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0e98d7321104f5abf57358eec1f9e7b\"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600\" alt=\"灘頭英雄“謝爾曼”(1)\"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機械化戰爭與兩棲登陸作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戰中,英國人在達達尼爾海峽登陸戰役留下了的痛苦回憶,這使他們很早就意識到,在機械化戰爭時代,兩棲登陸作戰的複雜程度將發生質的變化,成功的可能性呈直線下降趨勢,但在很多情況下,這又是不得不採取的戰鬥形式。既便如此,英國陸軍中的某些有識之士\u003Cem\u003E(\u002F以年輕的少壯派軍官爲主)\u003C\u002Fem\u003E還是認識到對於擁有龐大的拖拉機和汽車工業的國家來說,坦克的大規模生產已經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未來戰爭中雙方交戰都會在坦克的參與下進行,普通的陸地戰鬥是如此,由海到陸的兩棲登陸作戰同樣亦然。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二戰中的英國陸軍,率先發展出了一種特殊的兩棲裝甲車輛,用於執行灘頭救援和其他勤務任務,也就是BARV(Beach Armoured Recovery Vehicle)。它相對兩棲坦克來講,可以說毫不起眼,但重要性卻絲毫不低,而且代表了一種成熟的、適合機械化時代的兩棲作戰理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0e98d7321104f5abf57358eec1f9e7b\"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600\" alt=\"灘頭英雄“謝爾曼”(1)\"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機械化戰爭與兩棲登陸作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戰中,英國人在達達尼爾海峽登陸戰役留下了的痛苦回憶,這使他們很早就意識到,在機械化戰爭時代,兩棲登陸作戰的複雜程度將發生質的變化,成功的可能性呈直線下降趨勢,但在很多情況下,這又是不得不採取的戰鬥形式。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表明,技術和工業革命對戰爭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在導致了人們對兩棲登陸作戰“絕望”的同時,卻也孕育着“希望”——大戰中後期,由內燃機、履帶、鍋爐鋼板和小口徑海軍艦炮拼湊出的機械怪物隆隆開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塹壕戰的僵局,因此也有人寄希望於打破兩棲登陸戰的困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進一步來說,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20年休戰期”中,儘管受制於軍費不足的影響,但坦克在設計和性能上的改進,仍是成果豐碩的。進入30年代製造的新式坦克就是這些成果的體現。以懸掛裝置、裝甲、發電和傳動裝置以及車輛自身之間的通訊聯絡最爲重要。此外還有液壓氣動裝置,可增大火炮威力而不增加後坐力。陀螺穩定儀,在理論上講可使坦克在行進中進行穩定射擊。裝甲車輛無線電通訊系統也是成果之一。雖然上述成果在理論上還未達到預想的要求,30年代的坦克也遠非富勒、利德爾·哈特所想象的那樣理想,但與1918年笨拙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相比較,還是要精緻許多,性能有了很大的改進。正如1906年的“無畏”號戰艦是1862年“班長”號的改進型一樣,進步很大。在通行性能、機件的堅牢度、單車和集體的機動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這就使得將坦克、裝甲戰鬥車輛投入兩棲登陸作戰成爲可能。可以想象,一個編有300人和30輛坦克的“維克斯”坦克營所擁有的火力強度,相當於30門57毫米或75毫米加農炮和150挺機槍的火力,也就是說,它的火炮等於步兵師整整一個炮兵團的火炮,外加150挺機槍構成的強大火力。火力如此密集地集中的30輛坦克可在1千米正面戰場分3波使用。這種移動迅速、帶火力、動力和裝甲防護的“大碾子”在灘頭向內陸衝擊會產生什麼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實上,在戰爭史中,進攻與防守兩種戰鬥形式之間始終存在着一個動態平衡。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平衡往往壓倒性地傾向一方或另外一方。同樣,由於機械化戰爭手段的進步,兩次大戰間對兩棲登陸戰的探討也處於這樣一種動態平衡之中。然而,能否藉助機械化的戰爭手段,爲兩棲登陸作戰撥回劣勢,並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舉例來說,在當時時代技術水平條件下,如何在陸地環境中,對前線裝甲戰鬥車輛進行保障和救援,就已經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那麼這種情況放到更爲複雜的灘頭環境中就要加個“更”字。也正因爲如此,兩次大戰間的英國軍方,一方面對登陸作戰的指揮系統、火力支援、突擊上岸、協同動作、通信聯絡、後勤保障等方面進行探索,另一方面也在技術裝備方面着手準備。這就爲一種專用裝甲工程保障車的誕生進行了足夠的鋪墊——英國人模模糊糊地意識到,在孤立無援的灘頭,是否能爲裝甲戰鬥車輛提供足夠的勤務支援,以保證登陸裝甲機械化集羣的耐久性,將成爲關係到兩棲登陸戰鬥結果的一個關鍵。\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389ddad532a43068ce41075fd35459f\" img_width=\"709\" img_height=\"415\" alt=\"灘頭英雄“謝爾曼”(1)\"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直到1932年以前,英國的年度國防預算和編制不斷被削減。不僅軍事開支和人員數量遭到急劇砍削,英國陸軍更變得由野戰部隊轉向行使其維持帝國治安的傳統職能。既便如此,英國陸軍中的某些有識之士\u003Cem\u003E(\u002F以年輕的少壯派軍官爲主)\u003C\u002Fem\u003E還是認識到對於擁有龐大的拖拉機和汽車工業的國家來說,坦克的大規模生產已經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未來戰爭中雙方交戰都會在坦克的參與下進行,普通的陸地戰鬥是如此,由海到陸的兩棲登陸作戰同樣亦然。在這方面,這些少壯派軍官的思想比人們想象的要深邃的多,他們意識到應該消除一切疑慮和錯誤觀點。\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19158829518081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