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table\u003E \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0If71IhelMy\" img_width=\"400\" img_height=\"187\" alt=\"萬千鉅子出齊昌 名士故事永流芳\" inline=\"0\"\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p\u003E興寧有着“百員將軍出齊昌,千名教授同故鄉;萬千工賈遨商海,難記鉅子邁州洋”美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u002Ftable\u003E\u003Ctable\u003E \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0IfS3dW7pK3\"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56\" alt=\"萬千鉅子出齊昌 名士故事永流芳\" inline=\"0\"\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p\u003E王佛松(左一)與汪懋華(左二)兩院士回到興寧時接受採訪。資料圖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u002Ftable\u003E\u003Ctable\u003E \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0Ifk34qvV5B\" img_width=\"400\" img_height=\"572\" alt=\"萬千鉅子出齊昌 名士故事永流芳\" inline=\"0\"\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p\u003E興城西郊刁屋出了三位博士,英國劍橋大學文學士、法學博士刁作謙是其中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資料圖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u002Ftable\u003E\u003Ctable\u003E \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0Ig2HIs64FY\"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82\" alt=\"萬千鉅子出齊昌 名士故事永流芳\" inline=\"0\"\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p\u003E石馬鎮新羣村的崇豐第出了“一屋五將軍”。資料圖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u002Ftable\u003E\u003Ctable\u003E \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0IgJ6wi6fjM\" img_width=\"400\" img_height=\"339\" alt=\"萬千鉅子出齊昌 名士故事永流芳\" inline=\"0\"\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tr\u003E \u003Ctd\u003E\u003Cp\u003E興寧“一縣六國腳”合影。資料圖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td\u003E\u003C\u002Ftr\u003E\u003C\u002Ftable\u003E\u003Cp\u003E編者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界客都,人文梅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梅州向來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而來,長久以來延續着“耕讀傳家”的傳統,歷來文風鼎盛,英才輩出。李士淳、吳蘭修、李象元、宋湘、黃遵憲等,爲梅州乃至全國作出了突出貢獻,故清代有“梅州人文冠嶺南”的說法。據不完全統計,梅州孕育了29位兩院院士,340多位大學校長,500多位將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之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方日報·梅州觀察》“客學”欄目本期起,推出“人文客都”系列報道,梳理梅州的人文歷史,挖掘名人故事,敬請關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策劃統籌:湯凱鋒 唐林珍 張柳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興寧,興旺安寧;齊昌,萬世齊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的興寧市,縣名由寧江而得,在歷史上有另一別稱——齊昌。興寧自古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比較發達,有“小南京”和“無興不成市”之說,同時也是“華僑之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杯花舞)之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客家人向來崇文重教,興寧地區也不例外。貫穿城市南北,流經神光山腳下的寧江河千百年間哺育出許多具有卓越貢獻的人傑,而文化之鄉的底蘊則滋潤着代代興寧人。有着“百員將軍出齊昌,千名教授同故鄉;萬千工賈遨商海,難記鉅子邁州洋”美譽的這座城市,同時也有“一桌兩院士、一家三博士、一腹四知縣、一屋五將軍、一縣六國腳”等故事流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百年間人才輩出的這座城市,究竟有着怎樣的底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通訊員 黃佑鵬 鍾思婷 劉海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崇文重教自古盛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名教授同一故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五寸衝牙丈八矛,裝成十萬繞林頭。