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文 | 江隱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在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這固然是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但似乎也沒有那麼震撼——畢竟,這已經是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了。相比於泰山、黃山、樂山大佛、武夷山這些世界文化與自然“雙料”遺產,人們對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印象也許能總結成兩句話:“好厲害……這是哪?”\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9f864f0fd5f45afb299840cf1132972\" img_width=\"670\" img_height=\"482\"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樂山大佛\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的確,在長城、故宮、孔廟等古蹟面前,良渚古城遺址顯得太默默無聞了。然而毫不誇張地說,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位能與良渚古城遺址並稱的地方,恐怕找不出第二處——良渚古城遺址的發掘至少意味着兩件事:其一,中華五千年文明終於找到了實證,可以當之無愧地與其它三大古國並肩;其二,中國“母親河”這一稱號,黃河恐怕要讓位於長江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句話,中華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4c8414fdc0b4fba9f44aa0f67409427\"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801\"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蘭州“黃河母親”雕塑\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對中華文明意義極爲重大的良渚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一直湮沒無聞,與其被發現的年代有很大的關係。中國第一次在良渚地區進行考古發掘活動,是在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其時距離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已經不足四個月。在這一危局之中,良渚文化未被戰亂埋沒而能展現在世人面前,利益於一位土生土長的良渚人:施昕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施昕更生於一個茶商之家,剛出世時家中因一場官司耗盡資產,因而他的童年非常貧困。不過,經濟上的逆境並不影響施昕更的早慧,當他13歲輟學時,餘杭縣瓶窯區立第二國民小學的校長出於愛才之心,執意借錢供小施昕更——這位校長當然不會想到,他這一小小的善舉將在十餘年爲中國歷史的改寫埋下伏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7be9626edfd4cc4a3760fc65d292e68\" img_width=\"690\" img_height=\"457\"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施昕更\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校長的資助下,施昕更讀完了杭州貢院並考入浙江省立高級工業學校。因學習成績優異,施昕更被推薦至西湖博覽會擔任講解員,這在當時可是一份令人稱羨的工作。1929年,民國剛剛結束北伐戰爭,但連年的軍閥混戰極大削弱了中國的經濟。張靜江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後,立即提出舉辦一屆大規模的博覽會。至於這屆博覽會的會址選在何方,張靜江也有自己的見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西湖爲天下名勝,凡遊覽西湖者,莫不頓起愛慕之心,此次博覽會,藉以徵集全國著名物產陳列,供國人研究比較,復冠以西湖名稱,並即在西湖開會,是欲使天下人移愛慕西湖之心以愛慕國產,則國產之發達,正未可限量。”\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7b4e0adaa5f4ba1854c2c7d0046e015\"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13\"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1929年首屆西湖博覽會正大門\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於是1929年,西湖博覽會正式舉辦。會上籌得中外展品14萬多件,觀衆前後達10萬多人,號稱“洵吾浙曠代之盛典,湖山空前之嘉會”,年方十八的施昕更在講解中眼界大開。博覽會結束後,西湖博覽會的展品再次用於組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施昕更自然得以進入博物館任自然科學部地質礦產組助理幹事,在這一階段,施昕更廣泛接觸到了考古工作,建立起考古學、地質學的濃厚興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施昕更參與了一次重要的考古活動:對古蕩地區的遺址進行發掘。在這次發掘中,施昕更驚訝的發現,古蕩地區出土的石斧居然如此似曾相識,這是怎麼回事呢?\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e84fb4eb2034b58b61a4693db8a2331\"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906\"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西湖博覽會博物館\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原來,施昕更的家鄉良渚一直盛行盜挖文物之風,小施昕更從小受那些石器、陶片耳濡目染,所以看到古盪出土的文物時,自然就聯想起了家鄉那些被盜挖的文物。那麼問題出來了:如果古蕩地區存在遺址,那良渚會不會也有?抱着這些疑問,施昕更回到家鄉開展調查,果然所獲頗豐:良渚一帶存在着大量的古代陶片。帶着這些陶片,施昕更找到了博物館館長,提出在良渚地區進行發掘,於是在1936年,良渚考古工作開始了——施昕更當然也沒有想到,他驚動的是一個埋藏在地下長達5000年的古老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7年,第一階段的良渚發掘工作結束後,施昕更在大量的考古基礎之上着手撰寫發掘報告,並形成了5萬餘字的《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的初步報告》(下簡稱《良渚報告》)。這個重要的工作本應當繼續下去,良渚本應當從此進入全中國甚至世界的視野,然而幾個月後,“七七事變”爆發,考古工作終於也在支離破碎的時代中被擱置了。同年12月,杭州淪陷,施昕更攜帶原稿逃離,《良渚報告》在幾經周折之下終於在上海出版。