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个城市,该城市有良好的公共生活传统和艺术及人文的精神氛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的幼教工作者兴办并发展了学前教育。数十年的艰苦创业,意大利在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育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和幼儿园组织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原则。人们称这个综合体为“瑞吉欧教育取向”。

瑞吉欧数十年的教育实践是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丰富而卓有成效的实践。其主要特点是在新的儿童教育观念引导下,形成颇具特色的深入探索的主题活动(也称项目活动)。

瑞吉欧的幼教机构创立了0——6岁儿童全面教育方案。这个教育方案是以拥有巨大潜力和权利的儿童为基础,主张幼儿的成长必须依靠所有语言的发展(包括:表达的语言、沟通的语言、符号语言、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关系语言)。这种多重沟通的模式是瑞吉欧教育的养料,从一开始它就是在与其它学派的沟通、对比、交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瑞吉欧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断地完善,不断地追求新的意义更深远的先进方案,而不是昙花一现。由于不断追求、不断完善,使得瑞吉欧幼教机构具有更新教育理论、深入化的实验和研究、重视师资培训、重视教育环境、设立画室、家庭社会参与幼儿园管理,幼儿园和地方共同合作的特点。

瑞吉欧教育体系将皮亚杰理论作为该教育系统的主要理论基础,认定在幼儿教育中应为儿童创设丰富的环境,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与环境进行充分的交互作用。在瑞吉欧幼儿园更注重的是环境创设重视有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设环境时,应该考虑到人、空间、时间和材料四个要素:

人:环境中出现了哪些人?是谁?成人有哪些?他们所处的家庭、文化、信仰、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怎样利用现有这些资源来设计活动、支持孩子的学习,发展孩子的良好品质。(因为这些问题与孩子的内省力、自我意识、自我家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两方面,孩子们会在室内、室外做些什么?孩子们是否有机会从事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如修理玩具、挂一幅画等)?孩子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是否有机会体现、运用出来?孩子能从室内、室外的环境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

时间:为什么这样分配?幼儿是否有充分的、宽松的、不被打扰的自由活动时间来玩、想象和创造?孩子是否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是否有成人介入交谈、引导、建议的时间?

材料:是否问过孩子他们想要干什么?室内、室外一有材料对幼儿有哪些影响?幼儿对哪些材料、图书、图片最感兴趣?哪些材料受到孩子的喜欢?不同性别、背景、文化的幼儿在选择材料上的差异有哪些?教师创设的材料与幼儿的实践会产生什么冲突和矛盾,幼儿是怎样做的?

