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只要3秒,逆天“小黑盒”秒开智能锁!?你家的门还安全吗?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比如,一种不用钥匙就能开门的电子锁,正日渐成为装修家庭的选择。然而最近,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条消息引发了消费者担忧,据说使用一种小黑盒,就能打开市面上近一半的电子锁。那么,这种电子锁到底安不安全呢?

电子锁功能多、价格高

如今,在市区各大家装建材市场,品种繁多的电子锁随处可见,《关注》记者发现,这些锁的价格都不便宜,从2800到4000多不等。

这类电子锁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锁具的传统认识,开锁不用钥匙,只需要密码或者指纹就行,有的还能用手机远程遥控开锁。营业员介绍,开门可以用卡片、钥匙,还有APP,五十米之内,手机就可以远程操控。在手机上下载一个云智能,如果有人到家里做客,家里又没人,可以临时发一组密码给他,远程操控。  

“小黑盒”秒开电子锁

暗访中,营业员向记者表示,由于指纹的唯一性以及密码的随机性,电子锁产品的安全性能是很高的。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电子锁产品,都将其安全性能作为一个重要卖点。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年5月,在浙江永康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门业博览会上,一位女子利用一种小黑盒的电子装置,当场打开了8家品牌商的智能锁,最快的只用了3秒钟,这让消费者大吃一惊。随后,各种用小黑盒开锁的视频在网上被广为转发。

神秘的“小黑盒”

从视频来看,的确很神奇。那么,这“小黑盒”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果真能打开号称安全性能优异的电子门锁吗?为了确保实验的严谨,记者专程赶往位于苏州的一家科技公司,请工程师现场做实验。

苏州“迈瑞微”电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指纹识别传感器芯片等产品的研发及应用,其指纹模块在电子门锁、保险箱等多项产品上广泛应用。公司工程师介绍,“小黑盒”也叫特斯拉线圈,其前端是铜线圈,盒身上有触发开关,开关打开后,“小黑盒”就是一个射频发生器,可以对电子产品产生干扰,甚至隔空点亮灯泡。

那么,这种特斯拉线圈到底能否打开电子门锁呢?工程师找来了市面上销售的四款不同品牌的电子门锁进行实验。工程师反锁了第一把锁,外面是打不开的,工程师用小黑盒试了一下,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把电子门锁被小黑盒顺利打开,用时不到两秒钟。第一把锁被成功打开,然而接下来的实验却并不顺利,另外三把锁,工程师花费了半个小时也没有能够打开。

对讲机也可开锁

工程师表示,除“小黑盒”之外,对讲机发出的射频信号也打开电子门锁,随后他找来一个大功率对讲机进行实验。这回,三把锁中的一把在十秒钟左右被成功打开。公司工程师表示,类似实验他们进行过多次,发现无论是小黑盒还是对讲机,都只能打开部分电子门锁,其中以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为主,有品牌的高档锁基本上是打不开的,一些千把块钱左右的小品牌的锁,则很容易被开启。

看来,网传的消息还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小黑盒能够打开部分品牌的电子门锁。那么问题来了,开锁原理到底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市面上销售的电子门锁就不安全了呢?

产品设计有漏洞

扬州大学光电技术综合训练中心主任杨义军告诉记者,所谓电子锁,就是在普通机械锁的基础上,加装了指纹或者密码的电子模块,而这些电子模块在设计的时候,大多设有死机后自动开启的功能,重启之后自动默认就是开锁状态,以防因电路板死机出现门锁无法打开的情况。杨主任介绍,“小黑盒”或对讲机开锁,就利用了这个设计原理,它使用高强度的脉冲信号,干扰电子元件,造成设备人为死机,从而达到开锁的目的。

产品缺陷有对策

不过杨主任表示,这种产品缺陷并不难解决,只需要设计一个防电磁干扰的电路就可以,刚才实验中未被打开的电子门锁,可能就有这样的防干扰设计。在此前的暗访中,也有销售电子锁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产品不惧怕电子信号的干扰,而且是有检测报告的。

尽管如此,杨主任也提醒市民,从某种程度上讲,开锁方式越多,也意味着风险会相对提升,大家在选购电子门锁的时候,还是要理性对待。杨主任说,比如指纹开锁,之前也有通过复制指纹可以开锁的;比如人脸识别开锁,有人拍一张照片可能也能开锁了。所以现在在这种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任何一项新产品出来,都不会是无懈可击的,有优点也会有缺陷,希望实验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够引起门锁生产商的重视,尽快堵上漏洞。同时,大家在购买门锁的时候,也不要盲目跟风,实用才最重要。

更多内容请收看扬州电视台1套每天21点30分播出的“关注”。

    

谢绝转载,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编辑授权!谢谢!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更多新闻

金秋走基层·探访省运场馆——扬州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恢复开放,网球场举办体验活动

园博园迎来首届宁镇扬花卉节,姹紫嫣红庆国庆!

蜀冈—瘦西湖景区:提内涵强项目,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祖国的生日!

来源:关注

新媒体责任编辑:卞雅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