莫欺楪子興寧縣,一半人家千戶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00多年前,當時的惠州府興寧知縣,同時也有“江南四大才子”之稱的祝枝山在興寧期間,遊歷興寧城時,不禁感慨賦詩一首,便留下了此著名詩作《過林頭,看修竹數里不斷,甚愛,戲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半人家千戶侯”便是興寧人才輩出的寫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代,有忠貞報國的探花、翰林院大學士羅孟郊;明代,有方誌學家張天賦,愛民御史王天與;清代,有《羅家通書》創始人羅慶輝,詩人、考據學家胡曦,數學家饒寶書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代,有民主革命先驅何天炯;現代,有革命家黃文傑,客家研究開拓者、“梅州客家八賢”之一羅香林,地震學家李善邦,新興版畫運動先驅羅清楨,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張如心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不完全統計,自宋代至清代,興寧共考取了進士、舉人285人;清末以來,興寧走出去的國共兩黨的將軍有100多名,其中有鄧逸凡、張醁村等中將26位。現當代這裏曾出過兩院院士5人,大學校長(含院校,黨委書記)48人,活躍在祖國各條戰線的興寧籍專家、教授達3000多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多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興寧還有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50多萬人,分佈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古以來,興寧人亦文亦武亦商,愛國愛家愛鄉,思想開放,人也聰明靈活,各行各業均有卓越人才。”潛心研究興寧歷史20餘年,著有《興寧知名人物》《興寧將軍錄》等書籍的史學愛好者陳作新認爲,興寧人才輩出,與當地重視教育,熱愛學習文化知識的傳統分不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興寧地區,自古“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等俗語流傳甚廣。而關於興寧人勤勉讀書的故事也有許多,“一桌兩院士”的故事便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亮眼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佛松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在興寧一中讀初中時,同班同桌。兩人都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成爲同桌後互相勉勵,暗自鼓勵和比拼,兩人的成績都十分優異。後來王佛松考上武漢大學,汪懋華考取中國農業大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王佛松回憶,兩人同桌是在1944年,因爲擔心受到日軍轟炸,興寧一中從城裏搬到城外,離他家僅3里路遠,“我11歲、他(汪懋華)12歲,記得是按高矮排座位的。”汪懋華住校、王佛松走讀,在王佛松的印象中,汪懋華像女孩子一樣文靜,讀書用功,喜歡咬手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王佛松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喫不上飯,更別提交學費了。一籌莫展之時,王佛松找到了班裏的陳克東老師。陳老師聽了他的哭訴後說:“這樣吧,你的學費我算你交了。”學費免了,口糧仍無着落,他又跑去村小學兼職週末的音樂課,每月得一斗米(32市斤)的報酬,剛好夠喫。就這樣,他堅持唸完高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客家人喫苦耐勞,又熱愛讀書。”王佛松說,重教之風在家鄉極爲盛行,小的時候,時常能看到孩子們拿着書本端着板凳坐在家門口讀書。“那時候大家都認爲讀書識字是很有趣的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興城西郊刁屋人刁振謙、刁作謙、刁敏謙三兄弟,在民國時期同爲博士;興寧龍田鎮環陂村的陳草堂,明嘉靖年間,生五子,有四子皆爲知縣官,人稱“五子四知縣”等故事也爲人稱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街小巷足球穿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被譽爲“國腳搖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段時間,一部圍繞“留守兒童”和“足球夢”展開拍攝的勵志電影《永不獨行》在興寧熱拍,在5月26日的開機儀式上,導演張義寬說,興寧是足球之鄉,有着對足球骨子裏的熱愛。“電影選址興寧拍攝,便是看中了興寧濃厚的足球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興寧市輸送至國家男子足球隊的有蔡錦標、郭億軍、謝育新、伍文兵、張小文,以及中國女足“第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吳偉英,盛極一時,人稱“一縣六國腳”,在當時,被全國球迷譽爲“國腳的搖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時候不僅在體育場,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見足球穿梭的身影,好像人人都會踢足球。”前國腳、現育新足球俱樂部負責人謝育新說,足球便是他從小的“玩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興寧在民國19年(1930年)成立了寧江足球隊,並因爲羣衆基礎廣泛,1941年在興城大壩裏建成公共體育場,便設有足球場。1959年,興寧成立了以足球爲重點的縣級業餘體校,此外中小學校的課堂中也開設有足球課程。