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朝灭亡后,洪承畴以"招抚江南大学士"的身份来到南京,有人不耻其卑劣行径,于是作对联一副讥讽之:史册流芳,虽未灭奴犹可法,洪恩浩荡,未能报国反成仇。

其下一句,是痛斥洪承畴深受国恩,却投靠满清为虎作伥的丑恶嘴脸,而上一句,则是褒扬某民族英雄光耀千秋的伟岸人格。这位与洪承畴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即南明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江北督师——史可法。

以爱国之名误国:史可法昏招迭出,亲手葬送南明好局

史可法,河南人,貌黑而短小精悍,自幼以孝行闻名乡里,后师从东林党大佬左光斗,深受其栽培,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很早就有"扶社稷于将倾"的远大抱负,但为人奉行"君子群而不党",故于党同伐异的崇祯年间并没有太大作为。

真正让史可法走上前台,成为中流砥柱的是"甲申之变"。1644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殉国,明朝北方疆土尽失,此时,作为南京六部中唯一拥有实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得到了力挽狂澜的契机,大明中兴与否,全靠其短时间内的所作所为。

有一个小故事,左光斗被魏忠贤下狱时,史可法曾冒死探望老师,一见面便跪地泣不成声,而左光斗却不为所动,奋臂怒斥曰:"蠢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你到这里来倘再被人诬陷,今后天下事怎么办?"说完,便手执刑具做击打状,将史可法赶走。

可以看出,左光斗对自己的学生寄予厚望,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史可法没有给老师丢脸,为国家奋斗到了最后一刻。不过话虽如此,个人品行固然无可挑剔,但其一系列"力挽狂澜"的操作却很让人怀疑,事实上,在南明风雨飘摇的时局下,史可法可谓一步错,步步错,一错再错。

以爱国之名误国:史可法昏招迭出,亲手葬送南明好局

崇祯死后,留守南京的大臣首要任务是选出一个新皇帝,此事如果出了差错,就会导致"皇帝遍地走"的乱局,天下更加不可收拾。按照明朝的继承法,皇帝人选首推福王,这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只要走一走流程,就能安定人心,稳定局势。但出于私心,东林党人却极力反对,并推出一个潞王候选,把皇位一事搅得乌烟瘴气。

在此关键时刻,手握大权的史可法本应当机立断,将法统继承人福王迎上宝座,一来东林党无话可说,二来局势也能快速稳定,天下大有可为。但史可法却做出了一个啼笑皆非的决定——拥立桂王。

已经够乱了,你还跑过来凑热闹,这就是不嫌事大了。桂王远在广西,先不说人怎么样,单就两地相隔千里,等走过来黄花菜都凉了,东林党和福王还不活剥了你?在攸关南明生死存亡的立皇帝一事上,史可法优柔寡断、乱和稀泥,实在是最大败笔。

最终,福王气急败坏,慌忙求助于"江北四镇"的大老粗,在寒光闪闪的刀枪面前,东林党人迅速改头换面,转而拥立福王,皇位之争这才落下帷幕。

以爱国之名误国:史可法昏招迭出,亲手葬送南明好局

而史可法的举棋不定,也导致了一个更加严重的恶果——武将干政。

江北四镇的大老粗地位本非常之低,像拥立皇帝这种事连选边站的机会都没有,不料福王主动向其求助,以败军之将捞了个"定策之功",皇帝都是我立的,你算老几?终南明一朝,武将飞扬跋扈,不听号令,视朝廷如无物的局面就此形成,而刚登基的弘光帝(福王)与马士英等人也只能徒叹奈何。

事后,史可法意识到了自己的严重失误,为了笼络四镇将领,便提出给四镇"封爵赏地",再亲自过江督师的弥补之策,但不出意外,这又是一条下下策。

四镇大老粗有了自己的地盘,再不满足于将领身份,封地中的土地、人民、商税都变成了其私产,于是,一个个只知巧取豪夺,胡作非为,从不以国事为念,成为事实上的军阀。而史可法虽过江督师,却更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办事员,只能奔波于四镇军阀之间调停矛盾,除此之外,一筹莫展。

如果说史可法在内政上的一系列失误导致南明先天不足,那对待满清的战略布局则给南明挖了一个大坑。

以爱国之名误国:史可法昏招迭出,亲手葬送南明好局

由于吴三桂和清军对李自成穷追猛打,当时河南、山东一带变成真空地区,乡绅们纷纷又举起明朝大旗,翘首以盼,就等王师北上接收。但史可法却不为所动,因为其一直是"借虏平寇"的忠实贯彻者。

所谓借虏平寇,即幻想以满清势力消灭李自成流寇,正因为此,史可法小心翼翼的处理与满清的关系,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酿成南宋"端平入洛"的祸事。在顺治已经于北京称帝的情况下,史可法依旧只想着偏安江左,与满清交好,不得不说,战略眼光幼稚到极点。

眼见清军南下,史可法竟全然无视,甚至苦口婆心力劝四镇之一的高杰西征闯军,以增加与满清的友好筹码。

但大军尚未开拔,高杰就于睢州城遇刺,史可法悲痛之余,更显一意孤行,不通大局。

为稳定军心,史可法亲自赶赴高营,立高杰之子高元爵为"兴平士子"继领全军,高杰夫人邢氏认为其子年幼,恐不能服众,遂提出让史可法收高元爵为义子。这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史可法却以高杰是流寇(李自成旧部)出身,予以拒绝,非但如此,还建议高元爵去拜太监高起潜为义父,这等大伤士气的操作,让高杰部人心惶惶,不可收拾。

以爱国之名误国:史可法昏招迭出,亲手葬送南明好局

此后,史可法又不作任何战略部署,直接拍拍屁股一溜烟跑回了扬州,既不敢渡河收复山东,又不敢西征收复河南,甚至连留在徐州的勇气也没有,仓皇南窜。

及至清军南下,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而高杰部也望风披靡,甘心做满清开路走狗,可以说,种种恶因皆由史可法一人而起。

最终,江北重镇扬州被围,史可法"联虏平寇"的千秋大梦终告破灭。

而扬州一战,史可法同样毫无作为,既没有御敌良策,亦没有死战决心,只是一味惊慌失措,战栗不宁。在清军尚未攻城之前,便整日在家"自觉愦愦",连城防大计也不能处理,一切战守之策只是听之任之,坐等以身殉国,千秋留名。

于是,城高池厚的坚城扬州一日即被攻破,史可法如愿赴死,扬州屠城十日。

以爱国之名误国:史可法昏招迭出,亲手葬送南明好局

公平的讲,史可法个人气节无可指责,其尽忠报国,慷慨赴死的气概当彪炳史册,但坐拥天时地利的弘光政权搞成这步田地,不得不说,史可法脱不了干系。一个以爱国著称的忠臣,却尽行误国之实,这大概就是历史给所有人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

史可法死后,弘光帝连夜出逃,南京不战而降,这个本该中兴大明,重整山河的弘光政权顷刻覆灭,读来不免让人万分唏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