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所以陳寅恪的民族氣節是沒有問題的,他之所以說“投降日本是上策”,明顯帶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而當時有不少中國人和陳寅恪的想法是一樣的,國民黨政府就有許多這樣的人,比如汪精衛、高宗武等人,他們認爲中國全面落後於日本,全面開戰必敗,而且會敗的非常快。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陳寅恪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哲學家。七七事變時,他擔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系教授。面對日寇的野蠻入侵,他在和好友的一次閒聊中說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此次事變,結果必爲屈服。華北與中央皆無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國,屈服爲上策。保全華南,悉心備戰;將來或可逐漸恢復,至少中國尚可偏安苟存。一戰則全局覆沒,而中國永亡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ab62a1a4cf14d8c9651d66d315977bb\" img_width=\"490\" img_height=\"585\" alt=\"七七事變之時,民國大師陳寅恪爲何會說“投降日本是上策”?\"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由此可見陳寅恪確實提到了面對日寇的抵抗是徒勞的,投降屈服方是上策。不過這並不代表陳寅恪沒有民族氣節,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他對於抗戰形勢太過悲觀,對於國家民族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味。\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中國人的“恐日症”始於甲午戰爭之後,此後中國掀起了學習日本的熱潮,許多人赴日留學,陳寅恪也不例外。當中許多人雖然學到了不少本領,但卻也親眼目睹了日本的強盛,回國後面對國家內亂貧困的局面,深感和日本的差距非常之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陳寅恪後來留學歐美,於1925年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直到七七事變爆發。在這段時間內,國民黨政府先丟了東北,之後又同日本陸續簽訂了《塘沽協定》、《何梅協定》,將許多華北的權益拱手相讓。而在1935年,駐防平津的29軍在日本人的唆使下成立了半自治性質的冀察政務委員會,華北實際上成爲半獨立的狀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所以久居北京的陳寅恪纔會說\u003Cstrong\u003E“華北與中央皆無志抵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再加上陳寅恪是個文人學者,對於政治軍事不甚瞭解,所以纔會對抗戰形勢非常悲觀,說出屈服日本是上策這樣的話。\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而當時有不少中國人和陳寅恪的想法是一樣的,國民黨政府就有許多這樣的人,比如汪精衛、高宗武等人,他們認爲中國全面落後於日本,全面開戰必敗,而且會敗的非常快。爲此他們成立“低調俱樂部”,大肆鼓吹“亡國論”和“速敗論”,主張和日本媾和。\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d7141e5f-9000-4350-ab8f-f428bd4510b8\" img_width=\"833\" img_height=\"1200\" alt=\"七七事變之時,民國大師陳寅恪爲何會說“投降日本是上策”?\"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不過陳寅恪只是和友人私下說說而已,他並沒有“身體力行”這種亡國論調,而是選擇繼續抵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他的父親陳三立面對日寇暴行絕食而亡,陳寅恪爲父親治喪完畢後,便帶着家人踏上了隨校南遷的征途,從北京輾轉到了昆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39年,陳寅恪在香港大學任教。1941年香港被日本侵佔後,陳寅恪辭職閒居,並拒絕了日本人高薪聘請他出辦東方文學院的要求。在全面抗戰期間,陳寅恪堅守中華民族氣節,誓死不做漢奸。\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所以陳寅恪的民族氣節是沒有問題的,他之所以說“投降日本是上策”,明顯帶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69121243204865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