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再度印證了俄蘇-57戰機將裝備R-37M超遠程空空導彈的信息,其射程超300公里,可威脅預警機、加油機等特種飛機平臺。

但此次報道的一個細節卻值得玩味,戰術導彈公司總裁表示導彈是外掛的。而這位總裁在之前的表態則稱導彈能夠內掛在蘇-57的內置彈艙中,這前後的差別就很值得玩味了。今天,北國防務就來說說這事。

△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R-37M超遠程空空導彈出口版RVV-BD

今年初,俄軍展示了蘇-57在敘利亞發射Kh-59MK2型空對地導彈的視頻畫面,這打破了蘇-57沒有內置彈艙的謠傳。從體格上看,R-37M導彈(據其出口型號RVV-BD的數據)與Kh-59MK2大致相當,理論上R-37M應該能夠放進彈艙。那麼,俄如今改口說R-37M外掛是爲何呢?可能性或許有這麼幾種:

其一,就尺寸來說可以內掛,但太勉強,實際上發現很難安全投彈:如果是,那就不排除是整個研發規劃失誤。因爲R-37本來很長,到R-37M硬是縮小了,剛好到可以內掛的尺寸,因此R-37M在規劃時應該就是考慮到五代機內掛,如果搞到最後變成不能內掛,那就可能是規劃過程失誤了;

其二,R-37M的射程畢竟比其外銷型RVV-BD多了100千米,是否有什麼額外的改良導致體型增大而無法內掛?

△RVV-BD尾部細節,其下排尾翼不能摺疊

其三,R-37M要放進蘇-57彈艙的條件是上下排尾翼都可以折收。但R-37M本來的設計是給米格-31家族用的,爲了適應米格-31的半埋式掛架,R-37M與R-33一樣都是隻有上排尾翼可折收,下排則做成不可折收的。目前在航展展出的RVV-BD也都是隻有上排尾翼可折收。在這樣的設計下確實是無法放進蘇-57彈艙的。換言之,如果考慮通用性,那麼除非通通改成上下排尾翼都可折收,否則就只能將就了。

R-37是冷戰末期發展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曾在米格-31上試射打擊超過300千米外的目標。它的其中一個關鍵技術是使用9B-1388半主動-主動複合雷達導引頭,能在無線電中繼導引之後用半主動模式接棒,最後再用主動模式。

△俄軍的超遠程空空導彈起源於米格-31的R-33導彈

R-37M是它的改進版,長度縮短到大約4米,重量減少約100kg。展出的RVV-BD遠程導彈就是R-37M的外銷型,它使用主動雷達導引頭(據說就是9B-1103M-350),射程200km。俄軍自用版則仍稱爲R-37M,射程300千米。

要注意的是,外銷型與自用型的100千米射程差距,可能不單只是用軟件解鎖來達成。RVV-BD在2012年底已接近試驗完成,正在準備投產,而如今R-37M到2018年7月才傳出“即將試驗完成”,如果只是靠軟件解鎖,顯然不必多測試那麼久的。

△蘇-57外掛R-77空空導彈模擬彈

這當中應當有額外的改良工作,而且應該與導引頭有關。RVV-BD的制導模式是“慣導+無線電中繼+末段主動雷達”,也就是與一般中程空對空導彈相同。這種模式下射程大約是導引頭鎖定距離的5倍。

RVV-BD據傳使用9B-1103M-350導引頭,這也是它問世時現成可用的導引頭,其對戰鬥機的鎖定距離約40千米,對應的射程就可以到200千米。如果射程要拉到300千米,導引頭鎖定距離就必須有60千米,或是要加上半主動模式來接棒,而不管是要延長主動模式的距離還是添加半主動模式,當然都需要額外的改良。

△S-400的超遠程空空導彈40N6在尺寸上與48N6系列基本相當

值得注意的是,S-400防空系統射程400千米級的40N6/40N6E遠程導彈的情況也與R-37M類似,它也剛在2018年春接近驗收階段,預定夏季服役。40N6與之前的48N6系列尺寸、重量等參數都幾乎相同,射程卻由250千米激增至400千米,研發進度也一樣相隔很多年。而它們的導引頭,48N6E是半主動雷達導引頭,40N6用的就是半主動-主動雷達導引頭。因此我們不妨猜測,40N6與R-37M有着相似的導引頭技術,纔會都有射程猛增的現象並且同期完成驗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