瑞吉欧的孩子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尤其是用大量图画、符号记录各自的想法。幼儿园长廊(或称中庭广场)的墙壁上记录这孩子们对动物的探究过程,每个班级门口的记录袋中装着每个孩子的系列成长记录,这些记录与孩子们的对话、活动照片等一起由教师编入每个孩子的个人成长档案中。瑞吉欧的教师重视让孩子在一种体验、合作、探究、交往的空间发展。是在主动探索中积极成长的,更多的是在轻松玩耍中自然成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中两家幼儿园依傍一片森林,森林的一角成为孩子的乐园。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观察虫子,了解四季变化,看树叶的萌芽成长、凋零等。森林边上有一间小木屋,幼儿园在它后面用木头栏出了一个小小的生物自然循环圈。教师们把易腐的生物堆在这儿,让他们发酵腐烂,培养小虫子,让那些软软的蠕动的虫子吸收森林里的垃圾。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小实验室,孩子们从小了解大自然生命循环的过程。我想,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小孩子也许就不会因胆小、害羞、娇气,面对自然界里的小小虫子也不会因害怕而尖叫。宽敞、整洁、优雅、安静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共享的长廊将每个班联系起来,成为孩子集体或个人交往的空间,其中有身体运动空间、剧场空间、建筑空间、探索空间、个人独处小屋等。长廊的墙壁上张贴或陈列着孩子们的作品、个人成长档案等。每个班活动室内有几个相互分割的空间、如铺有地毯的建构区,桌椅齐全的绘画区,沙发围城的阅读区等等,这些区域宽敞、温馨,孩子们可以在里面安静、融洽和快乐地活动。他们特别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空间的分割也体现了教育意图,有个人安静独处的地方,有动手合作的地方,还有供人思考的地方。幼儿园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所与学习的容器,环境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内涵,一切方案活动都以环境创设为基础。把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整个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位置上。还有一所幼儿园,小山丘上竖着一个水龙头,孩子们可打开水龙头让水流尽石槽,以观察水流顺着山坡沟渠往下流淌的过程。整个户外场地没有什么昂贵的大型器械,只有普通的滑梯、转椅等。通向户外场地的走道边的鞋架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小雨鞋,孩子们穿上雨鞋到户外活动不用担心弄脏鞋子。不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有一位教师等候在户外场地,随时恭候每一个突然而至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瑞吉欧幼儿园的环境共享程度很高,活动室、室内活动区、体育室、音乐室、户外乃至洗手间虽相对固定,但各班都可以共享。一所幼儿园应该、也必然有一种永恒的教育理念贯穿在自身的发展脉络中,那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乃至一所幼儿园所拥有的文化特制。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顾及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同时,该系统也批评了皮亚杰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即过分消极地看待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将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人为地割裂开来,过分地强调发展的阶段性等等。瑞吉欧教育系统接受了维果茨基的一些合理的想法,将其“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理念运用于该教育系统,并特别强调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各种语言的发展)对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本质在于,幼儿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强调儿童自主的活动,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学去促进儿童的发展,即要处理好幼儿自发生成的学习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之间的关系。儿童是发展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生活的点点滴滴,环境中的丰富多样,都会成为儿童追求和探索的目标。儿童从各种角度观察,用不同图像表明,用各种方式说明;儿童用自己所观察的事实,加入自己的想像,建构了新的理解;儿童自由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内心对事物的感受;儿童用一百种或者更多的语言来表达、表现,这是儿童的天性。孩子有想法就让他说:互相说。还要让孩子养成每天早上来到幼儿园就面向全体小朋友说说昨天在家的事的习惯,培养孩子在众人面前敢说话的能力,要坚持经常。

