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你在書中提出,應該從被動的教育模式向主動的學習模式升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2,你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關於教育與學習的對比,從整體範式、社交結構到內容、過程等12個方面討論了學習不同於教育的特徵。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昨天晚上與庫奇對話,我事先準備了18個問題。由於對話很投機,聊得很放鬆,很深入,不知不覺超過了預定實踐近一個小時,還有好幾個問題沒有展開。把這18個問題放在這裏,供大家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可汗評價你說,你一直是在線學習方面的先鋒,是最早真正瞭解課堂技術力量的人之一。請你介紹一下,你認爲在線學習對於那個階段的學生最合適,對於哪種類型的學生最合適?對於什麼學科的學習最合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你和喬布斯曾經是同事,我聽說他曾經提出過一個教育的“喬布斯之問”——爲什麼我們在教育技術上投入瞭如此多,卻遠遠沒有發生像工業領域、商業領域的變化?我想了解一下,喬布斯是否真的提出過這個問題?你如何看這個問題?你對於喬布斯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我一直認爲,僅僅靠技術是無法真正改變教育的。技術與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之間有一種共生的關係。在中國與美國很相似的一點是,大部分學校——可以說80%到90%的學校——是爲了買技術而買技術,只是爲了炫耀自己擁有了先進的技術,而從未運用技術。你曾經跟老喬說,“老喬你知道吧,如果所有學校買iPad都是爲了節省成本——因爲學校認爲這樣做可以節省紙版教材的開銷——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他們教學的方式,我們的想法註定失敗。”你批評說,很多iPad都只是在被簡單地當作替代品,就像電子白板。電子白板真的改變教育了嗎?沒有。很多學校買了電子白板,然後驕傲地說,“看看我們的技術,我們走在時代的尖端”。他們只是在把技術當作替代品。“正因如此,技術反而得到罵名。身在蘋果這樣的公司,這一定是個非常有趣但又令人沮喪的立場,你的產品沒有被有效使用,你卻無法改變現狀。”你能不能解釋一下,究竟怎樣才能發揮技術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對於數字原住民來說,是否有必要進行傳統的課堂教學?如果沒有必要的話,課堂應該進行怎樣的變革?數字原住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與衆不同的學習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你在書中提出,應該從被動的教育模式向主動的學習模式升級。其實,學習的主動性問題,從古至今就有許多偉大的教育家提出和呼籲,中國的孔子,中國古代的《學記》(第一本系統的教育著作),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等,但是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實行,你認爲是什麼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你在書中提出要幫助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其實這也是一個久遠的教育命題,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孔子也特別提出“因材施教”的命題,但是在現代學校制度面前,這個夢想也從來沒有真正實現,你認爲原因是不是與剛剛講的是同一個方面?個性化學習的最重要條件是什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你在書中說,要相信每個人都能成就非凡。這與我20年前提出的新教育實驗的理念“無限相信教師和學生的潛能”如出一轍。但是,這樣的一個教育理念或者可以說是教育常識,爲什麼不能夠成爲教師和父母的共識?爲什麼許多父母和教師總是認爲自己的孩子不行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我完全贊成你在書中提出的內在動機在學習中的意義的論述。你還提出了激發內在動機的四個關鍵要素,自主選擇、正確看待失敗、刻意練習、堅毅的性格。你能不能論述一下,爲什麼是這四個因素呢?我們新教育實驗在論述教師成長的理論時,提出了專業認同和抓也發展的理論,其中職業認同的理論基礎是生命敘事理論,第一,我們主張人的生命本質上就是一個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學校變革也好,教育改革也好,有一個長期的目標,持續地努力很重要。但是我們的領導和校長往往頻繁地變動更換,到了55歲就要退居二線,66歲就要退休,這樣許多人就沒有深耕的夢想,沒有持久的考慮。這個問題好像美國也同樣存在,我在講演中也談到,任何改變的關鍵都在於領導層。對你來說“最令人沮喪的可能是學校領導層的更換速度”。校長或負責人會停留兩到三年,然後搬到其他地方。所以永遠不會有變革的時間。你曾看到過不可思議的變化,不可思議的,真是不可思議的變化,可一旦那個校長離開,或者那個負責人離開,變革最終便不會實現。這太令人難以置信了。你能不能給我們一個這樣的故事,同時談談你如何改變這個現狀的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昨天晚上我們討論過家庭教育的問題,我們都認爲父母的作用是教師與學校無法替代的。