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中國商報\u002F中國商網(記者 張濤)7月16日,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在京舉辦了“食品安全新動向”系列講座第八場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總顧問陳君石院士就溯源與信息平臺、食品標準、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等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與大家進行了探討並分享了個人見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5f5f37513bb44b1844a0e9860044dad\"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08\" alt=\"地溝油真的能檢測出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告訴你真相\"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美國大使館、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京東、家樂福、永旺、美團點評、餓了麼、便利蜂等五十多名相關政府機構、研究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的代表參加了本次講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下是陳君石院士針對目前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誤區和熱點問題發表的觀點和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食品追溯和溯源的主要目的是什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覺得我國目前對追溯和溯源的目的認識存在不統一的情況。這一點在國際上是很明確的。追溯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當企業需要召回某一批產品的時候,能夠比較準確地知道召回哪一些。因此,企業是追溯制度的主體。在我國,還有一個次要目的,就是爲了讓消費者買這個產品的時候能夠得到更多關於產品來源的信息。但這不是企業建立追溯制度的主要目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食品追溯與溯源方面,政府需要發揮什麼樣的作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政府應該對企業提出追溯的要求,包括像有的國家頒佈指南,比如乳製品追溯指南,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要求。第二,政府的職能是要監督,檢查企業有沒有按照自己建立的追溯制度去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食品追溯或者溯源到底要追到什麼程度?\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要有整個產業鏈的全部信息,但這是建立在每個企業的基礎上。在國際上一個企業要追溯到什麼程度是很明確的,也就是往上一步、往下一步。如果是餐飲,對於蔬菜沒有必要追到源頭,只需要知道來自哪一家供應商就可以了。往前一步和往後一步,你的產品是誰給的,你給誰了,這就夠了。假如每個企業都這麼做了,自然這個產業鏈的信息是連貫的,從整個產業鏈來講是清清楚楚的,出了問題就可以追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食品標準是不是越多越好?辣條要不要制定專門的標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認爲標準不是越多越好。食品安全標準從保護消費者健康出發,它的特點就是“安全”二字。國際上和發達國家最重視通用標準或者基礎標準,就是適用於所有食品類別的標準,比如食品添加劑標準、污染物標準。當然,也不排除制定一些主要類別的產品標準,即商品標準,比如乳製品、油脂。而食品的商品標準制定到多細,肯定要根據國情來定。例如辣條,我認爲衛健委出一個文說明辣條適用調味面製品標準就夠了,沒有必要單獨制定辣條標準,因爲對辣條沒有獨特的安全要求,如重金屬、致病菌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您對於營養標準怎麼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關於營養的標準,我們是和國際接軌的,如營養標籤、嬰幼兒配方奶粉、特殊醫學用途食品,這些都是屬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的營養標準,是強制性的。對現在叫得很響的營養標準我有兩個顧慮,一是一旦標準發佈,會限制企業的創新和產品的研究開發,因爲是強制性的。二是即便你說是推薦性的(GB\u002FT),到了地方很可能一律按強制性執法,從而大大增加了監管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您對監管工作的模式有什麼建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我們的食品抽檢總體合格率是98.7%,如果與30年以前的60%左右相比較,當然可以說食品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一個抽檢合格的產品並不能排除它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例如溫度、時間沒有達到要求。我們現在主要依靠的是終端產品抽樣檢驗這個監管模式,企業就按照你這個監管模式來做,所以生產過程的控制是比較松的。而以終端產品的抽檢爲主的監管模式,在國際上20多年前就被淘汰了。我們需要把抽檢作爲主要監管模式,並逐步轉爲過程監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地溝油是否有檢測方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爲地溝油不是一個明確的檢測目標,所以不可能建立檢測方法。特別是適用於監督管理的方法就更不可能。從研究角度,也許可以用穩定同位素這樣的方法,但是最後也不一定完全解決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地溝油的問題上,公檢法介入執法是一個正面的例子。公安部門利用破案的手段追到地溝油從哪裏收購,收購了以後又送到哪個地方去加工、生產,然後又賣給誰。罪犯被抓住後供認不諱,所以這個案子是鐵定的,儘管沒有檢測方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發佈。意見要求實行最嚴厲的處罰,完善法律法規,加快完善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推動危害食品安全的製假售假行爲“直接入刑”。這個話是百分之百的對。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確實需要在概念上澄清,劃清什麼是“危害食品安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對於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您怎麼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區塊鏈作爲一種技術,我絕不反對。區塊鏈在食品安全領域中應用,我也不反對。區塊鏈的用途是在追溯,如前所述,它能告訴你這個東西是哪裏來的,萬一產品有問題,可以明確需要找回的批次,減少損失;假如是嚴重的問題,則可以馬上減少對消費者的健康危害。問題是當前什麼樣的企業適合用區塊鏈,什麼情況下用區塊鏈比傳統的計算機軟件更具優勢。必須明確的是,區塊鏈只能告訴你來源,而不能告訴你安全與否。我期待有更多有比較的應用報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政府、學術界、食品行業、媒體與消費者之間如何能夠及時準確地傳播和溝通科學、公正、客觀的食品安全相關信息,從而消除公衆對於食品安全的疑惑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個題目比較大,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講過,我國當前的主要食品安全是什麼?第一跟全世界一樣,就是食源性疾病,這是頭號食品安全問題。僅次於食源性疾病的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這些謠言和誤導性的信息給消費者心理帶來的傷害,大於真正的不安全因素對健康造成的危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聚氰氨事件已經過去了11年,我國的食品安全不管是從政府監管、立法、標準,還是企業對食品安全的保障,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步是顯著的。但是消費者對我們的食品安全還是不放心,說明消費者對於食品供應缺乏信心。沒有信心的原因是不信任。消費者不信任企業,也不信任政府。同時,負面新聞和謠言又有很多,正面的信息要想壓過負面的是很難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還是要依靠政府。第二,專家確實需要出來講話,這裏,第三方機構很重要,可以提供權威的、客觀的信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第三方平臺還比較薄弱,需要加強。此外,理念和策略還需要改變,我們要倡導把傳統的風險交流改變爲比較拓寬範圍的食品信息交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很欣賞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把科普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現在闢謠是必要的,政府做,專家也要做,但更根本的問題是要讓消費者提高知識水平,不相信謠言。\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78355841484442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