(一)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

20世纪被誉为“儿童的世纪”,不仅“发现”了儿童而且极力维护儿童的权利。作为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核心,他们的儿童观真正追随着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幼儿的心灵才能发现儿童、培养和教育儿童,才能引发幼儿潜能的发挥,教育才真正有效。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瑞吉欧的教育成就应该归功于这种“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瑞吉欧采用弹性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不让孩子生活在成人的包围之中。有个例子:在肯德鸡店吃午餐,等待中看见一位年轻的白人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进来了,她推着婴儿车,车里的孩子睡得正甜,身后还跟着一个约3岁的小女孩,小女孩进店后,马上走到店堂的大型玩具处玩了起来,让人感到纳闷的是年轻的母亲要了快餐低头吃了起来,根本没去理睬在大型玩具处玩的小女孩,连续观察着这母子三人,婴儿车里的孩子醒了,长得非常可爱,大大的眼睛,雪白的脸蛋,两只胖胖的小手不断地摆弄着,那位年轻的母亲注意到有人在观察他们,没有把饭吃完招呼服务生为她打包,带上两个孩子很快走出了快餐店。在当地人看来,外人常时间盯着孩子看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他们时刻注意尊重孩子,确保孩子人身不受侵犯,实际上,孩子确实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想法,他们并不是以大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孩子不需要时,成人不能硬塞,而应该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国内,如果到了吃饭时间,父母只管自己用餐,不喊还想玩的孩子绝对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的父母为了体现对孩子的“关怀”,到吃时怕孩子饿,到时不学怕孩子笨,时时处处体现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结果是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总爱将成人的感受和意愿强加给孩子,殊不知这些违背孩子意愿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还有一个例子:一群年龄各异的人正在湖中游泳,其中一对年轻夫妇教自己孩子学游泳,跟着这对年轻夫妇学游泳的幼儿约两岁,母亲和父亲距离约1.5米相对站立,失去依托的孩子在水中拼命从母亲这边有游向父亲那边,孩子在水里舞动着双手,一会游起来,一会沉下去,看着孩子不断呛水,父亲没有去拉孩子,只是大声鼓励孩子:快游过来!你真棒!母亲也没有拉孩子,只是尾随其后,眼看孩子就要接近父亲了,父亲又往后退了半步,继续鼓励孩子,让小男孩勇敢地游过来,孩子靠自己不断划动接触到他的父亲,做父亲的一把抱起了孩子,欢呼着将孩子抛向空中,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们一家三口的喜悦,随后,那位父亲又示范起自由泳的动作,并拉着孩子的手比划着,接着又将孩子抛入水中,孩子舞动着稚嫩的双手一沉一浮地划向母亲,夫妇俩又一同将孩子带到岸边,父亲开始示范着扑向水中的动作,让孩子跟着学,一段时间后,孩子有点不想游了,父亲也就作罢。瑞吉欧的幼儿教育观念与方法却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同样是教孩子学游泳,我们这里很少会有家长教两岁左右的小孩学游泳,如果去游泳的话,也得先给孩子全副武装,套上救生圈,为了保护孩子不敢放手,生怕孩子出一丁点的差错,如果一失手让孩子呛到水了,那肯定会赶快上岸,不是怕孩子生病了,就是怕孩子受到伤害,家长外加的一层又一层的保护膜,使我们的孩子体会不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会不到经过努力而得到的成就感,孩子觉得特别累,家长教得特别难,如果孩子一时没学会,当家长的往往是又吹胡子又瞪眼,把孩子训斥一顿,使得孩子不敢学习,害怕学习,瑞吉欧家长大胆放手地教孩子学游泳确实了不起,这样的教育学令人耳目一新,从这一事例当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一定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摸索、尝试,从而让孩子勇敢面对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还有一个附设在小学内的幼儿班,还没走进班级,远远地就看到了玻璃门与玻璃窗上形态生动、色彩鲜艳的图画,一踏进活动室就发现大大小小的幼儿作品从墙角一直延伸到天花板,整个教室布置得琳琅满目,孩子的作品看上去很稚嫩,但充满奇特的想象:一个小水塘冒着象火一样的颜色,一大块黑色中深藏着暖色块,像漩涡一样的圈中出现了许多线条等等,活动室内的幼儿十分自由,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倾靠在桌旁,有的站立着,他们双手不停地做着自己的事,有玩纸盒的,有玩配对的,有玩结构游戏的,有玩色彩的,有画画的,教师只是蹲在一旁观看、微笑,偶尔跟幼儿说几句,并不时竖起大拇指,嘴里不停地发出惊叹声,整个环境洋溢着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回想我们的幼儿园图画教学,教师评价幼儿的标准往往是基本功是否好,画面是否漂亮,那些看不懂的话,教师一般都会丢在一旁,我看过一个活动:命题撕纸贴画:七彩的太阳。出现了两幅特殊的作品:一个是贴了一个黑太阳,老师小声干预:哎呀,怎么是黑太阳?脏兮兮的,今天贴的是七彩太阳啊,给你一张纸重贴吧。孩子点头从新开始;第二种是画的上半部贴有三个红太阳,画的下半部是添画的波浪,有人在水里游泳。最后讲作品时,老师没有理会这两幅作品。我问了这两个孩子的想法:一个说我贴的是晚上的太阳,天黑了太阳当然要黑了;另一个说我贴的是夏天,因为天上有三个太阳所以热呀,小朋友只好到水里去了。老师听了觉得很惭愧:没想到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要是先问问他们就好了。孩子的创作冲动感、奇特的想象力、智慧的火花就在我们成人不经意的打击中一次次被扑灭了,瑞吉欧教师这种尊重孩子,张扬个性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创造,我们要转变角色,蹲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一切,用孩子心里来打量孩子。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兴高采烈地带孩子去看灯,回到家里妈妈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孩子不加思索地说:大腿。妈妈蹲下身去和孩子一样的高度去看,真的除了大腿什么也看不见。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支持者,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惊异的赞美声来捕捉孩子创造的火花,挖掘孩子无穷的潜能。

