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就跟看風景一樣,再美,看多了也會審美疲勞。

  一部好電影,不管是從剪輯、劇本,還是拍攝、演員,都可能有它的獨到之處。

  而小編始終相信,拋開專業視角,能打動人心的就是一部好片。

  小男孩

  Little Boy

  豆瓣評分8.1,好於76%的劇情片。

  IMDb評分7.4

  導演阿加多·蒙特沃德,作品不多,但每出新作,少有空手而歸的時候。

  2002年推出的短片《等火車》,斬獲紐約獨立電影節最佳短片大獎。

  時隔四年,《貝拉》又助他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哈特蘭電影節讚譽而歸。

  包括這部《小男孩》,更讓他脫穎而出,成爲青年導演中的新生力量。

  《小男孩》的獨到之處,在於從一個很小的點,上升到二戰、國家這樣的宏觀層面上。

  將很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現實,串聯在一起。

  看完之後,不得不說,導演腦洞太強悍。

  甚至演員凱文·詹姆斯,也無法掩飾對劇本的喜愛,答應零片酬出演該片。

  你的身高不是從頭頂到地面的距離,而是從頭頂到天空的距離

  這是看過《小男孩》的人們,都會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跟很多父母一樣,小男孩珮珀的身高變化,一年又一年被牆上的道道記錄着。

  只是,跟哥哥倫敦以及其他孩子相比,他真的長得太慢。

  7、8歲的時候,他的身高更是久久停留在39英寸。

  拍照時,極不情願地被攝影師安置在最前排坐着。

  不僅被同齡的小夥伴孤立,更要一遍遍承受着被叫“侏儒”的惡意。

  本該灰暗的童年,爸爸是照亮他生命的唯一一縷陽光。

  用珮珀的話說,“你是我唯一的夥伴”。

  騎在爸爸背上,幸福地喫着冰淇淋甜筒。

  學騎自行車。

  在爸爸懷裏,聽魔術師本伊格爾的故事。

  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這句魔術師的口頭禪,成爲父親從小給他注入的能量。

  時值二戰最激烈的當口兒,父親的參軍,對珮珀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起初,珮珀還能收到父親定期的來信,後來,便是久久沒有迴音。

  生死不明,這種未知的恐懼,讓整個家庭都浮上一層陰霾。

  愛有多深,恨就有多強烈。

  這種特殊的時刻,鎮上一位移民數十年的日裔僑民橋本,成爲恨意的宣泄口。

  幸好,恨意未讓所有人喪失理智,而片中的神父就扮演了這樣一個超越人類恨意的角色。

  他給小男孩佈置了一張清單,完成清單,他的爸爸也許就能回來。

  清單裏,神父特意附加一項任務|——和橋本成爲朋友。

  戰爭,改變了一切。

  不光是某一個國家、民族,對每個人來說都是。

  包括橋本。

  四十二年未曾回過國,家中已沒有什麼親人。

  只剩兩個侄子,也在二戰之後失去了僅有的聯繫。

  這張“To do list”,看似是一個逗小孩子的遊戲。

  恰恰,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小男孩在內,鎮子上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成長。

  和敵人做好朋友。

  爲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所。

  探望病人。

  這世界對小男孩也許從來都是惡意,他卻通過這張清單的遊戲,一點點播撒溫暖。

  而遊戲是否是遊戲,在於身處遊戲中人的心態。

  當人們不再懷着遊戲的心情,遊戲就有了認真的含義。

  就像當初本伊格爾的表演,讓小男孩誤以爲他有隔空移動瓶子的力量。

  所有人都不當回事兒的小男孩,可以每天按時站在海邊,施展自己的意念。

  有意思的是,電影中小男孩移山地震的情節,是真實的。

  原子彈在廣島爆炸之前的三個月,洛杉磯確實發生了一場地震。

  包括當年美國向廣島長崎投下的兩枚原子彈,一枚代號也確實是小男孩。

  這裏真的要佩服下導演的想象力。

  巧合也好,意外也罷,我更願意相信,是小男孩秉持的一股子信念。

  也許小小的芥菜籽,真的沒有撼動大山的力量。

  可足夠的信念,會讓一切皆有可能。

  ——夥伴,你相信你可以做到嗎?

  ——是的,我相信我能做到。

  恰如《野子》所唱:我要握緊手中堅定,卻又飄散的勇氣,我會變成巨人,踏着力氣踩着夢。

  相信本身,就是種勇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