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cf8f08fa4f54b27ababa7f7d7f7b255\" img_width=\"494\" img_height=\"391\" alt=\"毛主席的秋收起義火種之所以能燎原全國,關鍵在落實了這六個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同志英勇地領導了平江暴動,暴動以後奉命留下黃公略和幾個同志帶着少數武裝堅持平江、瀏陽鬥爭,彭德懷和滕代遠帶着主要的部隊也上了井岡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此,這支部隊以嶄新的姿態向井岡山進軍,很快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使得這支以農民爲主體的紅軍,逐步發展爲有覺悟、守紀律、能打仗、會做羣衆工作的新型軍隊,成了一支鐵心鬧革命、永遠跟黨走的隊伍,確保了槍桿子牢牢掌握在黨的手裏。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1927年爆發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之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是我們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參加南昌暴動的有三萬多人,後來在湯坑、三河壩等地打了敗仗,隊伍幾乎打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朱德同志和陳毅收集了餘下的官兵八、九百人,改編爲一個團,以後又搞了湘南暴動,擴大了武裝,比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的兵力多,戰鬥力也要強出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如果沒有毛主席的這面紅旗在井岡山,沒有毛主席正確的政治路線、軍事路線,朱德、陳毅所領導的南昌起義軍餘部要堅持下來也是不可想象的——上了井岡山後局面才大轉。\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cf8f08fa4f54b27ababa7f7d7f7b255\" img_width=\"494\" img_height=\"391\" alt=\"毛主席的秋收起義火種之所以能燎原全國,關鍵在落實了這六個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同志英勇地領導了平江暴動,暴動以後奉命留下黃公略和幾個同志帶着少數武裝堅持平江、瀏陽鬥爭,彭德懷和滕代遠帶着主要的部隊也上了井岡山。他們把毛主席建立革命政權、建立根據地、建黨、建軍等等一套東西學到後,又回到平江、瀏陽一帶,發展了湘鄂贛根據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太雷、蘇兆徵、葉挺、葉劍英等領導的廣州暴動失敗後,由袁國平、葉鏞等把剩下的部隊帶到海陸豐去了。這是一支很硬的部隊,保存了黨的組織,有很多共產黨員,大部分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學生,政治素質、軍事技術都很好,比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的那兩支隊伍基礎都好。領導海陸豐鬥爭的彭湃,很優秀,海陸豐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是一個很好的根據地,羣衆基礎非常之好。但是,由於沒有一條正確的軍事、政治路線,加上受到黨內一些悲觀情緒的影響,把外地人員從蘇維埃根據地遣散回家,結果這樣硬的部隊,這樣好的政權都失敗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什麼毛主席領導的隊伍比南昌暴動、廣州暴動的力量都小,也經歷過曲折,受過損失,卻能首先在井岡山獨立生存下來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因爲,在大革命失敗後的緊要關頭,對於紅軍、紅色政權能不能存在和發展,怎樣才能存在和發展這些關鍵問題,只有毛主席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正確地解決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鄂豫皖、湘鄂西等地的紅軍後來有很大的發展,也是和井岡山紅旗的影響分不開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毛主席讓紅軍力量從小到大迅猛發展的致勝法寶是六個字:支部建在連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5年5月24日,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對身邊的陪同人員回憶到:“支部建在連上和發展新黨員都是水口的事情。水口是個好地方,我們在那裏發展了秋收起義的第一批黨員。”\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9642817163c4b12b370bca5d06d6663\" img_width=\"760\" img_height=\"540\" alt=\"毛主席的秋收起義火種之所以能燎原全國,關鍵在落實了這六個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秋收起義之初,由於作戰失利,加上連續行軍非常艱苦,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開始動搖了。秋收起義的部隊有一個團,即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四團,原來是收編的原黔軍王天培部武裝,結果這個團的團長邱國軒一叛變,就把全團人都給拉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於剩下的人中,開小差、掉隊的也很多。走到三灣時,隊伍只剩下不到1000人了。羅榮桓回憶當時的情景曾感慨地說:“那時候,部隊即使不潰散,也可能淪爲流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毛主席採取了自願原則:願意繼續參加革命的就留下來,想走的則給開具證明、發給路費,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消極悲觀、逃避鬥爭的人都離開了部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毛主席經過反覆思考後認爲:要想使軍隊拖不垮,只能靠政治建軍。