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海報設計,想必各位設計師對甲方都有不少抱怨,但是對於要求海報設計要“整齊中包含着錯落”,這其實並不算是什麼過分的要求。無非是各種元素不是完全地沿着某一兩條“看不見的軸線”對齊的設計。下面的圖就是根據網格線仔細劃分的海報:

看過後,想必大家應該已經基本知道了這張海報的基本邏輯了,如果大家覺得眼花,那麼可以以下面的圖做一個對比參考:

所以這種設計到底是什麼邏輯呢,輔助線條的方式又該如何去畫呢?其實所有的都離不開一個排版中的終極技巧:網格系統(Grid System),也稱“柵格設計”。

網格系統的定義網上有,在此就不多贅述了,簡單的說就是排版遵循的一個科學體系,在雜誌和書籍的排版中應用得尤其多。本期,我們從這張海報開始,通過對一位大師作品的致敬來揭開網格系統在海報製作中的重要作用。

Josef Muller-Brockmann,相信大部分人並不瞭解,他是瑞士最有名的平面設計師,或者說他代表了瑞士的設計,能拿下如此國寶級稱號的人一定不會只是簡單做了幾張海報就聞名世界了。對,他就是第一個把網格系統引入平面設計中的人。相信大家如果對網格系統有基本瞭解,就會見過下面這本書,當然,作者就是Josef Muller-Brockmann本人。

下面我帶大家來分析一張Brockmann的平面設計作品,看他是如何將網格系統引入平面設計中的。下圖是Brockmann經典的海報設計,兼具極簡、形式感於一身,當然,網格並不是只有規規矩矩的方形。

其實這張海報並不像你想得那麼複雜,不需要那麼多的創意,只需要畫一套網格系統,這種美觀大方上檔次的作品就能高效地做出來。在這張海報中,放射狀線性網格的角度是11.25°,圓形網格是按照比例進行排布的,黑色帶狀依次是以1、2、4、8、16…呈倍數增長。然後依據視覺的感受進行適當的裁切,這張海報就完成了。

下面這張是他的另一張很出名的海報,這張的網格就不是那麼容易去製作了。

要還原作者的製作方法,首先必須把海報轉過來。

但是,下面這兩張圖卻是可以嚇倒大部分人的,這張海報其實用到了184等分的網格,其中最窄的塊體(其實可以叫線了)比等分出來的圖像還要小一倍,如果依照最窄塊體爲參照單位,那麼其實這張海報應該是參照368 x 368等分的網格系統做出來的。

所以,通過以上的兩個例子,大家應該對網格系統在海報中的運用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了。這裏給大家推薦另一位受Brockmann啓發而創作了同樣系列的設計師,他叫Jessica Svendsen,《100 Days of Josef Muller-Brockmann》裏就是他用了100天向大師致敬而模仿製作的很多海報,下面放一些給大家作爲參照:

其實,我們也可以像Jessica Svendsen一樣,從模仿開始入手。當然,就像很多人所說的:你要在使用網格的時候跳出網格,這纔是最高的境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