只是施昕更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1939年,也就是《良渚報告》出版的第二年,施昕更便患猩紅熱而英年早逝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d2db5085af9425c87a08192cca2bf4d\" img_width=\"994\" img_height=\"628\"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施昕更和他的《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的初步報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此之後,國勢每愈下,直到10年之後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纔再一次享受到了和平,而良渚的考古工作,也得以再次開展起來。不過,在此時的考古學者心中,良渚的地位還遠遠稱不上重要——20世紀50年代,因爲出土了大量陶片,良渚曾被學者認爲是一個古代黑陶作坊的遺址,直到1959年,夏鼐才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爲這個文明發源地“正了名”。60年代,良渚中出土了玉琮,但考古學家還是沒將良渚文化與玉器文化相聯繫,反而認爲這是別的時代的文物混入了良渚……直到1973年,才發生了驚天動地的改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年,考古人員在草鞋山周圍發現了陶、石、骨、玉等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共1100多件,包括玉琮、玉璧 、鏤孔壺、四足獸形器等珍貴文物,其中更包括“中華第一玉琮”。長期被視爲“周漢古玉”的良渚玉器事實上可能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這個發現實在太鼓舞人心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b27469f5b2841a3ba30f86a50ea5fdc\" img_width=\"576\" img_height=\"534\"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良渚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此之後,良渚發掘工作漸漸細密了起來。80年代,江蘇張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瑤山、莫角山等遺址紛紛出土了大量玉製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反山遺址,出土了號稱“玉琮王”、“玉鉞王”的兩件超大型玉器,這再一次刷新了古中國玉器文化在考古人員心中的積澱與高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這一切發現,最終在良渚古城面前顯得黯然無光。2007年,考古人員在瓶窯發掘到了一段古城牆,之後隊員們按圖索驥,進一步發現了北城牆、東城牆、南城牆……經過半年的發掘,一座面積與頤和園差不多大小的良渚古城出現在人們眼前。\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801c97404474bc784f5bded27f9fafd\" img_width=\"480\" img_height=\"322\"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玉琮王\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察,考古人員對古城的年代已經有了心裏準備,但古城真正問世時,人們還是被它的龐大與複雜所震撼。良渚古城總佔地面積達100平方公里,佈局分爲三重,最中心約30萬平方米的莫角山宮殿區堪稱中國最早的宮城,其面積遠遠超過年代更晚的龍山時代的石峁、陶寺和夏代的二里頭宮殿區;其外分別爲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的城牆和麪積約800萬平方米的外郭,其佔地規模一直領先了1500年,要到距今3500年前後的鄭州商城才被超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考古人員們已經隱隱猜到良渚古城會是中華文明的曙光,卻沒有想到,這道曙光會是如此的耀眼……\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eafd0ce5bad4118bcac08cb15f0af83\" img_width=\"300\" img_height=\"208\"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良渚古城遺址發掘現場\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瞭解到這些,就不難明白爲什麼長城、故宮、孔廟等古蹟在良渚古城面前只能稱得上“小弟”;同時也不難明白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意義了。中國人常常自然“五千年華夏文明”,然而長久以來,中國的信史卻一直止步於四千年。梁啓超在其寫於1900年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認爲“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這裏以中國的歷史最爲短暫。而良渚古城問世,直接將古中國文明與其他三大文明提高到了一個量級,“四大文明古國”之謂,從此實至名歸。\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ee6f207c8f04a7fa7d039fca9d7211a\" img_width=\"664\" img_height=\"492\"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四大文明古國”新地圖\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如果說這些還只是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那良渚古城的另一個影響則是讓中國重新認識中國。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上,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一直被標註在黃河,而位於長江下游的良渚古城則重新讓中國明白,中華文明的源頭在長江。良渚出土的“十二節玉琮”已然是後世“周漢古玉”的範本,玉琮上神人獸面紋圖像也很可能是日後中國鳳鳥文化的濫觴。在歲月的洗禮下,中國“母親河”這一稱號歸於長江,恐怕只是時間問題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e7f28c6598b457d809ab9975c537c36\"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55\" alt=\"你不知道的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發源於江南,長江纔是真正的母親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良渚古城\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25385200405761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