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文\u002F于晓敏)我们知道,阳戈和华翎各自在不知对方状况的战后第三年开始,眼睛时而出现变色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又各自在玉佩的眼睛上捕捉到与自己眼睛闪烁的同样变色光,顿悟是所佩灵玉的神奇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身上各佩的传家玉——玉龙和玉凤,缘何如此神奇?是怎么被发现的?灵玉到底是经过什么样的途径什么样的时空隧道,从那漫长的前生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今世?又将以怎样生命运动的姿态,绽开那些星辰流转的悠悠梦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来话长,先说说阳家的家世吧。阳家的家世近从中法战争前后说起,远说要追溯到秦朝。当然,远说跨度很大,一个回头就溯望了两个千年之遥。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祖宗至少十八代的,再普通的家庭都经世代相沿。或者说得再通俗一点,成千上百年前的故事我们有什么不敢讲,因为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有我们的先祖。所以我们知道哪里缘起就从哪里说起吧。\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5f2d3aca68f4f96882df88491b1227b\" img_width=\"500\" img_height=\"500\" alt=\"神奇的玉石,源于祖辈不凡的经历,罗援力荐小说:谁是失踪者(38)\"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远说就简单一点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两千多年前阳氏先祖随秦始皇发派的五十万大军南拓疆土,扩大版图开始,祖先的足迹就光彩地印记于家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光彩的家谱荣耀地显示:当年阳氏祖辈一支,倾巢南下,族人一部分从武,一部分传技。从武者为秦统一中国、平定岭南(也称百越)立下了汗马功劳;传技者成为将中原文化翻山越岭传至岭南的播种者,尤其在南越王赵佗治理岭南实施“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中,阳氏传技者,成为赵佗王“以诗书化国俗”,“以玉化人”的文化主张的生力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祖有训:阳氏传人,个个要清晰熟记阳氏的家谱,领会其历代所递增的家训、家规和格言警句的思想精髓,传承其精神内涵。“领会”与“传承”是阳氏后代所义不容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那洪陈而丰厚的堪称一部家族“史记”的家谱之外的《阳氏族事记录》(家谱的附本)里,后人发现的“以玉化人”的概括,实际上是当时的阳氏祖先低调而精确的总结,只秘密相传于族氏后代之间,那是对南越王赵佗施展的文化主张的进一步说明,是族氏的个体领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阳氏的后代,多的是琢玉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氏家谱之所以堪称洪陈而丰厚,因它不仅承载了这一支家族的脉络走向,更从中传响出华夏历史的足音。后人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框架,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开始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正脉,无论是血统还是文化,都是从大秦帝国开始的。阳氏先祖正是在这个时代,迎来了辉煌。阳氏可谓庞大的族群中,人才济济,将军辈出,叱咤于秦始皇和赵佗王的百年风云间,各自指挥千军万马,各自司管运输、粮草、工程、建筑、修舍、铸造、种植、纺织、学堂、音舞、雕琢,云云。为军事和经济输运、交流之便捷,在湘漓分派,在灵渠开凿……在百越之地,一部分与相继而来的老秦人结婚,一部分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发芽,生根传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后人就有骄傲之说:看这好山好水好人们哪,相当的成分,也是来自黄河流域的千万个秦人生育了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氏家谱十分特别——家谱所记录的阳氏这一支,并不是来源于原始的阳氏,竟来源于当年随秦始皇发派的五十万大军南下中的赳赳老秦人赵氏一支(百越多赵氏)。赵氏这庞大一支,后来一部分回到中原,一部分融入民间,一部分就成了书中提到的这阳氏一族的祖先。阳氏家谱只用一句话申明了赵氏在南越王赵佗时代的公元前180年前后,将这人数不小的一支改为当时岭南一个大姓的姓氏——阳氏,以示融合。这一支称阳氏的姓氏就从赵佗时代算起的。来源于赵氏的这阳氏一支,也是中原与百越的一次不掀波澜的平静的辑和,是血脉、文化、性情、智慧的融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前的赵氏和赵氏传承的后来阳氏这一支,之所以最终把家谱定名为《阳氏家谱》而非《赵氏—阳氏家谱》,是为方便之宜。由此可见阳氏先祖不住名相的大气(当然,赵氏各脉分支,自有具体相应的家谱承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家谱中对玉文化的记载着墨颇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玉这一乾坤精物,多以雕刻摆件和精美饰品来展示,是玉文化的外在体现。