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日中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授予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

21世紀已經走過了18個年頭,屠呦呦院士實現了我國科學類諾貝爾獎的突破,然而日本科學家卻讓我們汗顏。18年,日本科學家卻又獲得了18個諾貝爾科學獎。2001年當時的日本政府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時至今日,日本已經實現大半。在諾貝爾獎得獎國家裏,美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截止2016年本屆諾貝爾獎,美國人獲得了354枚諾貝爾獎(其中華裔和歐洲裔作出重大貢獻)。而日本絕對是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大國。

日本是怎麼做到一年一個諾貝爾獎的呢?

第一、科技立國的國家戰略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樹立了科技立國的國家戰略。上至日本國王下至平民對科學的尊重已經深入骨髓。就好比日本對衛生的苛求已經成了習慣。19世紀日本的識字率已經高達45%,而那時的中國清朝全民識字率只有不到20%,中國識字率超過50%是1970年以後的事,也就是說日本的教育比中國要領先好幾十年,就是鴉片戰爭時日本的識字率也吊打清朝。科技也是如此,一旦一個民族都有了這個良好的習慣,那麼對整個國家都有一個正能量。科技立國是日本科技發展的精神基礎。

第二、日本政府對科技的資金投入世界第一

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爲2.8%,約4650億美元。日本比美國投入比重還要高!日本對科技的全力資金支持是日本科技長盛不衰的物質基礎。而同時期中國的科技投入佔2.1%的GDP,中國的佔比不僅低於歐美各國,更是低於日本。中國科技的前進還需要加油。

日本是發明大國

雖然我們在互聯網經常看到日本的千奇百怪的發明,然而日本是發明強國的事實卻不容忽視。

日本的工匠精神:專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日本是一個偏執的民族。錘子科技羅永浩就極度崇拜日本,稱之爲工匠精神。偏執,這有其弊端,但也有極大的好處。85歲的村嶋孟老人因用了一輩子的時間專注做一件事:因煮得一碗好米飯,被稱爲“煮飯仙人“。岡野信雄,日本神戶的小工匠,3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舊書修復。樹研工業1998年生產出世界第一的十萬分之一克的齒輪,爲了完成這種齒輪的量產,他們消耗了整整6年時間。種種例子非常之多,就是憑着工匠精神,日本的科技才能這麼厲害。

無論是任天堂、尼康、奔馳,豐田,他們似乎都永遠只專注於某一個領域,始終在他們的行業裏面越做越深,越做越大。日本的動漫產業更是世界頂級的動漫。一個民族足夠強大,根源還在於他的內心,內心走得遠,國家才能走得遠。

而我(美)們(帝)的(良)聯(心)想,筆記本純粹只是組裝,完全沒有以科技爲尊的工匠精神,還屢屢挑戰社會底線,結果可想而知。

瑞典一直以來對中國的各種不友好,並不妨礙諾貝爾科學獎的權威性,希望未來五十年,中國的科學家能夠不斷得到諾貝爾獎的認可,這是國家強盛的標誌之一。刨除民族因素,鄰國日本的工匠精神,我們也應該學習吧。

我是米君,公衆號:chashijun9595,歡迎關注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