“一縣六國腳”等大量足球人才便是從體校及各中小學走出來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小泥鰍”和“快馬”之稱,曾被評爲“亞洲最佳女足運動員”的吳偉英,最早便是在興寧市業餘體校接觸足球。她在業餘體校最初是籃球班的學生,當時縣裏組建女子足球隊準備參加省的比賽時,這棵好苗子被獨具慧眼的“伯樂”相中了,動員她改了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此,這個對足球毫無瞭解的小姑娘走上了足球之路。在嚴師的精心培育下,吳偉英茁壯成長,1983年被廣東省女子足球隊吸收爲隊員,1984年被選上國家女子足球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育新是中國足壇另類,身材矮小但技術出衆,他是前中國國家足球隊中場組織核心。回想起小時候踢球的過程,謝育新說,身材矮小的他並不是具有天賦的球員,但是他遇到了那個有極好足球氛圍的時代及優秀的指導老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談起小時候的足球訓練,謝育新首先提起的就是培養他的伯樂。“我小學的足球教練是張錦才,到了體校就是肖建林,他們對我的足球生涯影響很大。”謝育新說,那個年代訓練條件不好,但每個教練都認真負責,培養了他對足球最初的興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漸放開球員前往海外踢球的限制,謝育新成爲了“第一個喫螃蟹”的人,1987年應邀到荷蘭的茲瓦魯PEC82足球俱樂部(如今改名爲FC Zwolle,現在荷乙聯賽)試訓,成爲那個年代中國足球運動員留洋第一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育新有濃烈的鄉戀情結。2016年底,在梅州市政府、興寧市政府、興寧市教育局和體育局的支持下,謝育新回到家鄉興寧創立育新足球俱樂部,立志培養足球后備力量,推動家鄉足球青訓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的運作模式是與興寧市教育局合作,推廣校園足球,在興寧市第一小學、實驗學校、刁坊小學、新陂小學、葉塘小學等七間小學挑選280名足球苗子,在週一至週五的課後時間給予專業指導。”謝育新說,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但也是光榮的使命,“希望5至8年後,能有一批優秀的家鄉本土球員走出去,讓梅州的足球氛圍更加濃厚,重振球鄉雄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實上,而今興寧對足球事業也十分重視。各中小學校紛紛設立特色足球課,培養孩子們對足球的興趣。目前,興寧市是廣東省校園足球推廣試點縣,有足球傳統項目學校5所,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6所,廣東省足球推廣學校24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2018年友邦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項目——快樂足球冠軍盃賽上,由興寧團市委選派的興寧市葉塘中心小學、興寧市第一小學代表廣東省出戰此項賽事,分別獲得了冠軍和亞軍。興寧市葉塘中心小學近9年爲上級體育學校輸送足球人才近百名。學校還被評爲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善舞能畫者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入選“中國民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化藝術之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藝術文化領域,興寧也有着其不可磨滅的地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客家妹子客情長,情甜甜過冬蜜糖。杯花聲聲迎客來,歡天喜地樂洋洋。”在悠揚的客家歌曲中,舞者們雙手各執一對杯,手指按壓杯底,讓兩杯相擊,發出清脆的聲音,舞者們的身體則配合着樂曲變換着舞姿。這是夜間興寧廣場上常見的一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版畫和杯花舞是興寧文化領域裏的兩朵奇葩,興寧還因爲是“杯花舞之鄉”,於2009年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杯花舞原是清代興寧流行的道教法事舞蹈。道士在表演時是用五句板說唱的竹板進行擊拍,100年前纔對表演形式進行創新。道士朱官祥以興寧產的白色瓷質“伯公杯”代替竹板,使節奏更多樣,聲音更清脆,富有技巧性,成爲獨特的道教舞蹈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中國成立後,興寧杯花舞經過了多次改革。1956年,當時的興寧第四中學老師羅渣、謝月文着手編舞,由文化館創作幹部範晴作詞,謝高、羅渣編曲,運用民間小調和本地水口山歌爲舞曲基調,編成表現客家青年男女勞動和愛情生活的民間舞蹈《杯花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年,該舞蹈參加在汕頭市舉行的“粵東區民間藝術匯演”獲節目獎。1957年參加廣東省民間音樂、舞蹈的選拔演出,被評爲優秀民間舞蹈,並於當年“五一”赴北京參加“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獲優秀節目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80年代,時任興寧文化館幹部的林惠文等繼續挖掘創新,對道具杯子進行改革,創編了杯花舞《明月照山鄉》,獲省業餘舞蹈評比二等獎,舞曲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部向海外播出,舞蹈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榮獲編纂成果三等獎。此後,杯花舞曾獲省評比2次金獎,1次銀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年來,興寧市文化部門一直在探索延續杯花舞生命最好的形式。杯花舞的內涵一直未變,都是借舞蹈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道具和基本動作也得到傳承,而其呈現的整體效果則越來越多元化,並不斷融合當代人審美標準的元素。”興寧市文化館館長劉利娜說,目前,每逢週末及寒暑假,該館免費爲學生提供杯花舞培訓,同時也對外開放進行社會培訓。