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遍林州】临淇镇南园村:诗意南园环境美 邻水而居享盛名

新闻梗概

南园村,位于临淇镇区南1公里处,下辖13个村民小组,8483100余人,耕地1100余亩。村中姓氏较多,有李、刘、侯、赵、程、栗等。

昔日林州鱼米乡 如今三县通衢地

淇河

南园村紧邻淇河,淇河自西向东转而向北半包围村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水源充足,村民一度靠种植水稻为生。林县县志记载,淇河鲫鱼在唐朝时曾为皇帝供品。河里的鲫鱼、岸边的稻谷,为南园赢得了“鱼米之乡”的盛名。随着气候的变化,淇河水量逐渐减少,水稻种植已成过往,但淇河鲫鱼的美名,至今仍广为流传。

近年来,为大力发展旅游,利用地处卫辉、辉县、林州三地交界的地理优势,以鹤辉高速公路临淇出入口为契机,临淇镇政府在南园村南沿淇河北岸,规划打造了一条淇滨观光大道,在方便游客通行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昔日荒凉的河滩地现在成了村民茶余饭后健身的步行道,每到夏日的夜晚,到河边纳凉休闲的村民络绎不绝。

往日原始森林地 如今蔬菜瓜果香 

熟悉南园村历史的老人都知道,南园村,又称茂林村。何时为何称茂林?据村中73岁的老党员侯连喜老人推测,茂林村应该是古时候村子的称呼。那时候,村南淇河水非常充足,年年涨河,因此树木繁盛,故称茂林村。

南园之名,极赋诗意。颇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意境。村名因何而来呢?侯连喜说:“小时候,听上岁数的人说,在旧社会,临淇镇区那些做生意的人为方便自家吃菜,见此地离镇区近,且紧邻淇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就在此购置田地,雇人种菜,以供应家中一日三餐所用。时间久了,做生意的你一片,我一片,慢慢的,此地就成了那些生意人的菜园子。此地位于临淇镇正南,为方便称呼,就称此地为南园。”

村中古树闻名久 媲美洪洞老槐树

南园村是移民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人们按方向把南园村划分为东南园、西南园、南南园、北南园四部分。其中南南园,又称老槐树南园。

为何称老槐树南园呢?因为南南园文化广场戏台西边,古时有一棵大槐树。南园村党支部书记李启云告诉记者,听村里老人说,建国前,这里就有一棵大槐树,树很粗,五六个人才能环抱过来。天长日久,树干逐渐中空,形成了一个上下贯穿的空洞。空洞很大,能容四五个人围坐在里面打扑克。每逢庙会唱大戏,占不到好位置看戏的人们,纷纷从槐树里面的空洞爬上去,坐到槐树枝上看戏。上世纪四十年代,老槐树逐渐枯萎,村民就砍枯树,栽新树。

随着时间流逝,新栽的槐树长成了三人合抱的大树,直径已达一米。2000年左右,村里提升村容村貌,对广场进行了硬化,不知是硬化场地影响了槐树生长,还是那时麦收季节麦秸水的渗入,导致槐树逐渐枯死。人们在原址又栽了新槐树。现在,人们看到的就是前些年新栽的槐树。

青山处处埋忠骨 南园儿女英烈多

万福来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有谁能想到黄继光所在连的连长,竟然是南园村人。此人名叫万福来,曾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退伍后到湖北武汉工作。侯连喜告诉记者,万福来曾回南园,参加兄弟万计元的婚礼。那时候,侯连喜还小,但他清楚地记得人们对万福来议论纷纷:“看,他的嘴是医生给补的。”

除了万福来,还有程玉华、袁金才、程宝聚、孙福玉、侯金科、徐喜堂、赵玉华等。

程玉华,祖籍外地,曾是刘伯承的警卫员,据说还曾救过刘伯承,后定居于此。

袁金才,祖籍四川,早年跟随朱德闹革命,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定居于南园村,娶妻生子,当时上级还给其安排了一名警卫员和一名卫生员照顾其生活。

程宝聚,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旅长。文革前期,程宝聚回村休假时,还曾帮助村里组织民兵进行训练。

孙福玉,刘邓大军一员,于1946年在解放淇县庙口镇时牺牲。侯金科和徐喜堂解放战争中牺牲,赵玉华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村里环境大变样 众志成城奔小康

南园村委会

2004年,为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村里投资40余万元,推倒已成危房的村委会土坯房,新建了两层办公楼,并设置了社区服务中心、党员远程教育中心,改造了村民文化大院,添置了村民健身器材等文化娱乐设施。

为解决村民生活用水问题,村里投资30万元铺设全村水网,保证村民全天都能用上自来水。

近年来,村委会陆续对村里的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截至目前,全村街道硬化率达到了98%。

为改善村庄道路两侧农作物秸秆和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村里专门成立保洁队伍,划分责任区,定时定点打扫清运垃圾。

李启云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打算对原有的63千瓦光伏项目进行二期扩建,对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充分盘活利用,从而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我们将逐步建立卫生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撸起袖子加油干 ,努力把南园村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编   辑 | 李    瑞

编   审 | 陈广红 林州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