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讓我們站在新文明的入口

把餐廚垃圾與包裝盒、塑料瓶分開,養成定時定點扔垃圾的習慣……今年,上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讓每個市民都行動起來,讓垃圾 “出門”前就開始分類。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場革命性的綠色轉型。生活垃圾分類看似小事情,實則大文明。對此,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光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類在不同的文明階段,產生的垃圾是不同的。

從某種角度而言,人類對於垃圾的認知,也反映出一個社會羣體文明程度的變化——當一座城市所產生的垃圾被視爲可回收利用的資源,將使整個社會的物資流動系統在新理念的指導下被重新塑造,從而使文明邁向更高層次。

垃圾分類,讓我們站在了新文明的入口。

未來學家托夫勒在上世紀曾預言:“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後,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世紀之交要出現的垃圾革命。”

“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垃圾產生量正在不斷增加。”李光明說,改革開放之前,上海所產生的垃圾量遠沒有現在這麼多。很多家庭都會留意街頭巷尾廢品回收的叫賣聲,以此換回幾分幾角的零錢補貼家用。現在,不少70後還留存着將雞胗皮、甲魚殼、橘皮等曬乾,賣到中藥店的記憶,不少老人還有收集舊報紙賣錢的習慣。

隨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人已不在乎這些廢品回收的“小錢”,物品的丟棄更加隨意。“這固然是生活富裕、消費提升的表現,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必然變化,但同時也造成了資源浪費,使我國的生活垃圾量大幅增加。”李光明說,目前,我國不少地方出現了 “垃圾圍城”的現象。環境危機的出現,提示着中國社會到了邁向更高程度文明門檻的時候——“大手大腳”的肆意消費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要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必須向資源高效利用的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

從世界範圍來看,一些富裕地區所產生的垃圾較多,但垃圾處理效率也很高,相應的生活環境反而更好。從歐盟國家生活垃圾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人均量多的國家往往生活垃圾管理水平高,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也高。2017年,丹麥的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爲748千克,瑞士爲706千克,而羅馬尼亞只有272千克,但瑞士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爲53%、丹麥爲48%,羅馬尼亞只有13%。

再來看看我國江蘇省與德國的比較。2017年,德國的GDP大約是江蘇省的3倍,江蘇省與德國的人口數量相近,但人口密度是德國的3倍多,而江蘇省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僅爲德國的一半。

“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們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纔會有垃圾資源化的需求產生。”李光明說,一項城市管理舉措是一個人羣對於某種理念認知達成共識的體現,垃圾分類背後,是社會對於垃圾認知的改變。垃圾分類僅僅是一個入口,在它背後,是整個社會資源流通系統的改變。

“原料-加工-產品-廢棄物”是工業革命所建立起來的社會生產流程,儘管早在二三十年前,人類就意識到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的重要性,但要系統性改變這一流程,則需要循序漸進地不斷推進。

歐洲、日本等國家已經在這條道路上走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日本已將垃圾分類細化到了上百種,大件傢俱、家電的回收必須預約專人上門,這使得垃圾從產生的那一刻起,就能得到專業處理,儘可能地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對垃圾認識的提升,是向更高文明程度邁進的階梯,這就需要教育的跟進。”李光明說,建立社會行爲新秩序,將垃圾分類、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從小就植入孩子的心中,在他們成長起來之後,才能將這些理念付諸於社會建設的實踐,推動社會向更清潔、更舒適、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