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振宁并不擅长实验物理,而当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实验型人才。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杨振宁的回国,同样印证了中国的强大。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他曾在12岁就扬言要拿诺贝尔奖,并且真正做到了这件事。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杨振宁,而让他最初想要拿诺贝尔奖的,是一本书。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一、一语成谶

杨振宁的父亲满腹学问,但在他年幼时,父亲并不在身边。

当时,他的父亲正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母亲和他住在一起。因此,杨振宁的启蒙老师,是只读了几年私塾的母亲。

或许,好家庭,素来重视教育。

虽然困难重重,但母亲还是每天抽出时间,教儿子读书。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杨振宁5岁时,已经学会了3000个字。

7岁时,父亲回国,杨振宁随父亲到清华园居住。等到中学时,杨振宁在数学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天赋。

杨振宁的父亲是数学教授,但和其他家长不同,看见儿子的数学天赋,他并没有让儿子立刻去学数学,反而要求他去学一些传统文化。

杨振宁的父亲,有一个巨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用英文和德文写的数学书,杨振宁常常去翻看。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那时,他年纪尚小,很多外文都看不懂。杨振宁常常拿着书去问父亲,可他的父亲每次都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因为父亲的不着急,杨振宁得以拥有一个绚烂的童年。

他绝不是书呆子。

清华园里的每一棵树,他几乎都爬过。

他也绝不是乖乖上课的好学生,每次上课,他都喜欢东翻西看。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有一次,他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

这本书讲的是当时物理学中比较新的现象和理论。

杨振宁非常感兴趣,看完书还回家和父亲母亲说:

“我将来要得诺贝尔奖。”

那时,杨振宁才12岁,正在上初一。

父亲杨武之听了,并没有把这话放在心上。毕竟,每个小孩子童年都会烦恼,自己到底该去清华,还是去北大。

谁知23年之后,这一句妄语,真的变成了事实!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二、付出得到回报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很快,北平失陷。

杨振宁一家逃难到合肥,后又抵达昆明。

当时杨振宁年仅16岁,正上高二,但他次年就考入了西南联大。

战乱中的西南联大,条件极差,但师资力量却极其强大。

因为战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合开,组成了西南联大,朱自清、闻一多、王力、罗常培等名师都在其中任教,也教授了杨振宁的国文。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而赵忠尧、周培源等物理学方面的名流,也曾亲自给他授过课。

吴大猷教授引导杨振宁学习群论和对称原理,王竹溪教授引导他进入统计力学领域。在以后的工作中,这方面一直是杨振宁的主攻领域,可见,名师的影响有多大。

在西南联大读硕士期间,杨振宁对爱因斯坦、费米和狄拉克的研究风格极为推崇。

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1945年,杨振宁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起初,杨振宁在美国并不成功,在实验室里总是显得笨手笨脚。

当时实验室里有一则笑话:“凡是在实验室里发生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杨振宁!”

导师知道情况后,决定让杨振宁放弃实验,转攻理论物理。杨振宁不想放弃,在实验室待了20个月,最终还是发现,自己不是做实验的料。

但每一段路,都不会白走。

因为实验室的生活,杨振宁在理论物理界,拥有了其他人没有的经验。他与李政道提出“在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结论时,就曾经从实验物理学家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个可以检验他们理论正确性的实验。

经过多年的努力,杨振宁的辛劳终于换来了收获。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1956年,他与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在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恒”。

1957年,这个结论由美籍华裔科学家吴健雄女士经过实验得到证明。

这一年是杨振宁难以忘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他的成果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他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科学殿堂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后的杨振宁仍然不满足,继续忘我工作。

中美建交后,他多次访华,促进了中美交流和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三、知识无国度

杨振宁年轻时一直在美国留学,直到老了才回国。

很多人因此认为,杨振宁是看中国建设好了,回来享福的。

其实,杨振宁不回国的原因,除了科研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研究方向。

杨振宁并不擅长实验物理,而当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实验型人才。当时他若回国,最多在大学当教授,做不了其他贡献。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可当时的杨振宁,才不过30多岁,他可以继续研究科学,继续为世界物理做出贡献。

有些人又认为,杨振宁在美国拿了诺贝尔奖,就是在帮美国人。

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

根据诺贝尔奖的精神,理论物理的研讨成果,是属于全世界的,并不属于某个国度。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回国后,杨振宁受聘于清华大学,年薪为100万,但杨振宁没有拿一分钱,将这笔钱捐给了清华大学的研讨所,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育。

他还卖掉了位于纽约的房子,又捐了100万美元给清华大学。

杨振宁捐给科研机构的钱,足以让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度安享晚年,所以来中国养老这种说法是完全不成立的。

此外,杨振宁还为重病的邓稼先,带来国外最先进,但还未上市的药物。

 杨振宁12岁,扬言要获诺贝尔奖,35岁应验,不回国同样也爱国

中国现在越来越强大,科研工作也越来越完善。

杨振宁选择现在回国,对中国的意义一样重大。他是现存在世的理论物理界的翘楚,有他在国内任教,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的物理知识,教授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杨振宁的回国,同样印证了中国的强大。

为祖国而骄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