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林後宜計劃,在3萬畝土地中建起5000畝養殖塘,帶領40餘名濤頭村村民到海外養殖,“我當書記要帶頭。\"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三門青蟹名滿天下 (央廣網發 三門縣宣傳部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林後宜告訴記者:“目前,雪蘭莪州養殖的青蟹售價每公斤約160元,除了馬來西亞當地市場,主要銷售到上海、溫州等地,一般3天就往國內發貨一次,可以與國內的上市時間形成錯峯。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QnbVb1ujyX\" img_width=\"800\" img_height=\"600\" alt=\"「你好,小島」颱風“吹”來的轉型:青蟹如何“橫行”出國門?\"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三門縣萬畝養殖塘。(央廣網發 三門縣宣傳部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央廣網三門7月24日消息(記者王貴山 傅煒如 曹露浩 勾偉)浙江省三門縣濤頭村,是一個曾經飽受颱風危害的海島村,如今放眼望去,這裏有一片片整齊劃一的養殖塘,塘中是村,村中有塘。村民口中的“搖錢樹”,使得這個貧困村一躍成爲全縣的“首富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的濤頭村,90%以上的村民從事養殖業,通過開展立體養殖模式,建立銷售網絡,全村已形成了完整的養殖產業鏈,年產值超8000萬元,人均年收入3萬餘元。同時,濤頭村積極搶灘“一帶一路”,啓動了跨國養殖,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開始了二次創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起濤頭村的致富歷程,還得“感謝”1997年的11號颱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颱風“吹”來的轉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來沒見過那麼大的颱風。”時隔22年,村支書林後宜仍對那場颱風的破壞力心有餘悸,但同時也心存感激,因爲是它“吹”來了新機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我們哪有這麼好的房子住,都是小平房,1997年臺風來的時候,海水都淹到了大門那兒。”作爲親歷者,第一批養殖戶陳彩爽對當年的景象也記憶猶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7年8月18日,11號特大臺風正面襲擊了三門,導致全縣海塘幾乎全部毀掉,海水倒灌進農田、棉花地、橘子園等地,因海水鹽鹼度太高,三年內無法再繼續耕種,直接損失達幾十億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祖祖輩輩從事農業種植的村民們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開始思索未來的出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的村委會主任王書明極力主張“種”改“養”,發展海水養殖業。但是,“海水裏的魚,娘肚裏的兒”,養殖業風險大,大家也缺乏經驗,村民意見不一,村裏決定把選擇權交給村民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8年3月8日,村委會給每戶村民發了一張意見徵詢表,讓他們選擇是發展養殖還是繼續搞種植。結果讓人意外,全村373戶有325戶在“水產養殖”一欄按上了手指印,也是這325個鮮紅的指印確定了濤頭村日後的發展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快,濤頭村成立了“三門縣濤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村民以每畝作爲一股的方式,將30年土地經營承包經營權投入公司,公司設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理事會、監事會,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引入農業生產。這也是浙江省第一個“股田制”公司,“濤頭模式”由此形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選擇,災後第一年我們就看到了成效。”陳彩爽欣慰地說。1998年,濤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產值達600餘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3262元。“種”改“養”後,每畝3000至5000元的高收入與每畝僅有300至500元的種植業收入形成鮮明對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初不敢“試水”的村民漸漸轉變了觀念。1999年,其餘的48戶村民也沒有顧慮了,剩下的田地全部實行“種”改“養”,全村的收入結構從此由“黃”變“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弄潮兒向“濤頭”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思路決定出路,改革的思想一旦爲老百姓所接受,人民羣衆的聰明智慧和創業激情就會極大地迸發出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濤頭模式”帶動下,三門縣掀起了“種“改”養”的熱潮,縣內養殖面積迅速擴大,大力發展以青蟹爲主導的海水養殖業,“三門青蟹”成了金名片,“三門小海鮮”打出了知名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4年,青蟹集體發病,村民損失慘重,心頭一片陰霾。在村民集體努力下,找到了原因,原來是養殖密度太高。村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養殖新品種、新結構,用蟶子、小白蝦、雪蛤等與青蟹立體混養。雪蛤最貴的時候,一斤賣20元,畝產2萬斤,產值達40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養殖收益不斷放大,村裏的塘租費也水漲船高,從最初的250元\u002F畝,漲至5000元\u002F畝,村集體收入蹭蹭往上漲,現在年均收入超過1000萬元。村支書林後宜告訴記者,“1683名村民除自己的產業收入外,還參加集體分紅,4年領一次,一家4口的話,就有近10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彩爽如今已經是村裏的養殖大戶,承包了村裏20畝水塘,最好的時候,一年淨收入有20多萬元。家裏蓋起了現代的兩層樓房,就算颱風來,也吹不倒他的信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濤頭村來說,比養殖塘產量更珍貴的是養殖技術,村民們10多年積累起來的養殖經驗,教室裏教不了,書本里學不到,濤頭村的養殖戶個個都成了高級技術人才,山東、江蘇、福建的漁村搶着請他們去幫助搞海產養殖,村民們成爲“香餑餑”。