其深邃的内涵和精神的模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都产生了其他任何器物难以比拟的影响。中国玉器发展史,在中国文明史中不可剥离。从中国人爱玉胜于世界任何民族这个角度而言,玉器发展史就是中国文明史。古代所指的玉,泛指软玉,其中的代表之玉和田玉被誉为独一无二的“真玉”,是中国玉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承载着玉所寓意的“仁、义、智、勇、洁”的美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赴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中携同了一批玉匠,而后陆续又有玉匠前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末,在秦始皇征服百越后设立的南海、桂林、象三郡的南海郡中担任郡尉,还曾同刘邦和项羽部队交战过的赵佗,乘秦亡之际,兼并岭南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赵佗统治百越之时,把玉的作用发挥得气势如虹,把“以玉化人”的思想贯穿于“以诗书化国俗”的理念之中,形成了比较典型的“诗言志”“玉言德”的氛围。伟人毛泽东在两千年后,曾以当时的语境,评价南越王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部族统称为“越”,号称“百越”“诸越”等,包括“吴越”(苏南、浙北)、“闽越”(福建)、“扬越”(江淮)、“南越”(广东)、西瓯(广西北部)、“雒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等。当时被中原人称为“蛮夷之地”(此地当然也有其以自然之美、野性之美为特征的风俗魅力)。修饰物不外乎以随手取得的树叶、花朵、飞禽羽毛、动物牙齿等等作为装饰品。随着玉饰品在百越一定阶层的介入,玉文化所潜含的意识作用,使百越呈现了赵佗所言的“蛮夷渐见礼化”的景象。“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佩玉成为仁人雅士的时尚妆藏,孔子的“君子如玉”之述成为一种倾心领悟,方玉的气韵之美、温润之美、宽厚之美、纯洁之美、坚守之美、大义之美等内在元素,成为一种品格追求。百越人从心灵上开始摆脱原有的自生自灭、以自然为序的生死观和审美取向,不但有了文气,还多了骨气。为后与华夏国人将玉骨精髓归纳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气节同步践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拥有如诗如画自然景观的百越之地,从此有了诗与玉的缠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通过实施“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的长期努力,当地的百越民族和中原人通用汉字,逐步融合,淡化了民族观念,消除了对汉民族的敌意。百越结束了刀耕火种、木屋草房的分散化生活样式,在文化、经济、生产力水平等全方面万象更新,大幅度提升。百越与汉地,日趋达到完全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阳氏以诗意栖居的方式繁衍生息,成就了世代诗意的传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家谱记载的阳氏第六十三代——《阳氏族事记录》中所注解的“大阳双刀(也可称大阳将军)”时代,主公阳籽江在先祖所创立的千年不换的旧有的以“读书、习武”为精要,以“先惩恶,后扬善”为理念的阳氏宗祠对联的基础上,重新修缮了阳氏宗祠对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扬德存义,水火融圆成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善文尚武,笔剑争锐为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们就把阳氏一脉略微细致的记叙放在了“大阳双刀”时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主公“大阳双刀”,就是阳籽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籽江是阳戈的高祖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籽江少年时期就练就了两手同时使飞刀。\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1b1584d7f1344ce8ec8a4e3cd1d71f1\" img_width=\"611\" img_height=\"361\" alt=\"神奇的玉石,源于祖辈不凡的经历,罗援力荐小说:谁是失踪者(38)\"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阳籽江与那个神秘相玉师的不期而遇,是在一个毫无预感的清晨。少年的阳籽江于蓝雾弥漫的山林之中练习双手飞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籽江飞刀投射点,是两棵横向间距一米的树。蓝色雾岚不仅没有在视觉上放大树的影像,却几乎压制了阳籽江的三十米能见度。但见阳籽江左右手的飞刀,还是一次接一次有的放矢地飞插在了左右两棵树干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凭借的是什么功夫呢?