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92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來源:中青在線

作者:莫言

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舉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週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討會暨“一帶一路”學院成立大會。會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莫言從文化的角度,談及了“一帶一路”。他認爲,我們要了解新的絲綢之路上發生的新的故事,發現新的文化的雛形。

“多年以前,詩人艾青先生寫過幾句詩:蠶在吐絲時,沒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莫言幽默地道出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絲綢之路的出現,當然是因爲有了蠶絲,有了絲綢,有了絲綢製作的華麗的衣服。”他指出,絲綢之路是時間的產物,是人類實踐的產物,也是歷史的產物。

1979年,在改革開放之初,北京的舞臺上出現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舞劇——由甘肅省歌舞劇院排演的《絲路花雨》。這部好評如潮的舞劇曾一票難求,後來在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方觀衆通過這部舞劇,瞭解了絲綢之路,瞭解了中國藝術,也加深了對中國的理解。

莫言在演講中介紹了這部舞劇所塑造的美好藝術形象,“譬如‘反彈琵琶伎樂天’,造型取自於敦煌壁畫,體現了當時藝術創造者豐富的想象力和非常高妙飄逸的審美觀。這樣的藝術形象經過舞劇宣揚之後,深深地烙印在中國觀衆的腦海裏。隨着它在國際舞臺上不斷的演出,也深入到了歐洲、美洲、非洲很多國家觀衆的腦海裏面,成爲關於中國、關於絲綢之路的一個標誌性記憶。”莫言認爲,這樣一部作品所產生的作用超出了文化,也超出了藝術。

2015年,莫言在福建泉州參加亞洲藝術節時觀看了福建省歌舞劇院排演的《絲海夢尋》。劇中表現了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和當時中國海港城市繁榮、繁華的生活景象,體現了那個時代航海者的英雄精神以及對大海的敬畏和親近。

這兩部舞劇讓莫言感觸頗深。他認爲,凡是人類歷史上所創造出來的、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輝煌過的東西,文學和藝術都不會忘記,無論多久都會重新用藝術的形式再現歷史。凡是精心創作出來的優秀作品,必定給現代的人以很多的啓迪,除了讓我們通過藝術欣賞來回顧歷史之外,也會讓我們通過藝術欣賞和借鑑歷史,然後更好地面對現實、創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

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的文化,留下了諸如敦煌莫高窟這樣的偉大文化遺產,也爲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莫言看來,絲綢之路,是政治合作之路,也是經濟貿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藝術融匯之路。“在新的絲綢之路上已經發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爲一個藝術創作者不僅僅應該回憶歷史,更應該把眼光放到現在,甚至要看到未來。所以我們要了解新的絲綢之路上發生的新的故事,發現新的文化的雛形。”

縱觀以往關於絲綢之路的藝術作品我們看到的是沙漠、駱駝、大帆船、滔天巨浪、敦煌壁畫、泉州寺廟等等,莫言覺得,未來關於“一帶一路”的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很可能是高鐵、飛機、巨大的貨輪,以及更加豐富多彩的現代化的生活,因爲,“時代發展了,生活變化了,有關藝術表現的內容也必將隨之發生變化”。

來源/中青在線

責編/王瀝慷 審校/王瀝慷 監製/李雨思

投稿/糾錯:[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們:[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