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

  其核心內容是:同一種羣中的個體存在着變異,在生存空間和食物都有限的情況下,生物都在“爲生存而競爭”。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能夠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而那些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將被淘汰。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積累成爲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物種之間形成差異,甚至出現新的物種。

  然而,從《物種起源》出版的那一天起,圍繞進化論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那麼我們對進化論究竟瞭解多少?我們真的都懂進化論嗎?有專家撰寫了一組文章,對人們在進化論上存在的認識誤區進行了剖析,閱讀這些文章或許會讓我們對進化論有一些更新的認識。

  誤區1 任何器官都源於適應。

  並非每個器官都是適應的結果,也不一定都有存在的必要。比如鴕鳥的祖先是會飛的,在進化過程中,鴕鳥放棄了飛行,但它們還保留着—對沒用的翅膀;又比如在一些蛇類體內發現的腿骨。再看看人類,我們身上也有很多無用器官,比如闌尾。爲什麼這些無用的器官沒有被進化掉呢?這是因爲還沒來得及讓它們徹底退場。

  誤區2 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唯一方式。

  在一個人的胚胎中至少帶有100個,甚至更多個新基因突變。這些新基因突變中的大部會逐漸消失,少量則遺傳下去並擴散開來。因此自然選擇對這些突變並沒有篩選作用。換句話說,並不是生物遺傳學上的每一次細微變化都源於自然選擇,有時可能只是一種碰巧而已。

  誤區3 進化一定提高生存能力。

  “適者生存”在很大程度上被誤讀了。別以爲進化總是增加了那些生存者的幾率。自然選擇能在任何水平進行,同樣可以令個體越來越不適應,甚至滅絕。例如,轉基因魚因其基因有所改變,能產生更多的生長激素,長得更快、更大,但相對於野生種羣來說,它們卻更難適應野生環境。

  誤區4 進化能讓生命更適應環境。

  我們不停地被灌輸這樣的觀點:動物越來越適應它們的環境,其實這與真相相差甚遠。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大熊貓。大熊貓的爪子除了五趾以外還有一個“拇指”,由腕骨特化形成,而它真正的拇指和手掌長在一起了,於是它們只好把一段腕骨進化成拇指的樣子。腕骨顯然不如拇指好用,這樣的“進化”就有些不適應環境了。

  誤區5 進化的創新無所不能。

  進化沒有那麼神通廣大,你看,人類就進化不出翅膀。再複雜的器官也是經過一步步的突變得來的,比如進化出翅膀需要很多先決條件,每一步突變都要比上一代多一些優勢。飛行其實很耗費體能,鳥類祖先當初進化出翅膀也是爲了讓自己生存得更安全、喫得更多,是迫不得已的。對人類來說,前肢變成翅膀沒有什麼實用意義,還是留着那雙勤勞能幹的手比較好。

  誤區6 進化讓生命越來越複雜。

  人們願意相信進化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人比猩猩複雜,猩猩比猴子複雜,猴子比大腸桿菌複雜,等等。不過進化本身或許並不存在目的性或者方向性,甚至在某些時候,自然選擇會讓生物物種趨向簡單化。這其實很好理解,如果不需要它,自然也就很容易失去它。類似海星和海膽都沒有大腦,但它們的祖先卻可能擁有大腦的雛形,是進化把它們的大腦弄沒了。

  誤區7 “適者生存”即自私。

  “適者”不一定是簡單的利己者,也可能是很好的合作者。大自然偏愛合作精神,合作纔是適應自然選擇的生存策略。一些科學家認爲,在多細胞生物中,細胞間的合作非常重要。例如,癌細胞就是這麼一羣“自私”的細胞,它們搶奪機體的營養,只顧自己的壯大,如果不被免疫系統除掉,或者不啓動這些細胞的“自殺程序”,將給機體帶來滅絕性的災難,結果不堪設想。

  誤區8 進化論沒有預見性。

  儘管進化論的預測能力有限,但它還是準確地預測過很多事件的發生。達爾文曾預言地球的年齡非常大,並目將來能發掘出一些處於過渡期的生物化石,這些都在後來的研究發現中得到了驗證。進化論還具有很大的實用性。例如,加入抗蟲基因的農作物會讓蟲子們進化出抗藥性,但如果在轉基因農作物旁邊種少量的普通農作物,就能大大減緩蟲子進化的速度。原因很簡單,因爲這樣一來蟲子們的生存壓力就沒有那麼大了。因而無須加緊進化出抗藥能力。

  誤區9 進化是隨機的。

  變異雖然是隨機發生的,但自然選擇依然傾向於那些有利於適應環境的變異。不過,機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拿魚類來說,它們有多種多樣的形體,但其中最常見的是紡錘形,這種形體可以減少湍流,將水流的摩擦力減少至最低限度。所有擅長快速遊動的魚類,都是紡錘形的。這當然不是誰精密設計出來的,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誤區10 複雜的結構不是進化的結果。

  許多器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再複雜的結構也是逐漸形成的。比如,大腸桿菌的鞭毛的結構非常複雜,由近40種不同的蛋白質分子組成,而在通常情況下,只有兩種蛋白質對鞭毛具有獨特性,別的都有其他功能。還有一些細菌鞭毛形成了導向性,也是對環境適應的結果。

  誤區11 演化了一半的翅膀沒有用處。

  在翅膀進化過程中的任意階段,這個“半成品”的翅膀都是有用的。科學家研究認爲,飛行動物的祖先是小型樹棲哺乳動物,它們在樹間穿行、跳躍,逐漸發展出皮翼,然後是滑翔,最終進化出翅膀,擁有了飛行的能力。在這個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我們當然不能認爲每一步都是無用的。

  誤區12 變異只導致毀滅而不是創造。

  變異確實會損壞遺傳信息,但有時也會產生不少新的性狀,甚至新的物種。就拿人類消化牛奶的能力來說,由於人在斷奶後即停止了奶製品的攝入,大多數人在10歲之前就已經失去了消化牛奶的能力。歐洲和非洲的幾組人在數千年前開始食用家養牛後,各自獲得了基因突變,由此即使長大成人了也能消化牛奶,這樣的突變顯然是非常有益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