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確定你是研究生嗎?

  日前,有一位考研的同學問我,書和論文都看懂,但自己就是寫不出來。我告訴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不思考不討論,就不能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老師,我不敢問,怕人家說我的問題問得很幼稚。”我說你不問不是永遠都幼稚嗎?“老師,我不知道問什麼。”不少學生只會問,“老師,考什麼呀?怎麼考?”面對這些在應試教育中長大的研究生,我很無語,心裏不免存疑:你確定你是研究生嗎?

  令我最頭疼的學生就是沒有問題意識,與老師交流提不出問題來。對他學過的東西看似他都懂,其實你一問才知道他並沒有理解,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作爲一個研究者,一要有好奇心,對於求知的東西一定要想方設法去了解它,提問和追求就是打開求知領域大門的鑰匙;二是要有質疑的態度,對一切未經檢驗和取得共識的東西都抱有懷疑的態度,對其中的謬誤展開批判,因此拷問是必須的。總之,學問、學問就是指在不斷提問中學習。

  有的同學說我就是問不出來呀,怎麼辦?我認爲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缺少提問的習慣,陷入老師怎麼講我怎麼做,老師講的都是對的慣性思維。還有的人羞於啓齒,怕老師說自己問題提的幼稚,你老不問那豈不是總是幼稚無知?二是不知道怎麼問,這裏面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書讀得不多,知識積累和理論修養不夠;一種則是“學而不思”,滿足於會看會背,其實是不求甚解,更談不上懷疑批判。不管是懶得問還是不會問,都說明沒有進入研究狀態。

  那麼,怎樣才能進入這一狀態呢?首先要有意培養自己勤思考愛發問的思維習慣,討論問題可以不拘形式,可以一對一的師生深入討論,也可以組織集體討論,確定某一主題展開深入討論,也可以就某領域無主題的漫談,還可以組織不同學科的人展開跨學科的對話。可以正式的,如論文的開題會,也可以非正式,茶餘飯後的短暫討論。重要提要把討論出來的成果記錄下來,那麼一兩個有價值的點一兩句有意思的話,也可以迸發出研究的靈感。

  學術的討論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研究前或之中與他人或衆人的交流與對話,一種是形成文字並發表的商榷或批評。前者是最爲常態的,它是研究前的醞釀和準備,可以暢所欲言可以天馬行空,可以來一場頭腦風暴般的思想碰撞。後者因要正式發表則要嚴謹得多。如我和另兩位學者討論後發表的《傳媒經濟不是經濟學的棄兒——與周鴻鐸教授商榷》(支庭榮教授執筆)、《大數據研究經典的研讀與批判——讀維克托·邁爾-舍恩佰格〈大數據時代〉有感》,其實可視爲一種學術對話。

  二、討論是學術研究該有的狀態

  我的不少研究就是在詰問中找到選題,就是在不斷追問的過程中做出來的。例如《〈焦點訪談〉是評論節目嗎?》一文,就是從對《焦點訪談》是評論節目的懷疑中展開分析,進而探討電視評論的節目形態。《在中國,網絡直播到底能走多遠?》一文就是針對網絡直播未來發展這一大問題所進行的回答,對問題的回答就是一個研究,如果你能對問題進行深刻分析並進行有理有據的解答就是一個好的研究。對真問題視而不見,可能你就會失去一個好的研究選題。

  國外的大學有很多課堂討論,大家踊躍發言,你問我答,你爭我辨,獨立思考能力就在這樣的互動教學中提高。這也是國內與國外教育的差距所在。這裏有國內教育資源匱乏的原因,也有教育理念落後的原因。即使在老師之間,研究者之間也很少討論問題,這是我剛到高校工作的感受。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發表的論文很多,但真正有價值的論文卻很少,這也是不少學術期刊編輯們的煩惱。

  學術討論就是跟老師跟同事跟同行跟同學對學術問題展開交流,可以相關領域的人討論也可以跟不相關領域的人討論,後者我們叫做跨學科對話。憑心而論,目前許多高校的學術氛圍並不濃,那麼就要爲自己營造一個學術氛圍。身邊如果缺少這種可以一起討論的人怎麼辦?那你可以到網上找。我就曾通過郵件請教陳力丹教授並與他討論問題,而那時我們還未曾謀面。早已是教授的我也不恥下問,向一些年輕教師請教。我認爲學術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長幼尊卑之分。你可以向前輩請教也可以與晚輩討論。

  我每到一個學校講學,對該校辦學能力和學生水平的考察主要從學生的提問中判斷出來。能提出有思考有價值問題的老師和同學,我都會高看他們。我也因此在學界交了不少朋友,他們有的是大師級,有的只是普通學生。多跟老師同學討論問題,通過討論既可以發現自己不足還可以發現真理與謬誤,進而找到研究的切入點。當然,在與別人討論問題、集思廣益的同時,也要堅持獨立思考也要做足功課,力求進入一個較高水平的學術討論。當然,你不動腦筋只想要現在的答案,恐怕也沒有多少人願意搭理你。

  不少人身邊可能學術資源較爲匱乏,難以營造討論的學術氛圍,怎麼辦?有了互聯網好辦多了,可以通過郵件、公衆號留言、私信等形式來提問和討論。這裏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要會提問,問題不要太大,當然也不能太水,這裏說的太水不是指水平低,而是沒用心,沒有真問題。二是對於一些專業問題,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不過現在有了付費問答服務,專家學者可以在上面解答你的專業問題。比如我在知乎上就開設了問答帳號,你打開以下二維碼就可以提問了。

  相關文章鏈接:

  “譚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一:做研究從看論文開始

  “譚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二:從質疑和追問中找選題

  “譚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三: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