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太太注定悲剧吗?

为什么全心全意为家庭而生的张幼仪,注定没有幸福;认认真真搞事业的潘素,却恩爱到老?或许,这个问题,民国的故事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人生就像没有硝烟的战场,爱情的最佳状态是相互成长。

婚姻里,单方的崇拜和一味的宽容,都不是长久的良策。

一、自我为是的牺牲,换不来半点怜悯

许多全职太太的悲剧,在于自以为是的牺牲。

牺牲了事业,牺牲了自由,却换不来丈夫的半点理解。

众人皆知徐志摩爱慕林徽因,赞叹这份疯狂与痴情,却忽视了这份感情下的受伤之人——张幼仪。

她是徐志摩的原配,和他结婚七年,为他生儿育女,为他照顾家庭,可最终却只得到了冷暴力。

民国女人大多相夫教子,但张幼仪更像如今时代为了家庭牺牲事业的全职母亲。

结婚前,她也上过学堂,念过女中,论家境,她的出身丝毫不逊色于徐志摩。

为了家庭,张幼仪成了徐家的好儿媳,成了徐志摩背后的女人,也成了暗淡无光的家庭主妇。

中国女人最大的美德,便是善良和容忍。

即便徐志摩无情无意,张幼仪也没有放弃付出,无怨无悔。

那时的张幼仪,只奢求徐志摩的一点目光,只希望那一点可笑的温暖。

漓江春晴,夏山过雨,笔笔风光辗转于她的画纸之上,这是潘素,张伯驹的夫人。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著名的收藏家,家境优渥,但却对潘素一见钟情。

那时的潘素,还什么都不懂,只是最下等的青楼女人,是张伯驹成就了她的绘画天赋。

无论山水旖旎还是花鸟生机,他陪伴着她的成长。

好的爱情,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好的婚姻,会让你余生感慨万千,幸福美满。

张伯驹从不要求潘素回归家庭,对他来说,自己的妻子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他为她骄傲。

对于潘素来说,张伯驹是她的盖世英雄,从青楼生活中拯救了她,给她希望和幸福,给了她不一样的世界。

真正幸福的婚姻,是你成了你自己,散发光芒,闪闪发光。

每个女性都要避免成为婚姻中的张幼仪,而努力成为值得被爱的潘素。

二、自己的优秀,才是最好的安全感

都说女人是感性生物,需要安全感的滋养。但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每天的早安和问候,也不是甜言蜜语的承诺。

这些允诺,是爱情里的甜味剂,让人心动且美好,但却不是保鲜剂,无法让爱情在婚姻的道路上长久不变。

你知道吗?

最后的最后,张幼仪身怀六甲被徐志摩扔在异国他乡,差点死亡;潘素却在张伯驹的呵护下,出国留学,活出精彩人生。

好在,张幼仪涅槃重生。

被徐志摩丢弃在异国他乡的张幼仪,面对着陌生的环境,面对着离婚和抛弃,她没有退缩和委屈,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她学会了英文、德语等多种语言,开始自己的事业,成为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担任服装公司的总经理。

原本相夫教子的张幼仪,在离开冷漠的婚姻后,成为了更优秀的自己。

连一直看不起她,说她是土包子的徐志摩,都忍不住赞叹,这个女人和过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时间是一把利刃,消磨着爱情的美好,唯有独立和优秀,才是永恒的安全感。

在婚姻里委屈,有人也许会选择胡闹,也许会选择任性,但这些做法,只能得到暂时的甜言蜜语,却消磨了彼此的信任。

真正的爱情,是相互依偎,共同成长,即便我不索取,你也倾其所有。

三、美好的婚姻,是共度余生,共同欢喜

最美的婚姻,是共度余生,共同欢喜,而不是一个屋檐下的冷漠和责任。

张幼仪与徐志摩,原本就没有感情基础,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七年的婚姻,捂不热一个原本就不爱你的人。

最初,张幼仪是有幻想的,渴望徐志摩对自己回心转意。

怀孕时,她欣喜若狂,即便徐志摩让她打掉孩子,她也依然坚持生下孩子。

但这一切,对于厌恶你的人而言,没有半分喜悦。

后来,张幼仪独立优秀,反而收获了徐志摩的赞许,也收获了他对她的欣赏。

而张伯驹和潘素,最开始也不是世人眼里的美满婚姻。

他们一个是民国四公子,出身高贵;一个是青楼女子,出身低微。他们的年龄相差17岁,阅历相差甚远。

张伯驹宽容,潘素也好强。

绘画的辛苦,并非世人眼中的岁月静好,但潘素终究成了一代名家。

张伯驹爱好收藏,哪怕家徒四壁,潘素也从未阻拦过张的收藏爱好,而是支持他,共同面对苦难。

美好的爱情,源于荷尔蒙;美好的婚姻,却源于包容和理解。

也许,出身青楼的潘素,也曾担心家境富裕、博学多才的张伯驹会离开、会变心,但她努力经营着二人的美好。张伯驹明白潘素的处境,所以珍惜呵护,既然过去有苦难,那未来一定不再难过。

用智慧和真心经营的婚姻,必然是充满美好和喜悦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