你昨天介紹說,你有四個孩子,16個孫子孫女,可謂子孫滿堂,你的四個孩子都成長得非常出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你能不能談談你關於家庭教育的觀點,爲我們的中國父母談一些建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1,你在書中寫道,“只有將人理解爲單個的個體,拒絕使用平均標尺作爲衡量人們的主要標準,我們才能真正學會如何讓教育改變孩子們的生活。”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現在我們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而不是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學生。是補短的教育,而不是揚長的教育。對此有什麼建議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2,你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關於教育與學習的對比,從整體範式、社交結構到內容、過程等12個方面討論了學習不同於教育的特徵。我好像自己也非常滿意這個歸納。但是,其實我認爲,與其說它們是教育與學習的不同,不如說是傳統教育與未來教育的不同,傳統學習與未來學習的差異。教育正在發生一個真正的轉型。這個轉型,杜威在100年前就說了,是把知識爲中心變成以活動爲中心,把教師爲中心變成以學生爲中心。把教爲中心變成以學位中心。你是否同意我的這個判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3,你在第五章的引言引用了約翰。梅迪納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設計一個大腦天生牴觸的學習環境,你會設計出一個教室。”這其實是對傳統的學校制度的一個尖銳的批評。我在昨天送你的書中也提出了類似的意見。這樣的教室是歷史的產物,是工業化文明帶來的教育形式,曾經位大面積普及義務教育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無疑是不能夠滿足今天的需要了。在信息與知識唾手可得,不再是少數人壟斷的情況下,傳統的教室無疑需要新的變革。對於你提出了從一對多的學習到實踐學習,就是你在書中談到的從營火(一對多)、水源(多對多)到洞穴(一對一)與山頂(在實踐中學習),其實山頂學習與前面三種是不衝突的,這與PBL的學習也是可以兼容的。我提出,未來的學習,一定是基於解決問題尤其是現實問題的合作探究學習。可以是一對多,一對一,多對多等各種形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4,你在書中提出了挑戰式學習的概念,並且把它作爲項目式學習的升級版。對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認爲,挑戰式學習其實是一種學習的理念,即強調學習的挑戰性,只有具有挑戰性,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力。而項目式學習,完全可以具有挑戰性。它不是層級的關係。你是否同意我的觀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5,你在未來學習的三要素中,把訪問、建構和編程作爲未來學習的三要素,我個人認爲,編程與訪問、建構不是同一個層次的內容。如你所說,編程是一種語言,一種在數據化時代的新的外語,所以,應該的工具。而作爲工具,當然不僅僅的編程,數學、哲學、外語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工具。所以,我個人主張把創新創造作爲第三個要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6,我對你書中提到的馬斯克的星際探索學校很有興趣,你不能把詳細介紹一下這個學校的情況?通過實踐學習究竟在一所學校裏如何進行?在美國這樣的探索是不是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7,我注意到,你在書中提到,美國有一半以上的新教師會在任教5年之內離開這個行業。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你認爲主要是什麼原因?美國其他行業的離職率究竟如何?如何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我主張未來教師職業的多元化,進入一個“能者爲師”的時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你在書中說,即使是世界上設計最完美的人工智能,也無法擁有偉大教師所擁有的一樣東西,那就是心。這也是我特別同意的觀點。在我的《未來學校》一書中,我也特別提出,未來的教師要學會做人工智能無法做到的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cfbc90fdda6433c84f89af2c2c46672\" img_width=\"1368\" img_height=\"1824\" alt=\"朱永新對話蘋果教育總裁庫奇\"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9606d2b41b84ba4bcf6969be408cb83\"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97\" alt=\"朱永新對話蘋果教育總裁庫奇\"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39533429175143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