(二)一百种语言

儿童的认知、学习和表达就语言而言,主张儿童的成长依靠所有的语言发展,他们把文字、动作、图像、绘画、建筑构造、雕像、皮影戏、戏剧、音乐……都作为儿童语言,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标记、文字)、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鼓励孩子通过表达性(动作、表情、言语、体态等)、沟通性及、认知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认为儿童的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特别重要,是儿童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活动。正如美国幼教专家凯茨所说,“鼓励幼儿的图像语言以及其他媒介去记录和呈现记忆、想法、预测、假设、观察、感觉……”。瑞吉欧经验显示:“学龄前幼儿能够广泛动用各种不同的图像和媒介来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彼此的认知。

(三)强调“互动关系”和合作参与

“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贯彻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项原则。“互动合作”包括教师和学习者的相互沟通,关怀和控制的不断循环,以及教育活动相互引导的过程。“互动关系”和“合作参与”为基础的教育提出: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存在于发展和学习之间;存在于环境和儿童之间;发生在不同的符号语言之间;发生在思想和行为之间;发生在个人与人际之间(这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在瑞吉欧,每个孩子都被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既有自主权,又要有合作精神。孩子既要具有独立动手的能力,又要有与其他孩子合作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合作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行为,它需要协商、妥协、接受、共享,要求学习团队内儿童之间的相互理解、认同、支持,特别是在学习团队内部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应对心理压力和挑战。在每个活动区域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交流、讨论、制作,合作完成他们共同的作品。瑞吉欧的儿童就是这样从小在合作的团队、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成长,从不会合作逐步发展到学会合作。混龄班设置体系为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交往提供了空间,使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交往呈现多向性。一是小年龄儿童模仿大年龄儿童的行为,向大年龄儿童学习,得到大年龄儿童的帮助,尤其是那些1岁以下的婴幼儿,坐在婴儿车里,吸着奶嘴,眼睛盯着做游戏的大年龄儿童,他们正在认真地学习呢;二是大年龄儿童感受帮助小年龄儿童时的快乐,产生关心他人的热情和责任感,并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三是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既要和小年龄儿童交往,又要和大年龄儿童合作。此外,混龄班儿童的交往关系呈动态化,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由最初的被关心到关心别人的过程,经历一个通过努力学习由弱小者发展成为强大者的过程。这种交往过程很难和某个具体学习计划联系起来,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渗透在幼儿园的点滴生活中。可见,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强调通过主题探索形成合作性的学习团队。孩子只有在幼儿园才有这样的机会,每个环节都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四)“我就是我们”

“我就是我们,代表一个通过人与人之间互惠交流达到超越个人成就的可能性”。以另一个方式来理解,幼儿与成人共存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之中,并通过每日的文化参与发展自我。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处于整个社会背景之下,使个人与社会过程两者各自的作用以及两者的本质有更深切的理解;同时,这一理念还“代表”在共同分享中,每个人均可提出最好的想法,提升和加强团队间意见交流,并刺激新奇或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这些是无法靠个人力量独自完成的一种理念。这种独特的看法虽然不是出于某些理论的指引,却是瑞吉欧教育取向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儿童的观察、了解及经验的总结,是与幼儿发展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事实,是一种新的理念。

(五)开放的、新型态的学习环境

首先,开放的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教师。幼儿园的建筑结构,空间的配置,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备置许多吸引幼儿探索的物品和设备,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摆放,以传达沟通的意图,激发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瑞吉欧的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美丽而宽敞,充满艺术气息。建筑物中心有一个广场,每个活动室的门都面向广场,以增强各班幼儿间的互动机会。每个活动室门口写上儿童的权利,挂上教师的照片,家长牌上介绍项目活动的主题,供孩子们躺在其间,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其次,经过细致规划和设计的空间及幼儿园周围的空间都加以利用,认为环境是产生互动的容器,具有教育性价值。教师及工作坊的环境不时随项目活动的发展而变化,不断地充实和调整。在空间的设置中,也关注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小组活动及团体活动的空间、作品展示的空间乃至个人私密的空间。可充分利用活动区这个空间。

再次,记录的空间则充分利用墙面,把墙面作为记录儿童作品的场所,让墙面说话。小组每做一个主题都有师生共做的展示板,以充分利用视觉艺术的价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