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球記者直擊:走進衝突後的元朗,近距離觀察激進反對派的“眼中釘”)

21日晚22時許,港島上環地區的大批激進分子剛剛衝擊完中聯辦,與清場的警方在信德中心外對峙,幾乎同時,西北方向20多公里外的新界元朗區發生一起突發事件,有身着白衣人士在香港西鐵線元朗站用藤條等工具追打身穿黑衣人士,事件造成45人受傷。反對派指責警方“未能及時到場”,輿論視線迅速從激進人士製造暴亂侮辱國徽轉向“無辜市民被黑社會毆打”。

儘管香港警方迅速對事件展開調查,但激進人士卻不斷煽動次日去“復仇”,23日,被反對派指“跟白衣人握手”的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父母的墳墓遭到激進人士損毀,“元朗會發生什麼?”讓很多人捏一把汗。《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兩次前往元朗,近距離觀察這塊被激進反對派視爲“眼中釘”的地方。

走進元朗區,街面回覆如初

22日晚20點,港島開往元朗的968路公交車上,一路只有包括《環球時報》記者在內的5名乘客。“平時可不是這樣!都快坐滿了!”一名回元朗的女乘客剛給家人打過電話,詢問“家那邊是否安全?”她對記者說,今天一整天網上都在傳元朗有“幫派尋仇”,可能“有大型事件將要發生”。正如這位女乘客所講,一些港媒甚至未經求證就將傳言直接放在網站醒目的位置,提醒市民“下午15:00-晚上22:00切勿前往元朗。”

不出所料,晚9點的元朗已是靜悄悄,沿街商場和店鋪全部關閉,這種情況並非入夜纔有,當日白天開始,就有網友在社交媒體轉發元朗“空城”的照片,因爲一些村民收到“溫馨提示”,建議他們儘早落閘關張。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的時候,往往只是虛驚一場。22日衆多港媒炒作的“元朗黑夜”並沒有如期而至。一些香港朋友漸漸反應過來,紛紛向記者表示這可能又是反對派在“放風”,目的是干擾元朗的正常生活。

▲圖:元朗街邊的標語

23日上午,《環球時報》再度來到元朗,街面已恢復如初,元朗廣場九點多就已開張,商場下的麥當勞已坐滿喫早餐的上班族。“捍衛元朗和諧,維護地區安寧”的標語在每一條街道都有,路邊鐵欄上何君堯議員的宣傳海報上,仍留有反對派的侮辱性塗鴉。記者的相機並不會吸引猜疑的目光,路邊或有幾個身穿黑色衣服的市民,也完全不會招來敵對行爲,反對派近來不停聲稱“穿黑衣服進元朗有危險”的言論顯然並不屬實。

22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對元朗發生的暴力行爲予以強烈譴責,表明特區政府同樣會全力調查跟進,依法追究。但香港社交媒體上反對派煽動暴力的聲音仍然在發酵,“7.27光復元朗”成了激進人士掛在嘴邊的新口號。

爲什麼是元朗?

在21日的衝突爆發前,也曾有激進的黑衣人到元朗被當地羣衆驅趕的事件發生。激進人士甚至在網上喊出“得元朗得天下”的煽動口號。爲什麼遠離香港行政金融中心的元朗成爲衝突的中心?或許可以從元朗的人文地理特色中找到些許線索。

元朗區在香港18個行政分區中地處最西北,緊鄰深圳灣,元朗鬧市中心距離深圳福田口岸只有不到10公里。與香港南部繁華的九龍和港島不同,元朗的歷史和宗族文化更顯厚重,香港法律規定,年滿18歲,父系源自1890年代新界認可鄉村居民的男性香港原居民,每人一生可申請一次於認可範圍內建造一座最高3層(上限27呎/8.22米高),每層面積不超過700平方呎(約65平米)的丁屋,無需向政府補地價。這些丁屋大多位於“圍村”(傳統中國村落,用以防禦鄰近仇敵、盜寇和猛獸,多見廣東南部)內。在元朗,隨處可見以“圍”字結尾的村名,“丁屋”和“圍村”也成了元朗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圖:21日衝突發生時,“白衣人”聚集的南邊圍村

23日,《環球時報》記者走進緊鄰西鐵元朗站的“南邊圍”村,這裏也是21日衝突時白衣人聚集的地方,南邊圍“福德堂”裏,幾名中年男村民正在吸菸聊天,在記者表示想了解衝突情況時,他們明顯提高警惕,並不停向記者解釋:“我們都是本村的,那天打架的都是外邊來的,我們跟他們沒關係。”

“我們並不是網上所說的那麼好鬥!”一名男子對記者說,愛搞事的是那些穿黑衣服的人,“他們就是想搞亂我們的生活。”該男子還建議記者到村子裏看一看,拍建築可以,但不要拍人。《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福德堂外懸掛的一張警告:“此乃本村私人土地範圍,因接獲村民及私人業主投訴,近日有自稱傳媒及政府部門和閒雜人等,在村內招搖撞騙及任意拍攝,受到不必要的滋擾。故此,任何可以人士未經許可不得隨意進入本村,違者報警處理及後果自負!”

