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2pexpAFBG7ZM\"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走進煙臺山:探尋煙臺城市氣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煙臺山上的“忠烈祠”建造的初衷同樣是爲鼓舞抗日時期煙臺人民的愛國主義士氣。\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2pexYBVZP6wk\"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走進煙臺山:探尋煙臺城市氣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如將一座城比喻成一本書,地標建築便是這書的封面。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2pex9EUwZ2fM\"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走進煙臺山:探尋煙臺城市氣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7月23日訊\u003C\u002Fstrong\u003E(記者 楊廣科) 煙臺山之與煙臺可謂舉足輕重,是煙臺這座城市歷史重要發祥地和象徵。7月23日,“媒眼看煙臺 聚焦文旅融合新發展”全媒體採訪活動走進煙臺山景區,通過參觀煙臺開埠陳列館、煙臺山燈塔、抗日烈士紀念碑、忠烈祠、丹麥領事館等景點近距離感覺煙臺這座城近代歷史文化的厚重與魅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煙臺山作爲煙臺城市的標誌性景區,位於市區北端,三面環海,樹木蔥籠,風光秀麗,最高海拔42.5米,總面積約45公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海洋公園,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861年,煙臺開埠後,相繼16個國家圍繞在煙臺山及其周圍建立領事館,目前煙臺山上有英國、法國、美國、德國、丹麥、日本等六個國家的領事館舊址,及其辦公附屬建築30餘棟,因此也成爲亞洲唯一一個保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近代外國領事館羣。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國保單位。同時,在山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忠烈祠、烽火臺、龍王廟等民俗建築,並欣賞到海邊獨特的自然風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進煙臺山景區,映入眼簾的是著名書法家,原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武中奇老先生96歲高齡時題寫的“煙臺山”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拾階而上,首站來到煙臺開埠陳列館。該館原爲美國領事館官邸舊址。煙臺地膠東半島東北端,是扼守京津的門戶,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天然良港。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的《天津條約》闢登州(今蓬萊)爲通商口岸,1861年英國駐華公使派員到山東考察,認爲煙臺的通商條件要優於登州,遂將通商口岸改爲煙臺。因此煙臺也成爲了山東省最早開埠的通商口岸。煙臺開埠陳列館內展覽內容主要圍繞煙臺開埠這一特定的歷史時間,真實地記錄了從鴉片戰爭到1945年80餘年中煙臺的社會歷史變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2pexYBVZP6wk\"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走進煙臺山:探尋煙臺城市氣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如將一座城比喻成一本書,地標建築便是這書的封面。煙臺山上的燈塔作爲煙臺代表性地標建築,被譽爲“煙臺市標”和“黃海夜明珠”。該燈塔建於1988年,由清華大學主持設計,塔高49.5米,共有12層,外形似倒扣的海螺,內設電梯可直通11層瞭望臺、昂立臺上通過45倍望遠鏡可鳥瞰煙臺海區和市區,若遇清天可直望廟島和養馬島,真是腳踏碧波,頭頂白雲,港城仙景,歷歷在目,如同騰空駕雲,身飛蓬萊仙閣。最上層的玻璃窗內設有一個360度的電動照明燈,每九秒轉動一次,最遠可直射30海里。成爲一座集導航和旅遊於一體的多功能大型導航燈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5年8月24日煙臺從日本人手中正式迴歸中國人之手,在這次戰爭中,共殲滅日僞軍1500人,同時犧牲了89名烈士,爲了紀念這89名烈士。在1946年10月在煙臺山上修建了這座“抗日烈士紀念碑”,紀念碑身高8米,呈五菱柱型,碑身採用上等的花崗岩砌築。紀念碑的正面刻有“民族英雄垂名千古”8個隸書大字,後面刻有89名烈士的英名,上方五角星,標誌着革命先烈的精神永垂不朽,其餘三面刻有社會各界的婉辭。目前,“抗日烈士紀念碑”已成爲煙臺代表性的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2pexpAFBG7ZM\"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走進煙臺山:探尋煙臺城市氣質\"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煙臺山上的“忠烈祠”建造的初衷同樣是爲鼓舞抗日時期煙臺人民的愛國主義士氣。忠烈祠,修建在1936年,是由由東西兩廂和正殿所構成的封閉式院落,裏面主要供奉的是三國名將關羽,和宋朝名將岳飛,一忠一烈構成了忠烈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採訪活動的煙臺山之行的最後一站來到丹麥領事館。該建築爲煙臺山上保存最完整的老建築,建於1890年,採用煙臺當地的咖啡色花崗岩石砌築而成,具有鮮明的北歐式風格。靠海一面窗戶裏外共有三層,擋風禦寒。而中空的牆壁非常厚實。每當壁爐生火時,熱氣會隨着中間的管道向四處擴散,起到了冬天保暖夏天防潮的作用。丹麥領事館內陳設的丹麥老傢俱,距今100多年,爲2003年丹麥大使館所捐贈。院內的小美人魚銅像是丹麥的標誌和象徵,取材於安徒生童話中海的女兒小美人魚,爲2005年時,按照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港口的雕塑原件複製而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是文化與旅遊融合的開局之年,“媒眼看煙臺 聚焦文旅融合新發展”全媒體採訪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煙臺系列重要講話及指示精神,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文化和旅遊系統落地生根,展示“仙境海岸 鮮美煙臺”的魅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實力,奮力開創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新局面,打造“文旅煙臺”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更好地宣傳推介煙臺,加強煙臺文旅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煙臺的知名度和美譽度。\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81607565416909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