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不负责的影评人,我想了很久才动笔。

其实对于我这一代人而言,并不是张艺谋导演最火热的时代,加之前几年的《长城》过于空洞的剧情,我不得不问:我是慕名去的?显然不是。

身影飘摇,真假何寻?《影》速评

有幸我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信仰的人,去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因为太久没有见到水墨画以这样的影响力出现在民众视野里了。

故事梗概我本不愿讲,但为了保证大家聊得来,我就赘述一番:

身影飘摇,真假何寻?《影》速评

(记得看图)

是一个卑微的替身像玩偶般被权贵操控,遵守游戏规则后来命大没死,人性的丑陋面觉醒后成为权力拥有者的故事。

《影》里面有隐忍偷生的境州,也有权谋者子瑜,深谙政治的君王,为情所困的女人,骄傲癫狂的杨苍,忠贞刚烈的小公主,死于心软的杨平。

然而你以为这么多人里,为什么没有一个正常人?

连下了七日的大雨,这些不生活在光明之下的人,只有挫骨扬灰的命运。

身影飘摇,真假何寻?《影》速评

你看多有趣,境洲辜负了夫人的真心,夫人辜负了子瑜的爱意,子瑜和沛王又背弃了鱼水,因为这样的层层掣肘,没有人生在自由的牢笼。

所有人,只是遵守了你死我活的权利规则,根本就没有最终的赢家。

故事起手就不轻松,整篇在黑白的色调中压抑着对美的渴望,迟迟难出,处处渲染,接二连三狭小的场景,却让你感受到历史感的滚滚潮汐。压迫的爱情,隐忍、争夺,人性在夹缝中试图生存。

身影飘摇,真假何寻?《影》速评

近乎无声的场景中,回忆起来却无不充满琴弦、雨声、心跳、痛苦嘶鸣、刀剑铮铮没有一样是如粗糙滥造的放肆:“山水墨画之作、扶拍古琴之音”却演变成了一场阴谋。

身影飘摇,真假何寻?《影》速评

就切入角度来说,影片完全丢弃了那么多歌颂和虚伪,就活生生的扒开主要矛盾,但又极为克制的绝不血淋林的展现。美到窒息的水墨丹青里藏着千般哀怨,万般缱绻,困兽之斗,志在不得。

片中有无数次出现了太极图,占卜、训练,对决。

有不少人讲,这是导演黔驴技穷,是用情怀堆砌,就像用华丽的词藻丢出来的文章一样。

显然这是没有领会电影要旨的说法。

太极者,是谓阴阳,是谓调和。

阴阳全备,才能成圆,若是失去了任何一门,都不能算作完整的人性。

从这个角度讲,反倒是小公主和杨平的灵魂,显的高级一点。

但是,我又要讲但是了,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身影飘摇,真假何寻?《影》速评

身影飘摇,真假何寻?《影》速评

我原以为讲武侠,是要论高下,是要看奇招,所以一度以为所有的高潮和伏笔都将在影子和杨苍的对决中展现,后来证明都是虚妄,武侠最应该看的,反是人性。

一个人在滴着鲜血的刀剑面前,在生死抉择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自己,这多么可怕。

故事梗概讲完了,我要讲一点感受了。

我是在龙城的某花谷里看的这部电影,出场的时候,我一个年轻人,却是十分难过的。

身影飘摇,真假何寻?《影》速评

是因为这场美如江南的悲剧。

悲从何处来?

可能是无休止的轮回吧。

杀了真身的真身,就会成了下一任影子的真身。

那还有没有真假

那到底谁是真谁是假?

或者说真假是不是真的重要?

相对正确将绝对的正确推翻,是不是就会是下一任的受刑者?

那一枚硬币还有没有正反?

我想起黄渤处女作《一出好戏》的对白:

“你就比如这火把,你们看见它照亮了这里,你们就以为它是真的。”

我是真的真的很想知道,那些没有被照亮的地方,那些为人所看不见的地方,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们是不是真的生活在无知和莽撞建立起的牢笼中?

如果我们现在无比向往自由,那就说明,这个命题是成立的。

是不是牢笼永远和所谓自由捆扎在一起,就如阴阳两极,永远对立,永远共存?

身影飘摇,真假何寻?《影》速评

举个例子?

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被活活烧死,他的“罪名”就是违背圣经的教义,论证地球呈球状,在另一个半球上也有人类存在。

如今我们可以明白这件事了,但当时不是。

从“神权至上”到当时”到“人权至上”到如今”,我们要注意到:

世人的是非观已经覆灭过了。

生命的脆弱在世界自以为是的“正义”面前尤为可悲。但如果我们将眼睛看向那些火刑场周围的神父和圣教徒们,我们看到的是燃着打杀异教徒火光的狂热,是要求所有人的是非观丝毫不差去拜信上帝的无比“热情”。

是非观的绝对统一,非常可怕。

原因是这样的简单:我们所知晓的事物和道理远少于我们尚未知晓的;

我们所经历的时代和知识远少于我们尚未经历的。

我们于是没有办法彻底评价一件事物的善恶、好坏、优劣……

因为时代在改变,思潮在变。

就如同和平鼎盛时期的犯上作乱和水深火热年代的揭竿而起其实都是阶级冲撞一样。

时代让活在时代中的大多数人感同身受的龇牙咧嘴又剑拔弩张。

小部分人则成为了先行者或者也可以姑且叫牺牲者。

身影飘摇,真假何寻?《影》速评

我不是一个一定要弄明白事情的年轻人,但是我以为成年人,也要有是非观,如果说我们是存在于这样一个藩篱间,那我们的是非观,是不是可以等我们走的再远一点,再去理解、再去评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