帶記者前來採訪的元朗居民周女士解釋說,新界圍村村民生活相對安寧富足,在香港其他地區人眼裏,他們是“鄉下人”,也是“有錢人”,畢竟他們沒有購房的壓力,“同樣的,元朗人也非常討厭被外來人士滋擾,因爲這會直接影響他們安寧無壓力的生活。”

▲圖:元朗南邊圍村

南邊圍村並不大,村內的道路狹窄,兩側是高矮不等的丁屋,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房屋外牆上經常可以見到譬如“八鄉古廟恭賀觀音大士寶誕法會”、“專業風水,八字命理”之類告示和招牌。記者想起,七月中旬元朗區居民趕走企圖鬧事的暴徒後,網上流傳一張名爲“‘公海’ 18區聯合羣‐屯元天” 的Telegram羣組截圖, 內容顯示有人組織所謂“掃墓隊”,去元朗廈村、祥降圍一帶, 掘出原居民的祖宗山墳泄憤。“對傳統的元朗人來說,這顯然是莫大的挑釁。”周女士說。

▲圖:23日元朗街景

由於臨近內地,元朗的內地移民比例也相對香港其他地區更多。在南邊圍村口,雜貨店鋪老闆鍾先生聽出了《環球時報》記者的內地口音,便主動邀請坐下來跟他聊聊天。他告訴記者,自己今年已經82歲,1962年爲躲避饑荒從內地游水來港。他告訴記者,元朗圍村這邊年輕人大都出去工作,村裏中老年人多,“像我這個歲數的,早年見過日本人用刺刀捅中國人,來香港後又被英國人欺負,我開店買輛車跑運輸,每個月要交300塊給警察,才能保證不被他們找藉口罰款。現在香港的年輕人都沒經歷過這些,所以我們對祖國的感情他們經常不理解。”

“妖魔化”元朗導致輿論焦點被轉移

“元朗人其實很豪爽很可愛,打個比方,有的圍村逢年過節喜歡邀請歌手來唱歌,歌手在舞臺上唱,村民就開始遞紅包,受歡迎的歌手一首歌下來能收幾十個紅包!”周女士說,也正因爲元朗的人文特色,元朗人也經常被“妖魔化”。在香港很多人喜歡把元朗乃至新界跟黑社會扯上關係,似乎這裏人人都加入幫派,這跟缺乏瞭解有關,“比如每年春天的天后誕元朗都要舞獅,舞獅年輕人都會穿上寫有自己宗堂名字的傳統服裝,有不懷好意的人就嚷嚷‘某某堂’是黑社會的堂口。這是很可笑的。”

“妖魔化”元朗的一個最明顯的效果就是,輿論焦點完全被轉移了。《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21日衝突過後,香港電視新聞裏幾乎是滾動式播放衝突畫面,大多數港媒都在緊盯此事哪怕最細微的進展。記者走進衝突發生的西鐵元朗站準備回港島時,站內仍有媒體在做直播連線。而此前反對派衝擊中聯辦、侮辱國徽、毆打路人卻很少有人提起。

▲圖:23日元朗街景

被反對派指“與白衣人握手”的立法會議員何君堯也成了近日香港電視中的焦點,儘管他早已澄清自己是在21日晚飯後碰到支持者握手,並非參與指揮,但在香港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中,澄清效果似乎並不明顯。23日下午,有激進人士找到何君堯父母的墳墓並搗毀,並拍攝侮辱性照片上傳網絡。同日,香港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聯署強烈譴責激進暴力分子惡意針對何君堯議員的一連串違法暴力行爲稱:“這些卑劣的刑事毀壞行爲,用意惡毒無比,涉及受影響議員整個家族並傷害其感情,這都是香港法律及社會道德不能容許的,實在天理難容!我們予以強烈譴責,並要求警方嚴肅追究犯事者。”

“一些香港媒體就是這樣,很偏頗,偏袒泛民。”2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前香港保安局局長、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這樣評價。

23日,多家港媒消息稱,元朗衝突事件已至少拘捕7人。但警察一如既往地成爲反對派討伐的對象,“事發時遲遲不來”是其最主要的攻擊理由,對此,葉劉淑儀表示,這樣的指責是絕對不公平的,因爲警力是有限的,“在事件發生時,他們甚至需要在幾個地區來回的調動。”葉劉淑儀說,一個多月來,香港警方已承受了莫大的壓力和委屈,自己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把自己的日程排滿,去慰問警嫂,她同時也呼籲社會對警察多一點寬容和關懷,“這纔是他們最想要的。

xwliu 本文來源:環球網 作者:範凌志 責任編輯:劉效武_NN411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