是透雾的双眼,还是借助了神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籽江跑过去拔下双刀回到抛刀点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正自玉树临风般伫立在眼前。他轻捋黑白相间的胡须,上下打量着少年阳籽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籽江从未见过此人,带着少年的警觉问:“你是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是谁不重要,你也不必问我从何而来,何方而去。重要的是你我的相遇。”中年男子目光炯炯有神地看着阳籽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偏偏是你我相遇?”阳籽江少年气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你吸引了我,我从你双刀飞落的声音,就知道它们都准确地插在了树干上。”中年男子瞅瞅阳籽江手里的双刀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尽是熟能生巧。我每天都在这里练飞刀,风雨不误。”阳籽江扬一扬头。接下他竟好奇地仔细打量起中年男子来。思忖着:我飞刀不过是一个“熟”字破了雾,此先生不凡,耳朵比眼睛还厉害。他不免恭敬起来,放下双刀,双手作揖道:“先生请受小侄一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年男子微微笑道:“这是你我的造化。贤侄可否到我茅舍,我教你制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籽江尘心一动:“莫非你是琢玉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年男子摇摇头,黑白相间的胡须微微飘荡,像被风吹动着似的。他含混地说:“就算是吧,我真实的身份是相玉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师父尊姓大名?师父再受徒儿阳籽江一拜。”机灵人永远显得似曾相识和贴己。阳籽江这“师父”一词竟脱口而出,单膝跪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年男子飘荡的胡须上方净白的脸颊泛起微微的红润,俯身扶起阳籽江说:“称我公孙师傅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孙氏所说的茅舍在密林深处,一方森林小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算大的小屋最显眼的物件是一个水凳,琢磨碾制玉器的手工磨床。水凳的结构是一长方形木架,上有一根卧杆,卧杆前端的圆孔,用来胶粘磨玉用的砣子(砣子的型号随磨玉的粗细程度不断更换)。卧杆下安有接水槽(盛装解玉砂),旁边插的木杆上挂有水桶。卧杆的后部有脚踏皮带传动装置,用于工作时双脚蹬动踏板,扯动皮条带动卧杆转动,同时,带动碾磨玉器的砣子旋转。琢玉者通常是坐在一只杌凳上,一手托玉凑在砣子锋利的边缘琢磨,一手蘸砂浇水。琢大玉器就两手托着上砣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刀可弯而玉不可弯。刀不克玉。极硬的解玉砂是应对质地坚硬玉石的钻石粉。因砣子旋转琢碾时所依的“解玉砂”被磨热,需不断浇水冷却,故得“水凳”之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氏一族在秦朝和南越赵佗时代,曾有过造玉世家,后来就断断续续,到了阳籽江的上几代开始又断了。水凳和制玉,阳籽江都未曾见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本是阳籽江对公孙氏的真诚好奇,跟在他的身后,走向他的森林小屋,没承想这小屋打开的世界,竟是如此令人惊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沙,沙,沙”——玉石在砣与砂之间裂帛;“沙,沙,沙”——玉石在旋转的流光中托生它们的来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孙氏在接下来的每一天,都在琢玉之暇给阳籽江讲玉。比如他讲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制玉无论大小,都不是简单的匠人之作。真正的匠心巨制,是匠人心与玉心同时搏动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还有心?”阳籽江不解地问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有死玉也有活玉。有心的玉是活玉,最难得的是活玉当中有魂的玉,属于真正的灵玉。”公孙氏虔诚地说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还有魂?”阳籽江又是一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啊!”公孙氏意味深长地说,“有魂的玉,天下称奇,千古难遇。这样的玉石,绝对不是在动荡不安之中产生的,它于万代千秋的静怡中汲取日月星光之精华,和韵着宇宙无限奥妙的缓缓乐章,等待着一个高尚的灵魂与它接应,或者它去赋予一个高尚的灵魂。即便它历经多次动荡,仍是为了奔向它最终的平静之地。那以平静驱动的目的,是为了彰显气象安泰的和平。玉魂所赋出的力量,是引领走向吉祥殊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请记住,孩子,”公孙氏更加语重心长,“玉魂是有着永生的记忆的。它力争把我们带向心智的峰峦,希望的岸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少年的阳籽江似乎听懂了,点着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知道我为什么收你为徒弟吗?”