“現在許多跳廣場舞的團隊也都會選擇杯花舞,一些學校的課間操也是跳杯花舞,很好地傳揚了傳統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中國現當代版畫史上,興寧是一個獨特的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魯迅先生倡導新興版畫運動,產生了中國近現代首個革命美術團體“一八藝社”,團體中13名成員有5名是興寧人。由此,木刻版畫在興寧盛行,乃至出現了像羅映球這樣堪稱中國現代版畫大家的人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今,作爲羅映球的徒弟,非遺項目興寧版畫市級傳承人劉可爲、陳其偉,以刻刀爲畫筆,以木板爲畫紙,已畫了四五十年。年近八旬,他們依舊堅守在興寧版畫傳承的一線,通過在培訓班授課,將版畫的技藝和理念傳給下一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此之外,興寧還是“中國花燈之鄉”“中國圍龍屋之鄉”,此處也流傳着竹板歌、竹馬舞等藝術形式,擁有着“包子豆腐”等傳統技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興寧文化底蘊之深厚,可以從千百年來培養出的名人大家看出,也可以從人們的生活習俗看出,形成的特殊‘興寧文化’影響着世世代代的興寧人。”陳作新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趣說興寧知名人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潛心研究興寧歷史20餘年,著有《興寧知名人物》《興寧將軍錄》等書籍的史學愛好者陳作新通過梳理興寧歷史人物總結出了“一桌兩院士、一家三博士、一腹四知縣、一屋五將軍、一縣六國腳”的興寧特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桌兩院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佛松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在興寧一中讀初中時,同班同桌。兩人都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初中畢業後,就讀於興寧一中高中。后王佛松考上武漢大學,汪懋華考取中國農業大學。后王佛松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稱院士),任中科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在高分子化學領域有很高造詣。汪懋華任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副校長,在國際農業工程學界享有盛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家三博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刁振謙、刁作謙、刁敏謙兄弟三人,興城西郊刁屋人,民國時同爲博士,傳爲佳話。刁振謙(1878—1958年),字信德,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衛生學博士和熱帶病學博士。歷任上海紅十字會醫院院長、聖約翰大學院長、同仁和宏仁醫院主席董事等職。刁作謙(1880—1975年),字成章,英國劍橋大學文學士、法學博士,獲英國高等法院大律師執照。歷任清朝翰林院編修,民國大總統府祕書、駐英總領事、古巴兼巴拿馬全權公使、新加坡總領事、外交部高級顧問等職。刁敏謙(1888年—?),字德仁,倫敦大學法學博士。歷任清華學校教授、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團祕書、《中國社會和政治科學評論》總編等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門四知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草堂,字希武,生於1482年,龍田鎮環陂村老城裏人,樂善好施,深受民衆稱頌。陳草堂生下五個兒子,制訂十二戒家訓嚴加管教,均功成名就。長子陳恕,躬耕於鄉,賜歲進士;次子陳志,爲廣西貴縣縣丞,功升準府;三子陳思,任福建浦城縣主簿;四子陳憲,任江西吉安府龍泉縣知縣,功升靖江王府審理正;五子陳懋,任浙江青田縣知縣,爲政清廉。因五個兒子中有四個任縣官以上職務,被人稱爲“五子四知縣”之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屋五將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馬鎮新羣村的崇豐第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此屋建成以來人才輩出,出了五位將軍:何廼英、何天祥、何學植、何寶松、何孟淳。何廼英(1885—1953年),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謀,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少將師長,豐順、南雄等縣縣長。何天祥(1900—1960年),曾任國民黨少將軍法處長、廣州北較場少將無線電臺臺長。何學植(1908—1979年),曾任國民革命軍第20軍133師少將師長。何寶松(1911—2002年),曾任國民革命軍157師師長,陸軍少將,解放後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全國政協委員。何孟淳(1916—1994年),1937年任廣州行營政治部少將主任祕書,解放後任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縣六國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足球運動在興寧有廣泛的羣衆基礎,有“足球之鄉”的美譽。興寧爲省級以上專業足球運動隊培養輸送了不少優秀足球人才,其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輸送至國家男子足球隊的有蔡錦標、郭億軍、謝育新、伍文兵、張小文,以及中國女足“第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吳偉英,盛極一時,人稱“一縣六國腳”。\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08082948433562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