村支書林後宜說,村民們的下一個目標在國外,他們已經眺望到了更遼闊的那片蔚藍的大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搶灘“一帶一路”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村書記林後宜眼裏,村莊要持續發展,村民要持續致富,不能只靠眼前這幾片養殖塘,“2500畝養殖塘是稀缺資源,我們的新希望在海外。” 林後宜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幾年,受到土地、氣候等因素影響,養殖業發展遇到瓶頸,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越來越多中國農民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走向海外,跨國養殖。林後宜說,這又是一次新機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4年9月開始,林後宜帶着養殖戶、“土專家”、投資人,先後15次赴馬來西亞、泰國、埃塞俄比亞、莫桑比克等國考察,依據土地性質、承包成本和氣候條件等選擇試養地點。2016年,林後宜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租下3000畝灘塗,進行青蟹的跨國試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馬來西亞注重環境保護,排放污水問題抓得嚴。青蟹養殖需要經常換水,需要水泵,在機械設備上投入就多了。”林後宜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投入多,產生的效益也更大,讓人欣喜的是,養殖第二年就見到了成效。2017年,首批青蟹在當地以每公斤140元的價格上市。\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QnbtG9bJOou\"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07\" alt=\"「你好,小島」颱風“吹”來的轉型:青蟹如何“橫行”出國門?\"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三門青蟹名滿天下 (央廣網發 三門縣宣傳部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林後宜告訴記者:“目前,雪蘭莪州養殖的青蟹售價每公斤約160元,除了馬來西亞當地市場,主要銷售到上海、溫州等地,一般3天就往國內發貨一次,可以與國內的上市時間形成錯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6月18日,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推介活動上,在三門縣委縣政府的鼓勵推動下,林後宜與馬來西亞農業大學簽訂了跨國小海鮮開發合作協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QncHCo2g5oa\" img_width=\"800\" img_height=\"600\" alt=\"「你好,小島」颱風“吹”來的轉型:青蟹如何“橫行”出國門?\"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濤頭村的帶頭人林後宜(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5月,馬來西亞考察團來三門時,對當地生態環境、小海鮮品質讚賞有加,產生了合作意向。”與馬來西亞的跨國養殖合作,是濤頭村邁向海外的第一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協議簽訂以後,國內先進青蟹養殖技術和優質青蟹種苗通往東南亞地區的渠道將更加暢通,跨國養殖將彌補春冬兩季國內青蟹市場的空白,同時提高當地的青蟹養殖水平,促進東南亞一帶農民的增收。” 林後宜充滿信心地說,“未來五年,我們要在馬來西亞建成第二個濤頭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他們又與莫桑比克政府簽訂協議,租下當地3萬畝沿海土地,並邀請林後宜以技術入股,共啓海外淘金之路。“那裏水質、土質都很好,養殖條件得天獨厚!3萬尾蟹苗從濤頭村出發,抵達時存活率仍達80%以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桑比克水資源豐富,海水含沙量達30%,養殖條件比三門好。”“土專家”林由火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林後宜計劃,在3萬畝土地中建起5000畝養殖塘,帶領40餘名濤頭村村民到海外養殖,“我當書記要帶頭。如果成功了,村民再合夥或入股,繼續擴大規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濤頭人乘風踏浪,再次勇立“濤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門敢爲天下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濤頭村的海外養殖,是三門縣積極搶灘“一帶一路”的一個縮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三門縣重視發展灣區經濟,通過連續17年舉辦中國青蟹節、小海鮮音樂節、中國小海鮮博覽會等活動,打響“鮮甜三門”區域公共品牌。同時,三門縣與海洋大學等多家高校院所合作,推進冷鏈物流、產品加工、漁旅融合等全鏈式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門縣農村農業局局長周衍平介紹說:“目前,我們的養殖模式和養殖種類已形成有效的互利作用和級聯效應,特別是貝藻養殖模式,能有效削減三門灣海域的氮磷營養鹽水平,是一種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門小海鮮的“名聲在外”,引得多家國內外知名客商遞來了“橄欖枝”。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上,中國漁業協會與三門縣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3家北京餐飲名店與三門縣小海鮮協會簽訂購銷合作協議,還有來自日本、韓國的客商簽訂了小海鮮購銷協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QnclYdPwqq\" img_width=\"800\" img_height=\"600\" alt=\"「你好,小島」颱風“吹”來的轉型:青蟹如何“橫行”出國門?\"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記者採訪青蟹養殖(央廣網記者 傅煒如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敢爲天下“鮮”,帶來百家旺。去年,三門小海鮮產值超50億元,全縣小海鮮養殖從業人員增長至10萬餘人,帶動農戶人均增收1萬多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門縣委書記楊勝傑表示,接下來,三門將繼續深化小海鮮品牌發展戰略行動,把“鮮甜”品牌建設作爲富民強村興縣的重要舉措,加快一二三產融合、農漁文旅一體發展,讓三門成爲遊客嚮往的“鮮甜目的地”。\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10801096920320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