到菌棒中既充分利用了天麻廢菌材,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資源循環利用。麻菌共同發展模式的成功,更爲德江縣發展天麻和食用菌產業提供新的模式,同時爲每年產生的天麻廢菌材找到了新的出路,爲全縣發展林下經濟、做強做大林下經濟文章,增強林下經濟發展後勁開闢了一條新途徑。(李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