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行家說,包漿是錢幣辨僞的第二層皮,是真假判定的重要依據。

古錢幣如此,銀元亦是如此。

今天來說說包漿辨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現在假錢作僞不同於早起的粗製濫造。

從銀元領域來說,九十年代以來的合金假銀元現在屬於一眼假,而當下的真銀假幣做的是越來越好,無論壓力還是邊齒,用早期鑑定的標準來看,高端仿品基本都能做到以假亂真。

下面放一個算不上頂級高仿的宣三,無論是壓力還是邊齒都是可以的,剛入門的新人基本都會打眼。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邊齒問題老生常談,也是造假者重點攻克的領域。

所以今天我來談談歲月的痕跡——包漿。

先來看看幾種常見的包漿。

一、傳世包漿

顧名思義,傳世銀元所產生的包漿,這類包漿也是千差萬別。

例如手遞手流通的銀元或者常有把玩的銀元,大多包漿不均勻,邊存在磕碰,高點磨損較大。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還有一種傳世銀元,儲存環境類似於櫃子、盒子裏,環境恆定,長期未流通把玩,所以形成的包漿較爲均勻且磨損較小。

同樣,由於存放環境不一樣,表現出來的包漿也是不同,有的泛金黃,有的泛粉光,有的發黑褐色。

這類所謂“老味道”、“彩光”銀元這兩年較爲受歡迎。

發幾個自己玩的,作對比看看。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多說一句,隨着時間的流逝,硫化銀的生成,銀元最後都會發黑。

這一般需要上百年的時間。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二、生坑銀元:

這類銀元經過近百年的埋藏,由於保存環境的不一樣,包漿表現也是不同。

例如,被長期埋藏於南方所表現出的包漿較硬,由於這些年基建工程較多,這類窖藏銀元也時有發現。

又例如,保存在西北、東北一帶的生坑多是薄鏽。由於這類銀元流通較少,底板大多磨損較小,只要鏽蝕不是很大,處理得當的話,品相都不錯。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三、原光銀元

“原光”屬於機制幣專用語。

這種“原光”作爲包漿的一種,並不指光亮如新、閃閃發光,而是一種薄薄的不遮蓋銀元本身光度的緻密氧化層。

原光老銀元早期可分爲帶原光、原光、純原光三種等級,而由於現在原光幣的稀缺,但凡只要能轉光的都叫原光了。

細分一下標準:

帶原光級是指銀元表面留有部分原光,光度一般;

原光級是指銀元表面的原光比較全面,光度感較強;

純原光級是指銀元表面的原光幾乎未損,底版完好,光感強烈。也有人叫“車輪光”,意思是燈下看的時候轉光效果類似於車輪。

現在真正的老原光銀元越來越少,大多是薄鏽生坑清理之後產生的。但是這種清理屬於物理清理範疇,和化學(如洗銀水)不是一碼事。

所有用洗銀水清洗之後的銀元,都不能稱之爲原光幣,因爲這種藥水會侵蝕銀元表面,對銀元的光彩度產生致命的破壞。

還有一種帶光的銀元,業內稱之爲“黃油光”。由於近代機制銀幣鑄造時都是用黃油脫模,如果這種銀幣沒進入流通領域的話,銀幣的表面在黃油的作用下會氧化形成褐色或微藍色的一層光澤。這種銀元現在很受歡迎。

發幾個自藏對比一下。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補充一點,上世紀末,由於很多人收藏誤區,認爲包漿給人一種不乾淨的感覺,會影響老銀元的品相。

因此一些人想方設法去除包漿,甚至鋼絲球等硬物擦拭。

而這些被洗去包漿的銀元,由於幾十年過去了,也慢慢生成了新的包漿,我們稱這類銀元叫“老洗”。

好的包漿會讓錢幣價格倍增,所以對於新人,我不建議清洗包漿。

發倆自藏,原味九年和“老洗”九年,哪種觀感更好?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所以,瞭解銀元包漿的形成,就對辨真僞有了莫大幫助。

發幾個假貨,邊齒我就不上圖了,做的都不錯,但是包漿都是一眼假。

一個仿的是環彩假包漿,一個仿的是生坑假包漿。

文字模糊暫且不談。這種淺薄的包漿對於銀元愛好者來說,都是一眼假的。

這種包漿上手基本一會就掉。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從包漿的形成辨銀元真僞

總結一下,銀幣包漿的形成是個緩慢的過程,是慢慢深入的過程,這點和古錢幣一樣。

所以真銀元的包漿有層次感,過渡自然。不誇張、不做作、不扎眼。

這點鑑別標準更多是基於經驗判斷,是一種觀感感受。

由於銀元保存環境千差萬別,包漿也是千奇百怪,所以這種鑑定標準無法量化。

多揣摩,多對比,謹防被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