正如毛主席所說:“兩年前,我們在國民黨軍中的組織,完全沒有抓住士兵,即在葉挺部也還是每團只有一個支部,故經不起嚴重的考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於是毛主席利用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短暫休整的時間,作出了三項重大決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把只剩700人的部隊從一個師縮編爲一個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實行支部建在連上,班排建立黨小組,連以上設黨代表。把黨組織延伸到基層連隊、班排,這是三灣改編最重要的一條舉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建立民主制度,實行官兵平等,規定官長不準打罵士兵,官兵政治上平等。還廢除了軍官喫小竈、穿皮靴等特殊待遇。建立士兵委員會,對部隊的經濟開支和伙食管理進行監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灣改編半個月後,起義部隊來到了湖南省炎陵縣的水口鎮,在這裏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星期的休整。三灣改編確立“支部建在連上”,“水口宣誓”則是踐行連隊建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主席帶着一個警衛排住在水口鎮的橋頭江家,團部設在鎮上的朱家祠堂。其間,毛澤東和黨內幾位同志經常深入連隊的士兵中間,找他們談心交流,瞭解其思想動向、家庭狀況、入伍後的表現和對黨的認識等,同時積極宣傳黨的綱領和路線,着手發展新黨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7年10月15日,毛澤東在水口葉家祠堂主持了我軍歷史上的首次連隊建黨活動,陳士榘、賴毅、李恆、歐陽健、鄢輝和劉炎6名士兵宣誓入黨,成了首批戰士中的共產黨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主席對各連黨代表叮囑道:“回去之後各連成立支部,抓緊發展工作,以後要像今天這樣,分批舉行新黨員入黨儀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還說:“一個人活着要有心臟,黨支部就是連隊的心臟,把連隊黨支部建好,讓連隊的心臟堅強地跳動起來,才能使黨的血液流貫我們這支部隊的全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批戰士中的這6名新黨員中,後來有兩人成爲了開國將軍——陳士榘是開國上將,賴毅是開國中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水口連隊建黨,成爲真正把“支部建在連上”付諸實踐的開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8年2月,毛主席又派三弟毛澤覃去寧岡縣喬林鄉抓黨建試點。3月,他親自到永新縣秋溪鄉開展建黨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1月,毛主席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出,要在戰鬥的士兵中發展黨員數量,達到黨員和非黨員各半的目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此,“支部建在連上”逐漸在中國工農紅軍付諸實踐,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得以貫徹落實。\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3741924c0c74795a0e0bc192ef3249b\" img_width=\"245\" img_height=\"395\" alt=\"毛主席的秋收起義火種之所以能燎原全國,關鍵在落實了這六個字\"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毛主席與朱總司令\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支部建在連上,威力無比巨大。老井岡、開國元帥羅榮桓曾回憶說,井岡山斗爭時期發生的一件事讓他銘記一生:1928年7月,他率領三營下井岡山,夜間行軍的時候突然遇到敵人的襲擊。眼看着隊伍被打散了,他萬分焦急。結果等到天亮後清點人數,發現只丟了一名擔架兵。等到9月26日部隊返回井岡山時,沒想到當初失散的那名擔架兵早就回山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羅榮桓感慨道:這次遠征,行程數百公里,打了幾十場仗,卻沒有一個開小差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過去在舊軍隊裏,官兵之間是僱傭關係:當兵的一個月領幾塊大洋,一旦發不出軍餉就會開小差。毛主席帶着隊伍到井岡山下的時候說:“以後不能發餉了”。開國大將黃克誠後來回憶說:當時他很驚訝,因爲自古以來就是“將靠薪,兵靠餉”,如果當兵的不發餉了,那還能維持嗎?沒有想到不僅能維持,還能發展壯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黨員幹部帶頭,官兵一致,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就啥事也能辦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中總結道:“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它初步解決了“黨指揮槍”在軍隊基層落地生根、達於士兵的組織機制問題,爲黨從思想政治上建軍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另一方面,增強了黨的階級基礎,擴大了黨的羣衆基礎,成爲奪取革命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此,這支部隊以嶄新的姿態向井岡山進軍,很快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使得這支以農民爲主體的紅軍,逐步發展爲有覺悟、守紀律、能打仗、會做羣衆工作的新型軍隊,成了一支鐵心鬧革命、永遠跟黨走的隊伍,確保了槍桿子牢牢掌握在黨的手裏。上井岡山時的師長餘灑度、團長陳浩都成了叛徒,可是他們連一個排、一個班都帶不走。後來張國燾叛逃,連一個警衛員也帶不走。因爲這已經是黨的軍隊了,聽黨的指揮,不是任何個人的私屬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支軍隊,最終奪取了全中國,這支隊伍的領導者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一步步將新中國發展壯大至今,令舉世震驚。(劉繼興)\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85232284611431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