公孙氏问阳籽江。没等阳籽江回答,径直说,“你以为你双手飞刀准确无误是投准功夫吗,实际是你心思意念的指达。我看到你两手事刀,就相信你定能领会平静的深刻意义。飞刀是有气韵的,气韵就是记忆的律动,记忆就是魂魄的律动。没有记忆就没有魂魄,没有魂魄就没有记忆。记忆的基础恰恰是在平静之中建立的。平静也是一种收纳的激情。你的飞刀是激情的释放。你的所有功夫,都是在平静地收纳和释放激情下练就的。玉有气韵,刀剑有气韵,两者的融合不是剑杀之气对玉的征服。你要记住,孩子,铁打的刀剑是磨不了玉的。玉不易被折的原因在玉骨铮立,普通玉的折裂形同瓦片,有魂有骨气的玉就有气节,骨气铮铮的玉折就选择粉身碎骨。玉与剑的融合,只能是气韵的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孙氏还讲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普通一玉作为佩饰品,也是安逸的象征。而我们自己本身安逸的欲望,容易扼杀我们自己灵魂的激情。注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孙氏加重了语气:“一块真正具有魂魄的灵玉,才是最适合一个有激情人的灵魂的。人玉相通。灵魂需要平静,灵魂也需要激情。因为激情孕育梦想。平静,是梦想的温床;激情,是梦想的翅膀。其实一块有魂灵玉本身,就凝聚着平静与梦想的存在。有魂灵玉是天地之娇子,具有无限的潜能。平静是沉积于内的精华,梦想是能量贮存的飞翔。”\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3c3003aa08543c7bfb604a520ecead0\" img_width=\"400\" img_height=\"400\" alt=\"神奇的玉石,源于祖辈不凡的经历,罗援力荐小说:谁是失踪者(38)\"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公孙氏再讲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拥有一块有魂灵玉,等于拥有七世的好轮回,这是有魂灵玉的伟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籽江开始为自己能够与玉进行勾连,莫名地感动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孙氏的教诲又殷殷而起:“事玉人若不能用慧眼和功力沿一块好玉若隐若现的玉脉反复求索出能量核心所在,进而识别魂之所系,就会在制玉中伤了命脉,碎了玉心,破了玉魂。琢出来的只能是一块也许看似精美,实则是失心落魂的僵玉。所以我要教给你的,不仅仅是琢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孙氏教阳籽江所雕琢的第一件玉器是一个普通的玉戈,器形和纹饰都十分简单。可贵的是阳籽江把这块普通的璞玉既磨出了润泽的光感,又琢出了杀伐的剑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件是龙身多饰鱼鳞纹带旁衬卷云纹的玉环。器形很小,纹饰尚属简单。但阳籽江所雕琢的玉环却是名副其实的“画龙点睛”。此言作何解释呢?难道他把龙睛雕成了双眼皮不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双眼皮、单眼皮并非看点,关键是阳籽江把器形不大的玉环上龙的眼睛雕琢得栩栩如生,仿佛眼睛可与对视人说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很小的龙睛,雕出的竟是灵魂的窗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孙氏眨动着他的慧眼,大为欣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又引领着阳籽江探寻到人类与玉接壤的源头。他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并非稀罕事儿,中国人早在近万年前就开始事玉,就是说玉选中了我们,跟我们结了缘。中国人的图腾崇拜,首先把龙奉为至尊,奉为我们起源的标记。所以玉雕多有龙形展现……玉器也是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媒介物之一。和田玉也许是中国境内边疆和中原、中国与域外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媒介物。因为和田玉形成的玉石之路更加源远流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是在某一个毫无征兆的日子,公孙氏不辞而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籽江按惯例练完飞刀,来到密林深处,推开小屋的门——空荡荡,不留任何景迹,仿佛从未有人来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位神秘的相玉师,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了呢?他像那不可多见的有魂灵玉一样,成了阳籽江难以探寻的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孙氏最终没有带着阳籽江当场寻得一块活生生的有魂灵玉就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阳籽江知道,那个时代,应该说能探出有魂灵玉的相玉大师,已经绝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孙氏与阳籽江的相遇,就是一段奇异的因缘际会。\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383244773104078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