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5年10月,北鎮港開通了北鎮至濟南濼口的黃河下游第一艘客輪“魯生號”,可載貨物45噸、客位142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後,由於公路事業的發展,水運客源、貨源逐漸減少,加上河牀增高、碼頭變化等原因,來往於濼口、北鎮兩地的黃河航運更是舉步維艱,客運輪船,也最終因乘客稀少而停航。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6LjOIATbSBCY\" img_width=\"700\" img_height=\"181\" alt=\"黃河上第一艘客輪“魯生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開欄的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展示濱州70年來的發展成就,即日起,濱州日報·濱州網同步推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新中國成立以來濱州的第一》欄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該欄目將新中國成立以來,濱州70年間發展歷程中的“第一”進行展示,以增進市民對於濱州的瞭解,增加作爲濱州人的自豪感、幸福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古時,大清河(即濟水)自西南流入,沿濱州南境東行,宛如橫帶。商賈、漁船、艇舸絡繹不絕。傍岸村落叢集,煙林蒼茫,堪稱勝景。自唐朝起,北鎮就設有渡口,曾被稱作“十省通衢”,是通往京津和入山海關的要道,也是大清河下游惟一的重要渡口,古稱“清河橫帶”,是古濱州八景之一,有詩曰“一帶清河夾畫堤,垂楊嫋嫋草萋萋,祖龍已去沙丘後,牧笛還吹落照西。”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大清河水道自東阿舊治以西魚山以下被黃河所奪,大清河不復存在。光緒年間,政府在北鎮對面的黃河南岸設立了道旭渡口,當時這裏水面寬闊,被闢爲渡口後,河面上經常桅檣雲集,船帆密佈,碼頭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道旭水運發達,上可以達濟南,下可以出海,北鎮依託道旭渡口依然擁有着便利的交通條件,在清末民初的時候,老北鎮有字號的商家接近百家,每逢農曆三、八,北鎮大集往往會有數萬人聚集在這裏進行交易,相當繁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5年10月,北鎮港開通了北鎮至濟南濼口的黃河下游第一艘客輪“魯生號”,可載貨物45噸、客位142個。根據搭乘過“魯生號”客輪的沿岸羣衆回憶,印象中船體灰色,上客、下客都集中在濼口和北鎮。在濼口和北鎮之間,沿線設有“船點”,供乘客上船下船。從北鎮去濼口,客輪逆水上行,要避開大流,揀水流相對平緩又不致擱淺的地方走。一位師傅坐於船頭,撐着標有尺度的長杆,不時地往水下探着,一邊探一邊用行話向舵手報告水深。濼口港、北鎮港都曾是黃河沿岸重要的水旱碼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鎮與濼口之間黃河水運相當繁盛。據《北鎮志》記載,1931年由濱縣運往濟南的貨物達到7472噸。1933年至1937年間,當時往來船隻有3000多艘,年運量達到40萬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8年,國民黨在花園口炸壩,使黃河奪淮河入海,致使山東境內黃河成爲幹河,大船停駛,小船減少,水運蕭條,北鎮港與濼口港作爲黃河沿岸的兩座重要港口,一度都面臨着衰落的命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7年,黃河迴歸故道後,航運衰微,往來貨運以石料爲主,兼運糧食雜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濼口貨運仍至梁山、鄆城、北鎮、利津等地,但港口吞吐規模已大不如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時任濟南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來惠民地區視察,因大水滯留在道旭渡口。他認爲,雖然已是和平年代,但從戰略戰備的角度考慮,建一座大橋是非常必要的。此後,楊得志司令員親自到北京申請到了中央允許建橋的特別批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2年1月,在道旭渡口下游250米處,北鎮大橋的建設工程正式開始。同年10月1日,北鎮黃河大橋正式通車,大橋全長1394米,寬9米。北鎮黃河大橋的建成通車,改變了黃河河口無橋閘的歷史,成爲當時黃河下游最壯觀的黃河大橋,渡口的作用大大減弱,直至隨着大橋的完善而徹底棄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後,由於公路事業的發展,水運客源、貨源逐漸減少,加上河牀增高、碼頭變化等原因,來往於濼口、北鎮兩地的黃河航運更是舉步維艱,客運輪船,也最終因乘客稀少而停航。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兩地的水路航運基本停止,北鎮港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經汽笛長鳴的“魯生號”成爲了黃河之上永遠的“絕唱”,而在母親河上乘坐客輪,也成了很多人人生中珍貴的經歷和美好的記憶。黃河航運的變遷,更是新中國70年發展的一個生動註腳。\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0393155006633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